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生物医学工程

百度百科
原创
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
收藏

学科概况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它有一个分支是生物信息、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主要攻读生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仪器分析化学等,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为医疗诊断和药物筛选,以及个性化、转化医学提供了生物医学工程新的技术前景,化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微流控技术生物芯片是系统生物技术,从而与系统生物工程将走向统一的未来。

发展历程

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

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发展也是由科技、社会、经济诸因素所决定的。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新时期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以1984年为例,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和系统的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美国科学院估计,到2000年其产值预计可达400~1000亿美元。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在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在与医学结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与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它采用了几乎所有的高技术成果,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

学科内容

生物力学是运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研究机体力学特征与其功能的关系。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对了解人体伤病机理,确定治疗方法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可为人工器官和组织的设计提供依据。

生物力学中又包括有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力学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生物力学在骨骼力学方面进展较快。

生物控制论是研究生物体内各种调节、控制现象的机理,进而对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方法是对生物体的一定结构层次,从整体角度用综合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其动态过程。

生物效应是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各种因素可能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和作用。它要研究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传播和分布,以及其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

生物材料是制作各种人工器官的物质基础,它必须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由于这些人工器官大多数是植入体内的,所以要求具有耐腐蚀性、化学稳定性、无毒性,还要求与机体组织或血液有相容性。这些材料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轻合金材料的应用较为广泛。

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世界上开发科研的重点课题。医用影像设备主要采用 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等进行成像。

X射线成像装置主要有大型X射线机组、X射线数字减影(DSA)装置、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装置(CT);超声成像装置有B型超声检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装置;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主要有γ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等;磁成像设备有共振断层成像装置;此外还有红外线成像和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医用电子仪器是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的主要设备,如心电、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量的监护仪等正在实现小型化和智能化。通过体液了解生物化学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已逐步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

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比诊断设备要稍差一些。主要采用的是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大型的如:直线加速器、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小型的有激光腔内碎石机、激光针灸仪以及电刺激仪等。

手术室中的常规设备已从单纯的手术器械发展到高频电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各种急救治疗仪如除颤器等。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在现代化的医疗技术中,许多治疗系统内有诊断仪器或一台治疗设备同时含有诊断功能,如除颤器带有诊断心脏功能和指导选定治疗参数的心电监护仪,体外碎石机中装备了进行定位的X射线和超声成像装置,而植入人体中的人工心脏起搏器就具有感知心电的功能,从而能作出适应性的起搏治疗。

介入放射学是放射学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也就是在进行介入治疗时,采用了诊断用的x射线或超声成像装置以及内窥镜等来进行诊断、引导和定位。它解决了很多诊断和治疗上的难题,用损伤较小的方法治疗疾病。

新时期各国竞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为医学成像技术,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在成像技术中生物磁成像是最新发展的课题,它是通过测量人体磁场,来对人体组织的电流进行成像。

生物磁成像目前有二个方面。即心磁成像(可用以观察心肌纤维的电活动,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和脑磁成像(用以诊断癫痫活动、老年性痴呆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脑侵入,还可以对病损脑区进行定位和定量)。

另一个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高技术是信号处理与分析技术,其中包括心电信号、脑电、眼震、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

高技术领域中还有神经网络的研究,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为此掀起了一个研究热潮。它被认为是有可能引起重大突破的新兴边缘学科,它研究人脑的思维机理,将其成果应用于研制智能计算机技术。运用智能原理去解决各类实际难题,是神经网络研究的目的,在这一领域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工程分支

医用复合材料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biomedical composite materials)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用材料,它主要用于人体组织的修复、替换和人工器官的制造[1]。长期临床应用发现,传统医用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不具生物活性,与组织不易牢固结合,在生理环境中或植入体内后受生理环境的影响,导致金属离子或单体释放,造成对机体的不良影响。而生物陶瓷材料虽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相容性、高的强度和耐磨、耐蚀性,但材料的抗弯强度低、脆性大,在生理环境中的疲劳与破坏强度不高,在没有补强措施的条件下,它只能应用于不承受负荷或仅承受纯压应力负荷的情况。因此,单一材料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利用不同性质的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用复合材料,不仅兼具组分材料的性质,而且可以得到单组分材料不具备的新性能,为获得结构和性质类似于人体组织的生物医学材料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必将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和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1.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组分材料的选择要求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根据应用需求进行设计,由基体材料与增强材料或功能材料组成,复合材料的性质将取决于组分材料的性质、含量和它们之间的界面。常用的基体材料有医用高分子、医用碳素材料、生物玻璃、玻璃陶瓷、磷酸钙基或其他生物陶瓷、医用不锈钢、钴基合金等医用金属材料;增强体材料有碳纤维、不锈钢和钛基合金纤维、生物玻璃陶瓷纤维、陶瓷纤维等纤维增强体,另外还有氧化锆、磷酸钙基生物陶瓷、生物玻璃陶瓷等颗粒增强体。

植入体内的材料在人体复杂的生理环境中,长期受物理、化学、生物电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各组织以及器官间普遍存在着许多动态的相互作用,因此,生物医用组分材料必须满足下面几项要求: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物理相容性,保证材料复合后不出现有损生物学性能的现象;⑵具有良好的生物稳定性,材料的结构不因体液作用而有变化,同时材料组成不引起生物体的生物反应;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承受人体的机械作用力,所用材料与组织的弹性模量、硬度、耐磨性能相适应,增强体材料还必须具有高的刚度、弹性模量和抗冲击性能;⑷具有良好的灭菌性能,保证生物材料在临床上的顺利应用。此外,生物材料要有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不因成型加工困难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2.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陶瓷基生物医用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以陶瓷、玻璃或玻璃陶瓷基体,通过不同方式引入颗粒、晶片、晶须或纤维等形状的增强体材料而获得的一类复合材料。生物陶瓷基复合材料虽没有多少品种达到临床应用阶段,但它已成为生物陶瓷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材料的活性和骨结合性能研究以及材料增强研究等。

