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正月初五迎财神的日子。老话说得好:“上学想哭,上班想吐。何以解忧?唯有暴富!”在漫天星宿、各路神仙里,财神的人气之旺肯定没得说。
说实话,财神的人气恐怕都有点太旺了,以至于在中国民间信仰里,起码得有十几个完全不同的财神。今天就讲讲民间文化里最有名的几位财神的故事,祝您新年发大财。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最早的财神本是小鬼
在古人的信仰里,其实各式各样的神灵、祖先往往都有让人发财的能耐。可是,专门负责让人发财的“财神”要到宋朝以后才逐渐出现。
最早出现的财神应该是五通神。有关五通神的传说起码从唐朝就有,不过那时候,它们基本上属于阎王手下类似牛头、马面那种勾人的小妖精,人缘很糟糕,谁都嫌弃它。
到了北宋时期,江西婺源有一种民间传说,说婺源有五位神仙保佑地方,助人为乐,特别好。五位神仙的称号里都带个“通”字,所以祭祀他们的地方就叫“五通庙”。
嘉庆刻本《(淳熙)新安志》书影。
前有五通神,后有五通庙,名字那么像,古人也乱套。慢慢地,这两拨神仙的传说搅和到一块去了。
比如南宋初年有本书叫《能改斋漫录》,书里有一则故事说,大词人晏殊的宅子门口有个卖帽子的男青年叫伍十八。这小伙特别擅长踢球。有一天,小伍看见路边有五个人在踢球,心里痒痒,也上去踢。
那五个人对小伍的球技赞不绝口,超级喜欢他,又是请他吃饭,又是请他做客,还塞给他一张“支贴”,凭着这张纸可以去某商店领一大笔钱。他们招待小伍住的地方有三间屋子,一间有灯两间黑。
五人中的大哥叮嘱小伍,请他住那间有灯的屋子,而且千万不要往另外两间屋子里看,因为它们很吓人。到了夜里,小伍按不住好奇心,还是决定偷看一番,结果他真的被吓坏了:其中一间屋里在毒打一大群奴隶;另一间屋里满墙挂满了女人和孩子的肉。
小伍看完,回自己屋,迷迷糊糊睡着了。早晨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其实睡在了一块大石头上。好在支贴是真的,他也就发了财。
书里说,那五个踢球人其实就是五通神。你看,他们既打人、吃人,也让人发财,既是好神,也是邪神。
后世各朝、各地的五通神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好神,可以干各种好事,特别是让人发财;一种是邪神,而且往往是以男色诱人的妖神;还有一种类似《能改斋漫录》上写的这样,既好又坏,非常奇怪。
清代苏州财神像,见《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绘画卷》,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第91页。财神像常画作五个神仙凑一堆,或许就与古老的“五通神”信仰有关。
最有名的财神本是瘟神
对五通神的崇拜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比较常见(至少在江南地区是这样的),但到现代已鲜有耳闻。当代资料讲到财神是谁的问题时,给出的第一个名字通常是赵公明。
东晋古籍《搜神记》里其实就有这个赵公明。书里说他和钟士季是老天爷派到人间的三个鬼将军之二,专管让人生病,取人性命。
你要是爱读《三国演义》,可能会对“钟士季”这个名字有印象。魏国灭蜀时有两个大将,一个叫邓艾,另一个叫钟会,其中钟会字士季。灭蜀以后,钟、邓二人“二士争功”,全都死于非命。
由此推想,那位“赵公明”有可能也是一个横死的将军。古代打仗,覆军杀将,战后常有大瘟疫。拿战死的将军当鬼将、瘟神,确实很有道理。
在晋朝以后小一千年的时间里,赵公明基本上一直都是可怕的瘟神。直到宋朝以后,终于有一些道教文献把像赵公明、钟士季这样的瘟神都收编成了好神仙。
比如有一本书叫《玉堂大法》,说“太上太清老君”收服了五路瘟神,还封其中的赵公明当了“玄坛大将”。
还有一本叫《三洞神咒》的书里收了一条咒语叫《召玄坛咒》,里面说“玄坛元帅”“赤火焚邪疫,飞烟逐鬼瘟”,“提兵下尘世,救度诸众生”,完全洗心革面,重新做神了。
《正统道藏》本《玉堂大法》书影。
古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学坏容易学好难。可是好神仙赵公明不讲这套,管的好事越来越多。起码在元明之际,他就已经开始兼管“公平买卖,求财利宜和合”这种让人发财的好事了。
再到明代,出现了让赵公明专职当财神的信仰。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就使用了这个设定,大多数现代资料书又接受了《封神演义》里的说法。于是,现在大多数通俗资料都会说:财神名叫赵公明。
最流行的财神不爱财
书里说的财神一般是大将军赵公明,可今天商店里供得更多的却是另一位大将军——关羽。
这事想想可真奇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里描写的关羽是一个非常重义轻利的人。书里说,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时候,曹操拿出了好多好多钱赏赐、拉拢他。可是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不仅不接受曹操拉拢,连他发的奖金都一点没要。按说曹操掏钱奖励关羽立功,关羽全拿走也没什么道德亏欠,不影响他忠于刘备。可他分毫不取,这分明是不爱财呀!为何偏选这种人当财神呢?
