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总是伴随着家庭聚会、朋友相聚,还有那难以避免的“劝酒文化”。
对于不少人来说,喝酒后的难受成了节日里的一大困扰。尤其是那些一喝酒就脸红的人,他们似乎对酒精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剧烈。
对于喝酒就脸红的人,真的建议你勇敢地拒绝喝酒,因为酒精在这类人体内造成的伤害更大。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喝酒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当我们喝下一杯酒时,酒精就开始了在我们体内的复杂旅程。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酒精的快速吸收,还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
首先,酒精从口腔进入胃部,虽然一小部分酒精在胃部被吸收,但大部分酒精是在小肠中被吸收的。小肠具有广阔的表面积,使得酒精能高效地进入血液。一旦进入血流,酒精就开始在全身循环,接下来的代谢过程就在肝脏进行。
肝脏在酒精代谢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这里发生的第一个关键步骤是由酒精脱氢酶(ADH)催化的反应,将酒精转化为乙醛。乙醛是一种有毒的化合物,可以引起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痛、呕吐、心跳加速等。
为了处理这种有害物质,肝脏中的另一种酶——乙醛脱氢酶(ALDH)迅速将乙醛进一步氧化为乙酸,这是一种相对无害的物质。最后,乙酸进一步被代谢成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尿液和呼吸排出体外。
来自参考文献[1]
然而,人体对酒精的代谢速度会因人而异。性别、体重、遗传因素、甚至是饮食习惯都会影响一个人的酒精代谢速度。例如,女性的胃酒精脱氢酶活性低于男性,这可能使得她们在同等量酒精摄入下,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较高,乙醛积累速度也更快;不过这也给了肝脏更大压力,造成她们酒精同样消除得也更快。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酒精代谢能力通常会下降。
了解这些信息,我们不难发现,酒精在身体内的代谢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每一次饮酒,都是身体内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开始。
喝酒后脸红的人
面临着这些风险
喝酒后会脸红,无疑是众多饮酒后的反应中最常见和引人注目的一种,很多人当做了喝高兴了、会喝酒的表现。但实际上代表着喝酒后风险巨大。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种现象在中国人群中尤为常见,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我们在解酒的第一阶段具有先天优势,可以快速的将乙醇变为乙醛;但是大约有1/3的中国人解酒速度会在第二阶段落后,乙醛并不能快速变为乙酸。
来自参考文献[4]
除了遗传因素,我们还要考虑到身体对乙醛积累的生理反应。乙醛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扩张剂。当乙醛在体内积累时,它会使面部的血管扩张,导致皮肤变红。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外在的脸部红润,它实际上反映了身体内部的一种应激反应,影响并不止脸红。
这种现象与某些健康风险相关,例如,乙醛是一类致癌物,由于乙醛的积累,在酒精相关的致癌作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增加口咽癌、食道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风险。
因此,当我们看到有人在饮酒后脸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生理现象,更是提醒我们,身体以这种方式对酒精作出反应,告诫我们需要对饮酒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喝酒的潜在危害与建议
喝酒,尤其是长期和过量饮酒,对身体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一方面,长期饮酒可能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例如肝脏疾病,包括脂肪肝和肝硬化,以及心血管问题,如高血压和心脏病。
另一方面,酒精还被认为是某些类型癌症的危险因素,比如口腔癌、食道癌和肝癌。此外,酒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可能加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况。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在社交场合中,面对劝酒的压力,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优雅而坚定地拒绝。一个有效的策略是提前准备好回应,比如说自己正在服用某些不宜与酒精同时使用的药物,或者简单地解释自己正在努力过上更健康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自信和坚定,健康远比一时的社交压力更为重要。
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完全不饮酒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即使实在要饮酒也有限制饮酒量。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成年人一天最大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15g,任何形式的酒精对人体都无益处。
我们可以探索和享受无酒精的替代品,如无酒精鸡尾酒、果汁或简单的清水,这些饮品不仅可以减少酒精带来的健康风险,还能让聚会保持欢乐和轻松的气氛。这里也祝大家都能过一个健康、快乐、舒心的春节!
参考文献
[1]ZakhariS.Overview:howisalcoholmetabolizedbythebody?.AlcoholResHealth.2006;29(4):245-254.
[2]CederbaumAI.Alcoholmetabolism.ClinLiverDis.2012;16(4):667-685.
[3]BaraonaE,AbittanCS,DohmenK,etal.Genderdifferencesinpharmacokineticsofalcohol.AlcoholClinExpRes.2001;25(4):502-507.
[4]CaoY,LiL,XuM,etal.TheChinaMAPanalyticsofdeepwholegenomesequencesin10,588individuals.CellRes.2020;30(9):717-731.
[5]SeitzHK,BeckerP.Alcoholmetabolismandcancerrisk.AlcoholResHealth.2007;30(1):38-47.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