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龙,曾经也有翅膀

利维坦
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微博:利维坦行星。
收藏

图片

《云龙图》 ,宋代陈容

利维坦按:

与东方龙神格化的崇高地位截然相反,西方龙早早就有了守财奴、暴力怪等恶名。

近些年来不乏有学者建议,用“loong”取代“dragon”作为中国龙的英文译名。其实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有学者考究,早在1299年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作者就已经把元朝皇宫里装饰的龙图腾称为“dragon”了。虽说两者是形态高度相似的奇幻生物,但这般译法就好比肉夹馍翻译作“hamburger(汉堡)”一样容易让人困惑。

汉堡哪有肉夹馍香……

图片

古人深信世间有龙,就像他们鲜少怀疑过神魔鬼怪、生死轮回的真实性。

中华龙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新石器时代,是的,就有那么早)。遗址中发现的石块堆塑龙全长19.7米,被视作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形象(下图)。

图片

这条龙可能还比较抽象。但1971年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玉龙(下图),蜷曲成环,通体墨绿,梭形细目,鬣鬃飘举,已经有点接近现代人所认识的“龙”了。

图片

© 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为传统奇幻生物,龙的身上承载了人们数千年的无尽想象。然而龙所代表的力量越是强大,古代统治者就越愿意借龙来宣示皇权。因此,龙的形象早早就与统治者产生了联系。既然要聊龙,就绕不开这拨人。

比如对秦始皇“祖龙”的称谓,开创了历代皇帝号称“真龙天子”的先河。汉高祖刘邦则是将妈也给搭上了——《史记》描述刘邦是其母刘媪与龙交合所生,因此长着一副“龙颜”。

还有宋高祖,睡觉的时候被僧人看见身上浮现了“五色龙章”。而唐太宗出生的时候,据说有两条龙在他家附近嬉戏玩耍了三天才离去。

甚至在11世纪的日本史书《扶桑略记》中,也有宇多天皇即位时有人看到龙的记载:“即位之间,自干角山中,黄龙腾天。”有学者统计,自汉至明,光是将“龙”纳入年号的政权就有20个。

但在与龙建立关系这件事上,这几位帝王都只是后来居上的小学生。传说中的黄帝在荆山鼎湖铸成大鼎之后,便是乘坐从天而降的龙飞升的。

然后就有了“龙去鼎湖”一词,特指帝王去世。

而黄帝的八世玄孙、义务教育的老朋友——大禹,更不得了。《山海经》是这么记载大禹的出生的:大禹的父亲鲧由于治水不利被帝尧派祝融惩杀,尸身三年不腐,胆大的人剖开鲧的肚子想一探究竟,结果就蹦出了个大禹。

而大禹的父亲鲧,则顷刻间化为黄龙飞走。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山海经·海内经》

虽然贵为华夏始祖、远古神话时期剖腹产与单性繁殖的奇迹,大禹却不得不子承父业继续治水。大禹跟龙也因此又有另一则故事可聊。

《楚辞》在写到大禹治水的事情时有一句话:“应龙何画?河海何历?”东汉文学家王逸对这句的注释称:“或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径所当决者,因而治之。”

也就是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有应龙在前方甩动尾巴在地面上划出沟壑,助力疏水。妥妥的功臣。

这条帮大禹治水的应龙,是什么来头?

南朝《述异记》记载:“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三国时期的《广雅》则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由此可见,应龙是龙作为一个“物种”经千年成长的最终形态,长有翅膀。

古籍中还有不少关于应龙的描述。

先看尺寸,三国《阮籍集》称应龙“不常仪”,大能“舒体”让宇宙无法容纳,小则“缩身”能在无间中容身。既可比最大还大,又可比最小还小。

舒体则八维不足畅迹,节身则无间足以从容。

——《阮籍集》

再看技能。《四库全书》记载应龙有开天辟地的创世能力,“乾坤碎而元气湮……应龙腾举托天开,垂云矫翼廓清氛”;《钱塘集》则说应龙有毁灭万物的破坏力,“应龙闻之……变化赫日成昏曚。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否,坏也”。

接下来排排辈份。从物种上来说,应龙是麒麟、凤凰等瑞兽的起点,见《淮南子》:“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凤凰是飞禽之始,麒麟是走兽之长,于是乎应龙又成了一切飞禽走兽共同的祖先。

