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我们将迎来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冰雪消融,气候回暖,降雨增多,自然界从阳气蛰伏、万物萧条的冬季迈向阳气生发、万物萌动的春季。雨水有三侯
一候 獭祭鱼:据说初春獭捕鱼的时候,总要把抓来的鱼陈列在水边,像祭祀用的供品一样。
二候 侯雁北:白露第一候鸿雁来,雨水第二候侯雁北,秋天时鸿雁自北方飞向南方,以避寒冬。春天时北方春暖花开,就飞回北方去了。
三候 草木萌动:草木随阳气的上腾而抽出嫩芽。
雨水一至,细雨滋润万物,气温开始渐渐回暖;但天气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增大,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雨水时节,养生更需注重**“益肝护脾,春捂有度”**。
“春捂”防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养生智慧。
从雨水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渐多。但冷空气与暖空气仍会频繁较量,所以雨水节气常出现**「倒春寒」**。
而春天是要发散的,毛孔要打开、舒张,此时我们适当地捂一捂,能更好的让体内的阳气从五脏六腑向体表发散、升发,将体内的寒气驱散,也能防外界寒邪。
这样也正符合《黄帝内经》提到的春天养生之道,药王孙思邈也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
此外,对于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群,此时空气中水分增加,容易出现气温低,且寒中有湿的情况,这无疑会影响人体的内脏和关节。
适当保暖,以免湿寒入体,可有效预防因感受风寒而导致的感冒、头痛、呼吸道感染、关节肿痛等。
特别是有以下特殊情况的朋友,重点保暖部位各有侧重:
- 关节炎:重点捂肩膀、膝盖、手腕、脚踝等关节位置;
- 冠心病:重点捂前胸和后背;
- 月经不调、小腹冰冷:重点捂腹部和下半身;
- 脾胃不好、流鼻涕、感冒:重点捂肚子和四肢。
除了穿衣需要注意,还要提醒喜欢运动的朋友,春天运动要有度。
《黄帝内经》提倡,春天养生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因此,不建议初春进行易使人大汗淋漓的运动,以防损耗精气和阳气。
在雨水节气,大家可以多散步,多做拉伸运动,多练八段锦、五禽戏等,每次运动以有微微出汗的感觉最佳。
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春天来了,正是养肝的好时机。那按照《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法,想养肝调肝,就要“顺其性”,即顺着肝的性子来。
肝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肝属“木”,有伸展发散的特性。故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喜散而恶敛。
大家都知道“怒伤肝”,所以就想控制脾气,有气了都憋着、压抑着。实际上,肝病就是这么被憋出来的,因为郁气都堵在肝里,疏泻不了。
肝主疏泄,好比交警,体内有气血堵住的地方,就上前疏通。但如果肝的疏泄作用失常,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太过」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闷闷不乐等。
雨水这段时间,该怎么做,才能防肝气内郁、肝火过旺呢?
对于肝火过旺,情绪起伏大的家人,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针对清肝火的自我按揉方法——「逆推肝经泄肝火」
具体方法很简单:先找到第一、二根脚趾之间的【太冲穴】和【行间穴】,然后用大拇指指尖逆着肝经循行的方向,从太冲穴向行间穴推揉。每天先推2-3分钟,再每个穴位揉按2分钟,穴位有酸胀感即可。这样推揉可起到疏肝解郁、清泻肝火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多做抬手、压脚等拉伸运动,多喝疏肝的花茶,像玫瑰、菊花、金银花等都可以。
推荐:「疏肝健脾茶」
【材料】取白菊花3枚、生山楂2片、大枣1枚,泡水代茶饮。
【作用】白菊花,清肝明目;山楂,酸甘,功善消食化积;大枣,健脾和中。
【功效】三味合用,疏肝健脾,把肝和脾都照顾到了,肝气条达心情好,脾胃健运,湿气湿邪绕道不犯体。
健脾祛湿
春天万物复苏,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因此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增多,如果天气长期潮湿,或人们体质虚弱、涉水淋雨,以致湿气过盛,入侵人体,则会致病。
中医讲,脾喜燥恶湿,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同时,湿邪难以去除,因此在雨水时期,除了疏肝理气,还要养护脾脏。
此时我们应做到: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
雨水前后应少食油腻之物,肥甘厚腻最易生湿困脾,损伤脾气;同时也应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可以多吃山药、大枣、小米、核桃仁、黄瓜、胡萝卜、红薯、南瓜、桂圆等甘味食物以健脾养胃。
此外,如《千金月令》中所说:“春月宜喝粥”,粥类素来有健脾利湿、养胃和胃的功效。
“雨水”前后服用养生粥对调和脾胃大有益处。如胡萝卜南瓜粥、薏苡仁党参粥、山药红枣粥、芡实莲子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而有些人在春天胃口不好、气血不足,可能原因不在脾胃,而在肝。
肝气影响到脾胃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肝郁脾虚,出现腹胀纳呆、大便稀溏、情绪不佳等症状;第二种是肝胃不和,出现胃脘胀满、便秘等症状。
小儿脾胃虚弱,更易出现食积、大便稀溏或便秘的情况。
而此时我们可以通过「睡前摩腹」,让腹部的经络运行顺畅,气血源源不断地灌输进来,自然五脏六腑都会感觉舒服。
同时,在不断的按揉过程中,可以把我们脾胃瘀堵的点给揉散开,使得气机通畅,升清降浊,使脾胃中的浊气/毒气更容易排出来。
另外,还能起到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益气升阳,补肾固涩等作用。
最简单的按揉方法:站、坐或仰卧均可,身体放松,两掌重叠一起,肚脐作为中心点,以顺时针的方向按摩,动作要柔、缓,力度保持均匀。
但是对于时间相较充裕的家人,这里更推荐大家做**「仙人揉腹法」**。
整一套做完后,你会感觉脾胃中焦有一种畅通感,若是腹中积食或是总是不思饮食,做完后还会打嗝、放响屁,这都是脾胃气通畅了的表现。
经过这一系列的动作,脾胃通畅了,吃进去的食物也能补到该去的地方,身体的气血畅通充足,精神就会好起来。
坚持一段时间,没胃口、饭量差,吃完不消化这些小毛病都少了,感觉小肚子越来越温暖紧实了,就连气色也感觉大有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