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珍稀鱼类,水中大熊猫—长江鲟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长江鲟是鲟形目鲟科鲟属鱼类,又名达氏鲟、鲟鱼、沙腊子、小腊子 。长江鲟为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珍稀鱼类,有“水中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之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

长江鲟体长,呈梭形;头呈楔形,背面极粗糙,盖有6个菱形的骨片;体表其它部分裸露,且多数粗糙;体背部和侧面呈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青灰色,其边缘为白色。

图源:可画

名称来源

在生物学分类上,曾定名达氏鲟,如《中国动物志》、《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版)、《黄河鱼类志》、长江水产研究所等收录的名称皆为达氏鲟。2021年2月5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版)发布后,更名为长江鲟。

图源:可画

栖息环境

长江鲟属于淡水定居性鱼类,略有集群,是一种广温性鱼类,生活适应水温范围为1-32℃。天然环境中长江鲟喜欢在较暗的底层缓流水体中活动,经常栖息在8-10米的江河浅水区,底质为沙质或碛滩,有较多的腐殖质和底栖生物。在岩礁、沙底、卵石区域游动、觅食。冬季在有缓流的河道中越冬,立春后在江水回温至12℃以上时开始溯水上游到长江的干支流摄食产卵。

图源:可画

分布范围

长江鲟分布于中国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及各大支流。

在20世纪中叶之前,一直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2019年被IUCN列入野外灭绝(EW)级别(IUCN 2019年 ver 3.1),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以及与一些支流的汇合处。然而,在河流中观察到的大多数个体来自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

图源:基于IUCN和GBIF网站数据绘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野外灭绝(EW)。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2019年版)——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20日)—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1998年)—Ⅰ级。

种群现状

2022年7月21日晚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
ral Resources, 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

据IUCN官网的相关报告,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计划中对于长江鲟是“自然繁殖终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人工群体亟需保护。”

2022年11月2日上午,在湖南益阳南县茅草街“南洞庭湖草龟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监测到一尾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这是科研人员首次在洞庭湖水域监测到该物种。

2023年3月21日上午,“长江鲟野化繁殖实验”取得突破性成果,此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长江天然水域实现自然产卵,跨出了恢复野外种群的关键一步。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文 | 子舒

审 | 赵玉萍

编 | LYJ

本文参考资料

http://www.zoology.csdb.cn/taxon/%7B03BFD53E-923A-4C17-8C1D-6EDA6981AFA1%7D

评论
smxh676
大学士级
长江野生动物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人为和自然竞争导致破坏生态平衡,需要人们共同努力保护生态平衡!
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