创世、造物、灭世,应龙几乎穷尽了古人对神秘力量的想象。

图片

西汉《四神云气图》壁画,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馆,清晰可见长有双翼的应龙形象。© public

助力大禹完成治水KPI,也不是应龙的第一次出世。伏羲时代,应龙曾第一次下凡给伏羲献上《河图》,启发后者发明了八卦。

黄帝时代,应龙再次出世,辅佐黄帝杀蚩尤,斩夸父,也因此无法再回到天界,至此退居南方,所以南方多雨。

明朝成书的星命学著作《张果星宗》甚至说“又有辅翼,则为真龙”,由此可见应龙的地位之高。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经》

与大部分现代人对龙的固有印象不同,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到汉代的石雕、绢画、漆器中,长有翅膀的应龙一直是龙图腾的主要样式。1916年袁世凯筹备洪宪帝制的时候,还发行过印有应龙纹的银元(下图)。

图片

在龙图腾的漫长演化历史中,长有翅膀的应龙形象占据了相当长时间的主流。我们所熟知的东方龙样貌,则是从唐宋开始大量出现的。此时作为皇权象征的龙图腾往往已经褪去了翅膀,演化为我们熟知的无翼、长蛇形。

待到元代,龙作为皇权象征的意味更进一步被加深:王公贵族能用上四爪龙,就算是到头了,而双角五爪的“真龙”形象,则属于天子独享。清朝皇帝不仅穿龙袍坐龙椅,还把龙印在国旗上,在皇帝群体里也是首创。

根据学者陈铮在《应龙——真龙形象的由来》一文中的猜测,在此演化过程中应龙的翅膀其实并非消失,而是逐渐变成萦绕在龙身旁的火焰与云朵纹饰。

东方龙,曾经也有翅膀。

学界对于龙形象的起源一直有着诸多猜想。

闻一多先生认为远古部落之间的战争与相互融并使得“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最后杂糅出龙图腾的原型,此为龙图腾的蛇起源假说

另一方面,雷电的迂回曲折、龙卷风的摧枯拉朽则被一些学者视作龙起源于天文崇拜的主要依据。

也有人认为龙的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昆虫的认知,后者既能蛹化遁地,又能羽化腾空,身型虽小却有着伟大的神能。更何况在古文字中,“龙”和“虫”本身就读音相近。

因此纵使龙族中有像应龙那样逆天的神格演绎,早期的龙仍保存着部分动物属性。比如《史记》就曾记载过秦文公外出打猎,意外“捕获黑龙”并视此为祥瑞的故事。

而根据《左传》的记载,帝舜时期甚至有专门负责饲养龙、驯化龙的官职豢龙氏,这一门派传到夏朝出了个败坏门派名声的学生刘累。此人居然把失职养死的龙大卸八块,谎称是高级海鲜送给夏帝孔甲吃。

孔甲一吃觉得太香了,就让刘累天天给他送,吓得这厮只能连夜卷铺盖逃走。

宋徽宗时期同样发生过吃龙肉的事情。公元1119年夏天,一条龙搁浅在当时首都汴梁(今开封)的茶肆中,被附近的士兵斩杀吃肉。不久后都内大水漫灌,死伤无数,有人猜测就是吃龙肉降下的天谴。

龙还会作为古代劳动力出现。两汉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经常会有龙车形象。当时的龙车上搭乘的好歹还是神仙(如西王母)和古代贤君(如周穆王、黄帝),等到吴承恩开始写小说,龙不仅得驮着和尚跋山涉水,还得被肚兜小儿抽筋扒皮,好生凄凉。

图片

汉代骖龙雷车画像砖,从侧面印证了龙的动物性。车轮被绘成了漩涡形,被视作雷神的象征,四周有五颗星星在闪烁,现藏于四川博物馆。

由此可见,龙在古人心中并非一直高不可攀。一方面可敬、可畏,另一方面则可杀、可驱、可食用。

其实不止我国古人对东方龙有着又捧又杀的矛盾情感,西方人对于他们的龙——典型形象往往是长有双翼、会喷火——也是如此。

直至今天,威尔士的旗帜上仍然印着一条红龙(下图),代表着亚瑟王家族的子民们。欧洲广为人知的亚瑟王父亲尤瑟王,全名Uther Pendragon(尤瑟·潘德拉贡),其姓氏意为“像龙一样”。由此可见,欧洲人也会用龙来代表君权。

