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科普
透过科普的眼睛,发现生活的美丽。
各平台均有账号,欢迎关注。
《珐琅——从工艺品,到日用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本文图片内容较多,流量环境下请注意
▲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中的珐琅之宝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碗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 掐丝珐琅狮戏图碗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被称为“景泰蓝”,全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其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是将细而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焊于铜胎之上,再将各色珐琅釉料填进丝间,入窑反复烘烧,再施以打磨、镀金等工序方可成器,具有瓷器一般明亮润泽的质感,同时还比易碎的瓷器来得结实。因其工艺繁杂和造价高昂,曾经都是皇室专用,民间很少有流出。
▲根据画好的图样掐丝之后,粘到胎底上
▲将各色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称为“点蓝”
珐琅相传早在隋唐时期就由西域传入中原,而掐丝珐琅的工艺则在元代传入中国。到了明朝,我国的掐丝珐琅工艺已经非常纯熟,学界公认明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是掐丝珐琅制作工艺的一个小高峰。到了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1457年),掐丝珐琅工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且极为盛行,当时的珐琅主要以蓝色为主,因此有了“景泰蓝”这一名称,将珐琅釉料一点点填充入铜丝之间的步骤也被称为“点蓝”。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蟠龙瓶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到了清朝,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康熙时期,皇宫中设立了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专门打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也是其中之一,当时还有个部门专门做珐琅器具叫“珐琅作”。康熙虽然搞出了这个珐琅作,但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工艺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制品总体上还是延续了明朝时期的风格,掐丝为主,内填、錾胎等为辅。
康熙皇帝对国内珐琅工艺的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在于:他下旨引进了西方的画珐琅工艺。不同于掐丝珐琅用铜丝勾勒线条、再用珐琅釉填充上色,画珐琅是直接用珐琅釉在铜器上作画,烤制后定型,这使珐琅工艺在画面上有了更多的可能。这项技术在康熙皇帝的支持下,很早就已经在清宫廷内实验成功了,并在康熙个人喜好的推动下实现了绘画内容和绘画风格的本土化。到了康熙三十五年,还实现了瓷胎画珐琅,也就是用珐琅彩的釉料,在瓷器上作画,被称为珐琅彩瓷器。
▲清 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清 康熙 铜胎画珐琅莲花盖碗
▲清 康熙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瓷器)
而继任的雍正皇帝,是个审美情趣非常高级的皇帝,他不喜欢花纹繁复、色彩艳丽的景泰蓝,他喜欢意境悠远的山水,喜欢大气淡雅的瓷器,喜欢简约柔和的单色釉面,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极简主义、性冷淡风、小清新爱好者。
在他高级的审美下,“画珐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方面,他会请优秀的画师到宫中,在来自景德镇的精细白瓷上,用工笔画手法描绘花鸟、山水、竹石等,同时配以相应的题诗,单一彩料绘画形成的画面具有色调淡雅、柔和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诗书画三绝在雍正珐琅彩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另一方面,珐琅釉基本都是以天然矿石为原料,高温烧制使矿石融化,重新冷却凝固后再粉碎制成,颜色主要来源于矿石中的各种金属有机物自身,因而颜色的种类有限。雍正时期宫中自己提炼珐琅釉料成功,同时研发了多种新的颜色,使珐琅彩终于走上了更好的国货时代,也为再之后乾隆时期珐琅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清 雍正珐琅彩花卉诗文碗一对(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
▲清雍正珐琅彩墨竹图碗(瓷器) 上海博物馆藏
不过雍正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带起来的“高级审美”,会在自己儿子的带领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众所周知,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华丽、繁复、明艳、堆砌的花纹,人称“乾隆审美”,景泰蓝完美地戳中了他的审美和喜好,当时宫中到处可见珐琅制品。
▲乾隆审美VS雍正审美
他在全国各地召集优秀匠人进宫制作珐琅器具,这一时期的珐琅制品无论从花纹还是工艺还是应用范围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碗、壶、香炉、瓶这类都属于常规操作了,乾隆皇帝甚至还用珐琅做火锅、冰箱,火锅就是老北京铜锅的样式,当然冰箱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可以制冷的冰箱,只是放冰块的盒子,还有屏风、桌椅、摆设等等。现在市面上几千一个的珐琅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都是清朝皇帝玩剩下的。
