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身体这4个部位不要过度清洁,反而可能害了自己

有来医生
原创
为您提供医疗专家科普视频、健康资讯、科普文章等内容服务。
收藏

35岁的陈女士前段时间上火后,总觉得自己的耳朵里面痒痒,就用金属的挖耳勺掏耳朵,掏完之后觉得舒服,但是没多久耳内又会发痒,于是又继续掏耳朵。

2天前,陈女士掏完耳朵后洗澡时,不小心左耳进水了,当时便用棉签赶紧吸水,可吸完后依然感觉耳朵里面有水没有吸干净,并且耳朵内更痒了,耳内像蒙着一层东西,很是难受。

这让陈女士控制不住又开始掏耳朵,这一次掏完耳朵后出现左耳持续性针刺样疼痛,且说话感觉出现了重音。

这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爱人的陪同下,赶紧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时,医生通过耳内窥镜发现陈女士的外耳道内红肿,中耳内有流脓现象

在了解到陈女士最近有频繁掏耳的情况后,医生告知因其掏耳频繁引起外耳道内红肿,炎症发展到中耳,并发了中耳炎,以致耳内有流脓现象发生。

好在陈女士就诊及时,中耳内脓液还不是很多,并没有导致鼓膜穿孔,进行中耳冲洗、消炎治疗即可。

医生提醒:外耳道的皮肤非常娇嫩,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较差,如果掏耳朵时用力不当易诱发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影响张嘴和吃东西。

还有些人耳朵痒了后,会随便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这样掏很容易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甚至可能诱发中耳炎。

图片

生活中,爱干净、讲卫生是好习惯,但过度清洁、太讲卫生却未必是好事,尤其是身体这4个部位“脏”点可能会更健康!

01

耳道

有很多人对于掏耳屎乐此不疲,总觉得自己的耳朵不干净,一天不掏就少了点啥,浑身都不得劲,耳朵里痒痒、难受。

可却不知,耳朵里的耳屎是有用的 “屎”,千万别“赶尽杀绝”!

耳屎又称耵聍,是由外耳道皮肤的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正常代谢产物,是人体正常腺体分泌出来的物质,主要成分为角蛋白、醇类、脂肪酸、灰尘以及皮屑等。

耳屎是皮肤的分泌物,是进化的产物,就如同流汗对于皮肤降温增湿一样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它不仅具有防御功效,还可起到润滑、保湿的作用,保护外耳道皮肤避免其过于干燥,避免受到真菌、灰尘等感染,也可以在外耳道进水时形成疏水层保护皮肤。

如果频繁挖耳朵就可能会诱发耳道炎症,鼓膜受损,甚至还可能影响听力。

因此,不建议将外耳道清理得特别干净,少量的耵聍在外耳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维持外耳道正常功能的有利因素。

但当耳屎完全堵塞外耳道口,或引起听力障碍、疼痛时,则需掏耳屎。

正确掏耳朵的原则是:缓慢、轻柔,不要掏得过深。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棉签、耳勺简单处理较小的耳屎,但需注意不能用坚硬物体掏耳屎,否则会损伤外耳道,从而损伤外耳道自身清洁的功能。

任何情况下,在掏耳朵时,都不应该引起外耳道疼痛。

如果掏耳朵时有外耳道疼痛,或者有些人甚至出现外耳道出血,一定是掏得力度过大或者掏得过深。

对于油耳患者,由于耵聍较湿润,不易从外耳道排出,建议此类患者每3~6个月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或技术人员在耳镜下将外耳道耵聍完全取出

此外,如果患者出现耳朵痒时,还可以通过用手指轻轻按摩外耳道前后壁或者用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的方法来缓解瘙痒感。

图片

02

鼻孔

挖鼻孔虽然很爽,但这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不仅不雅观,还可能会让你付出健康代价。

鼻腔中的鼻屎是由鼻腔黏膜产生的一种黏稠物质,主要由水分、细菌、死细胞、灰尘颗粒等组成。

尽管鼻屎看起来可能令人不悦,但在鼻腔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着一些作用和功效,包括清洁作用、湿润作用、免疫保护、促进鼻腔分泌、刺激嗅觉

偶尔轻挖一下,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如果频繁、长期地挖鼻孔,或力道过重,就有可能会对鼻腔健康造成损害。

经常挖鼻孔会刺激鼻腔黏膜出现糜烂性的炎症,而反复的炎症刺激会导致鼻前庭炎,很多人会伴随鼻部出血。

如果炎症反复,还可能会导致鼻前庭湿疹样改变,即会导致瘙痒以及过敏性症状。

另外,经常挖鼻孔还可导致鼻前部的鼻毛出现脱落损失,失去鼻毛的鼻前庭可能会减少对细菌的过滤及对过敏性物质的清扫,进而导致过敏、打喷嚏、流清水鼻涕等症状。

鼻腔有鼻屎,如何清理?