图片

© wiki

但和东方龙总体偏正面的形象不同,龙在西方的形象一直比较负面:火烧民宅、夺城掠宝、强抢公主、爪撕勇者,属于贪婪且邪恶的恶龙形象,正面的西方龙形象反倒不多见。

比如北欧神话中的毒龙尼德霍格(Nidhogg,本义“绝望”),传说将在诸神黄昏来临之时咬断宇宙树的巨根,终结世界。又或者是从侏儒变身而来的恶龙法芙纳(Fafnir),因贪婪财宝而受到诅咒,弑父逐兄,最后被英雄齐格飞(Siegfried)所杀。

图片

一份17世纪冰岛手稿(AM 738 4),绘有尼德霍格正在啃噬宇宙树根部的场面。© wiki

英国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传说,名为《贝奥武夫》,讲述的也是英雄贝奥武夫勇斗恶龙、最终与恶龙同归于尽的故事。奇幻作家J·R·R·托尔金曾透露,《魔戒》故事的撰写便是受其启发。

图片

《圣乔治与龙》,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1470年。© public

但最著名的屠龙勇士恐怕要数基督教圣人圣乔治。他听闻某地湖里有一条巨龙,以切断水源威胁当地人每天给他供奉一名少女,便挺身而出单挑巨龙。相传为了抵御恶龙的进攻,他用龙血在盾牌上画了一个十字,这也是英格兰旗帜的由来。

圣乔治最后用长矛刺死巨龙,洒满鲜血的大地长出了无数玫瑰花。人们感恩他的所作所为,跟随其受洗皈依基督教。

图片

1260年左右的中世纪手稿《MS Harley 3244》里所描绘的西方龙,是目前所能找到、最接近现代西方龙形象的图像。© public

在西方,龙的作用往往是为英雄立传,站在正义的对立面。西方龙的邪恶形象在中世纪根生蒂固并臭名远扬,其实与当时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新约·启示录》中便将龙视作魔鬼撒旦的化身,给龙安上了“原罪”。

但与东方龙不同,西方龙图腾的出现并没有一条清晰脉络,这与西方文化继承自以西亚、北非、西欧和古埃及等多方源头有关,而这些文化或多或少也都有各自的龙传说。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穆什乌什苏(mušḫuššu)、埃及神话中的阿佩普(Apep)、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娜迦(Nāga)”、希伯来圣经里的“利维坦(Levant)”,都对现代西方龙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影响。

图片

中世纪时期的学者认为龙与象是宿敌。© Harley MS3244, folio f.39v, British Library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西方龙的源头是对蛇的恐惧与崇拜。龙的英文“Dragon”的拉丁语词根为“draco”,原意指的便是“巨大的蛇”。

人类学家大卫·琼斯(David E. Jones)在其著作《龙的本能》中提出,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对蛇、大型猫科动物、猛禽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这些动物也是人类灵长类祖先的主要捕食者。

世界各地都有龙或者其他类蛇生物的传说,盖因如此。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人对世界的认知自然会有很大局限。

然而现代人对花开花败、虫蛹化蝶、星移斗转的原理了如指掌,自然也就此失去了那份独有的魅力。反观古人,正因认知观局限,反倒催生出了独具一格的浪漫。

月食不是天体的按部就班,而是害怕锣声的天狗想造反;隆隆雷声不是气体分子的极速摩擦和碰撞,而是阵阵低沉的龙吟;两情相悦之际是月老牵线,云海翻涌之巅则安住神灵。

朴素的认知观里,人极度渺小,又极度宏大。

严格来讲,要证明一件事物的存在,我们只需找出确凿的一例——而要证明一件事物不存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包括龙在内一切奇幻事物的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来都说源于其不可祛魅的特性。因此,龙是不朽的。

相较于西方龙的面目可憎,中国龙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源流脉延,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吉祥、繁荣与美好的希冀。

当东海吹来的温暖季风,给华北平原带去丰泽,当昆仑山脉消融的雪水,还文明以广袤,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不仅仅只是古书上的只言片语,更具有连接亘古血脉的力量。

刚健、勇猛、强大、文明。龙作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图腾,既跨越时间,也穿越空间,在今天成为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既已有飞天之势,又何必拘泥于翅膀的有无。

文/三筒

校对/水晏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三筒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评论
飞翔的小山竹
学士级
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
2024-01-24
科普zhljr
少师级
已阅
2024-01-24
高高雁
大学士级
中国龙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源流脉延,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吉祥、繁荣与美好的希冀。
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