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鼻子,来自“最早的中国”?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去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正式发布亮相。龙,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承载了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吉祥物“龙辰辰”鼻子的灵感来源于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代表性实物——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不少学者认为,这一绿松石龙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是真正的“中国第一龙”。2024年的春晚直播在即,我们来了解下春晚吉祥物龙辰辰鼻子上的“中华第一龙”。

图片2.png

2024年中央总台春晚吉祥物龙辰辰(来源:央视新闻)

01 龙辰辰鼻子的灵感:二里头遗址的“中国第一龙”

二里头遗址坐落于洛阳盆地的东部,自1959年发现以来,出土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经过超过半个甲子的考古研究表明,在洛阳盆地,二里头遗址是最早在此建都的广域王权国家之都城,因而被誉为“最早的中国”。目前,在中国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图片3.png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航拍(来源:视觉中国)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发现于二里头宫殿区的一座二里头文化早期贵族墓中,是迄今所知二里头都邑中最高等级的墓葬之一。墓主人为成年男性,年龄在30-35岁之间。墓内随葬品包括铜铃、玉质铃舌、鸟首玉饰、穿孔绿松石珠子和斗笠状白陶器等。绿松石龙形器被放置于墓主人的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位置,推测是斜放于墓主人右臂之上。

图片4.png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来源:视觉中国)

绿松石龙体形雄伟宏大,巨头卷尾,身体曲伏有致,色彩绚丽夺目。龙身长约6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巧妙镶嵌而成。每片绿松石仅0.2-0.9厘米大小,厚度仅为0.1厘米左右。这些绿松石原本应该附着在木或革等有机物上,然而所依托的有机物早已腐朽,仅在一些局部留下了白色灰痕。

图片5.png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局部特写(来源:视觉中国)

龙头呈扁圆形,巧妙地放置在由绿松石片拼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托座表面由绿松石拼合出有层次的图案,多处有由龙头伸出的卷曲弧线,仿佛展现龙须或鬓的形象,托座外缘立面粘嵌2排绿松石。龙头较托座微隆起,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凸起。额面中脊和鼻梁由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绿松石质的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这也正是春晚吉祥物“龙辰辰”鼻子的灵感之源。玉柱和鼻端根部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两侧的弧线勾勒出对称的眼眶轮廓,为梭形眼,轮廊线充满动感。眼眶内另嵌有绿松石片,而顶面凸出的圆饼形白玉则构成了独特的眼睛。

图片6.png

龙辰辰的鼻子灵感源于绿松石龙形器(来源:央视新闻)

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有一脊线,向两侧下斜,外缘立面粘嵌一排绿松石片。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整个身体,由颈至尾至少12个单元。靠近尾巴的部分逐渐变为圆弧状,呈现更为逼真的效果,尾尖内部弯曲,栩栩如生。在距离绿松石龙尾端3.6厘米处,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与龙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体原应为一体。上部由一排横长方形绿松石片和一排纵长方形绿松石片平行嵌合而成,下部则表现出连续的似勾云纹的图案,其西端一片绿松石上还旋出若干凸弦纹。

绿松石龙形器是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和绿松石镶嵌文物的又一重要发现。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02 二里头的“招牌”:绿松石加工工艺

除了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外,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多件绿松石龙牌饰,这些精美的饰品与二里头时期繁荣的绿松石加工工艺密切相关。在绿松石龙形器发现后不久,二里头遗址揭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绿松石手工业制作工坊,出土了大量原料、毛坯、半成品、成品以及制作工具等物品,为我们分析绿松石器的制作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图片7.png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来源:视觉中国)

通过对二里头绿松石器工艺的研究,考古学家发现,二里头绿松石器的制作过程包括多个技术环节,如原石开采、切割、研磨、穿孔、抛光、镶嵌和拼合等,形成了复杂的工艺流程和多样的加工方式。现代绿松石加工工艺与二里头时期的制作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在二里头时代,绿松石器跟玉器一样,是贵族阶层的高端消费品。绿松石器制作工坊的存在表明,二里头先民在当时已经建立了稳定的绿松石供应体系。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制品可能存在诸多原料来源,结合多种科技分析手段,考古学家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位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河河口的绿松石采矿遗址和鄂豫陕绿松石矿北矿带的云盖寺绿松石矿都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的重要原料来源。

03 夏人的龙图腾

绿松石龙形器是目前所知二里头文化中年代较早的“龙”遗存,也是最为形象生动的“龙”遗存。究其根源,其形态可能传承自河套地区的石峁文化。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的形态与石峁遗址发现的石雕龙纹相近,都突出表现了首部、长身和卷尾,弧方盾形大头,梭形眼,吻部弧凸,鼻梁细长,细长躯体雕鳞状纹,弧尾上翘。

图片8.png

石峁遗址石雕的龙形象(来源:论文截图【1】)

绿松石龙形器具有礼器性质,反映了夏人对龙的尊崇,也与历史文献中夏禹、夏启、孔甲“御龙”的记载相印证。《左传》中有夏人养龙驯龙的记载,《史记》中也有类似记述。夏人有尊龙、养龙的官职,夏王朝的开创者鲧、禹、启都与龙关系密切,龙与夏王室的兴亡紧密相关,在夏人礼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二里头遗址应是夏朝都城,龙为夏民族的图腾是可信的,龙是夏代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证明了夏人的信仰

04 文明的曙光,最早的中国

绿松石龙形器出现于二里头都邑初兴时期的宫殿区,这一时期的二里头聚落已经展现出闪耀的文明曙光。在前不久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地区相继出现了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以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为重要时间节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被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段,而存续于后一时段内的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等则成为当今考古学研究的焦点。

图片9.png

二里头遗址夏代都城宫殿建筑复原模型(来源:视觉中国)

经过六十余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二里头遗址相继发现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较早的车辙(平粮台已有更早的)、“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大型官营作坊等诸多“中国之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支撑,也为公众了解中华5000年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綮要支撑。

参考文献:

【1】《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遗迹》,《考古》2020年第7期。

作者:刘云松 武汉大学考古学博士

审核:赵海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领队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评论
传承解惑
大学士级
现代绿松石加工工艺,与二里头时期的制作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2024-01-29
⭐科普欧巴⭐
太傅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好好挖掘,传承弘扬下去!
2024-01-29
西吉县第七中学马慧娟
少傅级
去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正式发布亮相。龙,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承载了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吉祥物“龙辰辰”鼻子的灵感来源于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代表性实物——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不少学者认为,这一绿松石龙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是真正的“中国第一龙”。2024年的春晚直播在即,我们来了解下春晚吉祥物龙辰辰鼻子上的“中华第一龙
20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