对于较大或较硬的鼻屎,可以用鼻用的生理盐水或海水先进行鼻腔的喷雾,在软化鼻腔的分泌物以后,再进行鼻腔的冲洗,还可以用吸引器吸引的方法将鼻屎取出来。

冲洗鼻腔不应过于频繁,每天1次即可,鼻腔干燥、分泌物过多或扬沙天气时也不应超过2次。

如果实在忍不住挖鼻屎的冲动,应掌握正确的挖鼻孔技巧,控制好力道,动作要轻柔。

在用手指挖鼻孔前,要把手清洗干净,掌握好力道,轻轻一挖即可,千万不要反复大力抠抓、刮蹭鼻腔,以免造成鼻腔损伤。

不建议用松动的棉签挖鼻孔,避免异物掉落堵塞呼吸道,也不要用掏耳勺、镊子等工具挖鼻孔,避免硬物划伤鼻腔。

图片

03

肚脐眼

肚脐在胎儿期,肚脐内部有脐动脉和脐静脉,连接母体和胎儿,能够把母体内的营养通过脐血管带入到胎儿的体内,从而促进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等到胎儿分娩之后,肚脐退化就形成了肚脐眼。

肚脐眼处于腹腔内最为薄弱的部位,再加上形状特殊,有凹陷,所以更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

有报道称肚脐眼里的细菌可高达120万个,虽然细菌繁多,但是通常对人体健康无害,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但如果过度清洁肚脐,或抠肚脐用力过猛会使肚脐受到刺激,则可导致肚脐眼周围皮肤破损,出血并产生感染。

如何正确清理肚脐眼?

方法一:用一次性棉签沾干净的清水或75%的医用酒精,然后轻轻地擦拭肚脐里面。

方法二:肚脐内部如果比较脏的话,可以先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反复冲洗和浸泡肚脐眼,一般一日2~3次,一次5~10分钟;待把肚脐内部的脏东西完全泡湿、泡透了之后再进行清理。

用棉球或棉签蘸着碘伏或生理盐水轻柔擦拭肚脐,将脏污的东西清理出来,同时也能够起到消毒的作用。

注意:动作要轻柔,一次清洗不干净,可以分多次清洗,待清洗干净后,要保持肚脐眼的清洁和干燥。

在消毒和清理淤泥后,可用百多邦软膏或金霉素眼膏,用棉签涂抹于肚脐眼的深部以及肚脐眼的表面,保护肚脐眼表面,防止细菌继发性感染的可能。

04

皮肤

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也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皮脂膜等构成皮肤屏障,保护皮肤不受外界刺激,防止皮肤水分流失。

但有些人洗脸时有去角质和洗澡时搓泥的习惯,好像不从身上搓下一层泥来,就总觉得自己没洗干净。

适当、适量地搓洗可以,但如果过度清洁,则会导致皮肤角质层、皮脂层受损,使皮肤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出现发红、瘙痒、刺痛等症状,同时还会使皮肤丧失防水功,导致皮肤水分丢失,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等症状。

另外,如果过度清洁皮肤,且不及时进行护理,可能会加重皮肤受损的情况,造成更多皮肤问题,出现脂溢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使皮肤变得更加脆弱。

建议平时洗脸时用温和的洗面奶,及使用纯植物补水的护肤产品;洗澡时不要洗得太勤、水温过高、肥皂用得过多,尤其是冬天,更不要频繁洗澡,建议每周洗澡1~2次即可,洗澡水温度以35~37℃为宜。

对于那些流汗较多但又不容易经常清洗的地方,平时洗澡时可以重点搓一搓,如脖子、腋窝、手脚关节处等,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度。

此外,冬季洗澡后,应适量涂抹润肤乳以保护皮肤,有效锁住水分,缓解皮肤瘙痒。

图片

-END-

评论
坦 荡 荡
少师级
清洁也要讲究科学,生活中,爱干净、讲卫生是好习惯,但过度清洁、太讲卫生却未必是好事。
2024-02-11
金钱草.
庶吉士级
身体有些部位不必过度清洁,比如耳道、鼻孔、肚脐眼、皮肤等。清洗时要适可而止,否则会适得其反!
2024-02-11
科普5d3a538e23e4a
大学士级
爱干净、讲卫生是好习惯,但过度清洁、太讲卫生却未必是好事,尤其是耳道、鼻孔、肚脐眼和皮肤这4个部位“脏”点可能会更健康!
202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