▲清 掐丝珐琅花卉纹火锅
▲清乾隆掐丝珐琅番莲纹冰箱
而与此同时,在珐琅工艺发源地的西方,珐琅制品的发展路线和中国截然不同。珐琅有着光泽的表面,丰富的色彩,玻璃一般的质地,便于加工,价格便宜,是宝石的极佳替代品。《釉的发明与珐琅工艺起源》一书中说到,“珐琅工艺是宝石玻璃镶嵌工艺的模仿与发展”。在目前能查找到的资料中发现,珐琅工艺早在公元前的埃及、希腊就被运用到珠宝首饰上。到中世纪晚期时,西方的珐琅工艺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掐丝、内填、平铺、透窗珐琅等工艺都已出现且在不断发展,它在欧洲最常出现的场景是十字架、圣遗物箱、珠宝首饰、钟表上。
▲内填珐琅:在金属表面挖出凹槽填入珐琅
▲平铺珐琅:顾名思义,大面积平铺。钻石珐琅怀表,约1890年。
15世纪在法国发展出了画珐琅的技术,也就是后来被康熙皇帝引进的画珐琅技术。这种工艺对绘画技术非常高,和油画相比换了“画布”和“颜料”,但画面尺寸一下子缩小到了方寸之间,一直到17世纪,珐琅都是微绘艺术家们最喜欢打造的绘画珠宝。
▲画珐琅吊坠
17世纪到19世纪间,起源于英国的“黑色珠宝”在整个欧洲走红,珐琅成了这类首饰中“黑色”的主体,发展出了“灰度绘”工艺。
▲香奈儿灰度绘珠宝
▲梵克雅宝灰度绘腕表
19世纪末,珐琅工艺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俄罗斯的法贝热彩蛋、法国卡地亚、新艺术运动时期的玻璃水晶艺术家雷诺·拉利克Rewe lalique都在这一时期设计了大量优秀的珐琅饰品。拉利克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这个用到了透窗珐琅的“蜻蜓女”。隔了一个多世纪看,我们依旧觉得它设计精美,无论是艺术感还是时尚感都很强。
▲新艺术时期 俄罗斯法贝热彩蛋 透底珐琅
▲新艺术时期 俄罗斯法贝热彩蛋 透底珐琅
到如今,西方的珐琅工艺依旧如几个世纪前一样,在首饰艺术中有着重要地位,各类珠宝、奢侈品品牌的设计中常有珐琅的出现。除了专攻艺术珐琅饰品的奥地利品牌FREYWILLE,迪奥、爱马仕、LV、Gucci等奢侈品品牌也常有珐琅饰品推出,雅典、江诗丹顿、雅克德洛等手表品牌则是用珐琅制作腕表的表盘,为此它们几乎每家都收购过几个珐琅工作室。尽管珐琅不如钻石等天然宝石制品来得名贵,但其制品依然价格不菲。
▲专攻艺术珐琅饰品的奥地利品牌FREYWILLE
▲迪奥 DIORETTE系列 珐琅戒指
▲江诗丹顿仙鹤,金雕与蓝色透底珐琅表盘,限量一只,售价142万
而中国的景泰蓝在前几年一度成为古玩市场的香饽饽,雍正时期的掐丝珐琅双鹤香炉曾拍出上亿港元的天价,成为第一个身价过亿的景泰蓝拍品。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品还常常出现在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高端工艺品市场,在APEC会议期间被作为国礼送给各国。在看到现代景泰蓝大师张同禄的作品曾在拍卖场上被拍出千万天价时,我一方面为景泰蓝艺术品的华美感到震撼,同时欣慰于这项古老的手艺在如今也显得那么生机勃勃,但另一方面,这高昂的价格也让人感觉珐琅离我们如此的遥远。
▲清 雍正 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拍卖价1.295亿港元
▲APEC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瓶
▲张同禄 景泰蓝香炉《座龙花熏》 2012年拍卖价1100万
但是,这样东西,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
▲搪瓷杯
搪瓷杯,在上个世纪物资匮乏的年代,耐摔、耐用、经济实惠的搪瓷杯、搪瓷碗几乎家家都有。当时制铁非常发达,铁便宜但很容易生锈,可只要在铁表面涂上瓷釉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光滑明亮的涂层还格外的美观,上面印的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标语或图案也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而随着耐摔陶瓷、耐摔玻璃等材料的普及,易被刮花、易烫手的搪瓷用具逐渐退出日常使用的舞台,但各种印着新图案的搪瓷杯又带着“复古”、“怀旧”、“创意”等标签进入了定制工艺品市场。
▲创意搪瓷杯,复古的画风,新时代的内容
可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搪瓷,其实就是“珐琅”,珐琅还被称为“艺术搪瓷”。现在为了区分,通常将铁质胎底的称为“搪瓷”,贵金属胎底的称为“珐琅”,但工艺基本是一样的。现在有没有感觉这9.9包邮的杯子瞬间变得高级了起来?
同样的,之前很火的进口珐琅锅,其实也就是搪瓷锅,本质是铸铁锅+珐tang琅ci涂层。在煮汤时,珐琅锅确实有着受热均匀、保温效果好等功能,但扪心自问,买过的朋友(如果读者里有),你们究竟是因为什么才买下它的,难道不是因为这缤纷靓丽的色彩、简约时尚的造型,以及“珐琅”+进口的营销吗?
▲法国Le Creuset珐琅锅,“厨房中的LV”
便宜的就是搪瓷,贵的好看的就是珐琅,这就是世俗眼中珐琅和搪瓷的区别。套路,都是套路,但这是个美丽的、艺术的、有设计感的套路。把搪瓷升级成“艺术搪瓷”,就成了高级的珐琅;再把珐琅升级成“艺术珐琅”,就成了昂贵的艺术品,“艺术”这个词显得既远又近,远在它的标准常常让人捉摸不透,近在如今我们花点小钱就能买到。
“艺术+商业”的模式中,珐琅一直游走在两者之间。固然有一部分是包装营销,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这类产品背后设计师精巧的设计,匠人们手作的用心。从工艺品到日用品,是千百年来工艺的传承和技术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自发追求美的最终结果,更是艺术家们希望将更多美的、艺术性的东西从殿堂带入生活的美好愿景。
▲法国Staub南瓜珐琅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珐琅,在漫长的历史中,从西方来到东方,从宫廷来到民间,从装饰性工艺品变成实用性日用品,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将工艺的美带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