这其实和三国故事的流传有关。三国故事在唐宋时期就特别火。唐代大诗人李商隐《骄儿诗》上说自家宝宝可爱又聪明,平时玩的时候“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没事就念叨汉末三国那点故事。那小朋友是怎么知道这些故事的呢?《东坡志林》记载,北宋时期,老百姓嫌家里孩子太闹腾,就会给孩子一点钱,让孩子出门听人说书,讲三国故事。孩子们听得特别入戏,而且嫌魏爱蜀,听见刘备输了就哭,听到曹操输了就笑。
《学津讨原》本《东坡志林》书影。
这些小朋友代表了宋代以降市民文化的一般心态。人们喜欢刘备和他的手下,关羽的人气越来越高。再到明朝中期,《三国演义》开始流行,崇拜关羽的浪潮更狂热了,从皇帝到百姓,关羽的粉丝一数一大片。
据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一书的统计,清乾隆年间,北京城所有庙宇当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关羽的庙,一共116座;排第二的是观音庙,108座。二者加起来大约占了所有庙宇的三分之二。关羽和观音可以算是明清民间信仰里的两大超级巨星。自唐代以后,观音在汉传佛教中主要以女相流行。古人思想保守,观音祭祀多在闺阁之中进行,店铺、戏班摆设的更多是关羽。当然,店铺最求的是发财,关羽就这样当上了财神。
最奇怪的财神是贪官
好多商店还会摆带着钱的大蛤蟆。这个蛤蟆也不是一般蛤蟆,它来自“刘海戏金蟾”这个典故。
刘海是五代时期一个很有名的道士,本名叫刘操,也叫刘玄英。他有个很高雅的别号叫海蟾子,所以也可以叫刘海蟾。古人觉得月球上的环形山看着像蟾蜍,“海蟾”就是月亮的意思。
《正统道藏》本《仙缘像传》中画的海蟾子是一位清雅的道人。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道教图书《仙缘像传》上讲,刘海蟾一开始是当官的。有一天,有个道士找到他,表演了一手绝活:道士在桌上放了一枚铜钱,钱上摞起十个鸡蛋。刘海蟾吓坏了:鸡蛋危险啦!道士却说:立足于世俗富贵的生命比这些鸡蛋还危险!刘海蟾由此顿悟,然后靠装疯卖傻辞了官,就此出了家。
后人把“刘海蟾”拆成“刘海”和“蟾”,又在故事里挑了“钱”“把戏”“发疯”这三个元素,重新发挥,创造了一大堆“刘海戏金蟾”主题故事。这些故事版本太多,比如《闽都别记》里说,刘海的老爸是个大贪官,贪赃枉法,坏事做尽。阎王爷很生气,把他爸爸变成了大海里的大蛤蟆。刘海出家以后学到法术去救老爸。他用金钱为饵,拴上钓绳,把老爸从大海里钓了回来。
徐州博物馆藏清代《云帆纸本设色刘海戏蟾中堂》图,来自徐州博物馆官网。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道教故事中的刘海蟾本来只是辞官时装疯卖傻了一小段,但后人画他时就专门让他披散头发疯疯癫癫戏金蟾了。今人把额头垂下的头发称为“刘海”,就是从民间画中刘海的发型得名的。
在民间,本不爱钱的刘海蟾形象总与金钱绑定,结果也成了财神里的一个。人们往往只摆一个带着钱的大蟾蜍来代表他。这就是饭店摆的大蟾蜍的来历。
无论是哪路财神,代表的都是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朴实向往。新的一年,祝大家财源滚滚,生活幸福!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清洁工 南开大学训诂学博士生
审核丨王弘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