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观点 | 让青年在学科实践中摒弃浮夸,这一做法值得期待

科普宁河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收藏

近日,学习时报刊发《让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冷板凳”》。文章指出,近期针对科研人员的相关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被调查者认为学风浮躁浮夸、急功近利问题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涵养学术生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土壤。高校学风关乎发展,关系育才,关涉国运,是全社会的共同命题。

自2021年起,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等单位开展学风传承行动,立足青年个性化发展需求,依托高校广泛建立“学风涵养工作室”,651个“工作室”万余名学生通过史料溯源、学科故事、院士访谈等生动多样的社团活动,将课堂教育寓于学科实践,将精神弘扬融入思政美育,让科学文化在象牙塔生根开花,枝繁叶茂。
肯下苦功夫,向身边榜样看齐科学家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工作室”充分发挥青年人思维活跃、探索欲强、观点新颖的特点,搭建新模式、构建新机制,用青年语言讲好榜样故事。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校史资料整理、学科建设研究、院士专家访谈、新媒体创作传播等,走进身边的大师名师,从他们的求学历程、道路选择、创新实践、人生磨砺中得到重要启发,在潜移默化中为未来的科研之路注入勇气和力量。
**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精心打造“科研第一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专题,定期遴选由“工作室”师生原创的学术规范、学风宣讲、诚信教育的优秀传播作品,把“工作室”打造成了“创作坊”,“学生”成了“老师”。**这种耳濡目染让科学家可亲可敬可爱,让“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的学术传承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

**理科生?文科生?都要甘坐“冷板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伟大事业,孕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质的科学家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科学家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攀科研高峰,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首要之义。
**无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做研究都是在知识的沃土中深耕,通过努力钻研,以期接近人类知识边界并不断突破,持续拓展人类认知与发展空间。**这个过程需要秉持“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求实态度,坐住坐稳“冷板凳”,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执着中实现“以国家之需为己任”的报国信念。“工作室”受到理工科高校院所的追捧,也成为文科院校的“新生事物”。中央财经大学“高山景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世界语者”、上海戏剧学院“常青学社”等一批文科高校加入学风涵养工作室,引领文科类行业特色校学风建设。

驰而不息,大力营造社会氛围****浮夸之风不罕见,这种追求虚浮表面的现象败坏风气,影响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值得人们警惕。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需要高校及社会各界多方合力,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学风作风相结合、与学科领域相结合,培育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文化,给青年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成长空间,鼓励他们在学科实践中实事求是、去伪存真。
让青年人“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时代的覆盖传播优势融合互渗,线上线下跨端融合,立体化营造良好氛围。“风启学林”社区入驻青年11.9万人,汇聚作品1.9万余份,全网传播覆盖超5.2亿人次。这些短视频直播内容紧扣科学家精神、优良学风,为青年人提供了实时互动、视听一体、数智融合的体验模式,实现科学文化的跨地域、跨时限、跨行业的共享传递,成为一种新风尚。

评论
血的教训🩸
进士级
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