Al2O3、ZrO3等生物惰性材料自70年代初就开始了临床应用研究,但它与生物硬组织的结合为一种机械的锁合。以高强度氧化物陶瓷为基材,掺入少量生物活性材料,可使材料在保持氧化物陶瓷优良力学性能的基础上赋予其一定的生物活性和骨结合能力。将具有不同膨胀系数的生物玻璃用高温熔烧或等离子喷涂的方法,在致密Al2O3陶瓷髋关节植入物表面进行涂层,试样经高温处理,大量的Al2O3进入玻璃层中,有效地增强了生物玻璃与Al2O3陶瓷的界面结合,复合材料在缓冲溶液中反应数十分钟即可有羟基磷灰石的形成。为满足外科手术对生物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要求,人们又开始了生物活性陶瓷以及生物活性陶瓷与生物玻璃的复合研究,以使材料在气孔率、比表面积、生物活性和机械强度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得以改善。这些年来,对羟基磷灰石(HA)和磷酸三钙(TCP)复合材料的研究也日益增多。30% HA与70%TCP在1150℃烧结,其平均抗弯强度达155MPa,优于纯HA和TCP陶瓷,研究发现HA-TCP致密复合材料的断裂主要为穿晶断裂,其沿晶断裂的程度也大于纯单相陶瓷材料。HA-TCP多孔复合材料植入动物体内,其性能起初类似于β-TCP,而后具有HA的特性,通过调整HA与TCP的比例,达到满足不同临床需求的目的。45SF1/4玻璃粉末与HA制备而成的复合材料,植入兔骨中8周后取出,骨质与复合材料之间的剪切破坏强度达27MPa,比纯HA陶瓷有明显的提高。

生物医用陶瓷材料

生物医用陶瓷材料由于其结构本身的特点,其力学可靠性(尤其在湿生理环境中)较差,生物陶瓷的活性研究及其与骨组织的结合性能研究,并未能解决材料固有的脆性特征。因此生物陶瓷的增强研究成为另一个研究重点,其增强方式主要有颗粒增强、晶须或纤维增强以及相变增韧和层状复合增强等[3,5~7]。当HA粉末中添加10%~50%的ZrO2粉末时,材料经1350~1400℃热压烧结,其强度和韧性随烧结温度的提高而增加,添加50%TZ-2Y的复合材料,抗折强度达400MPa、断裂韧性为2.8~3.0MPam1/2。ZrO2增韧β-TCP复合材料,其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也随ZrO2含量的增加而得到增强。纳米SiC增强HA复合材料比纯HA陶瓷的抗弯强度提高1.6倍、断裂韧性提高2倍、抗压强度提高1.4倍,与生物硬组织的性能相当。晶须和纤维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一种有效增韧补强材料,用于补强医用复合材料的主要有:SiC、Si3N4、Al2O3、ZrO2、HA纤维或晶须以及C纤维等,SiC晶须增强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可达460MPa、断裂韧性达4.3MPam1/2,其韦布尔系数高。

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作为信号和信息处理的一个分支学科,已渗透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工业生产、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信号在时域及变换域的特性进行分析、处理,能使我们对信号的特性和本质有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我们需要的信号形式,提高信息的利用程度,进而在更广和更深层次上获取信息。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优越性表现为:1.灵活性好:当处理方法和参数发生变化时,处理系统只需通过改变软件设计以适应相应的变化。2.精度高:信号处理系统可以通过A/D变换的位数、处理器的字长和适当的算法满足精度要求。3.可靠性好:处理系统受环境温度、湿度,噪声及电磁场的干扰所造成的影响较小。4.可大规模集成: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路的集成度可以作得很高,具有体积小、功耗小、产品一致性好等优点。

然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由于受到运算速度的限制,其实时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不如模拟信号处理系统,使得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制约。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诞生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DSP芯片,也称数字信号处理器,是一种特别适合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运算的微处理器。DSP芯片的出现和发展,促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提高,许多新系统、新算法应运而生,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DSP芯片已广泛应用于通信、自动控制、航天航空、军事、医疗等领域。

70年代末80年代初,AMI公司的S2811芯片,Intel公司的2902芯片的诞生标志着DSP芯片的开端。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高速实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要求和数字信号处理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几年中,DSP芯片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从运算速度看,MAC(乘法并累加)时间已从80年代的400 ns降低到40 ns以下,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几十倍。MIPS(每秒执行百万条指令)从80年代初的5MIPS增加到40 MIPS以上。DSP芯片内部关键部件乘法器从80年代初的占模片区的40%左右下降到小于5%,片内RAM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以上。从制造工艺看,20世纪80年代初采用4μm的NMOS工艺而如今则采用亚微米CMOS工艺,DSP芯片的引脚数目从80年代初最多64个增加到200个以上,引脚数量的增多使得芯片应用的灵活性增加,使外部存储器的扩展和各个处理器间的通信更为方便。和早期的DSP芯片相比,DSP芯片有浮点和定点两种数据格式,浮点DSP芯片能进行浮点运算,使运算精度极大提高。DSP芯片的成本、体积、工作电压、重量和功耗较早期的DSP芯片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在DSP开发系统方面,软件和硬件开发工具不断完善。某些芯片具有相应的集成开发环境,它支持断点的设置和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和DMA的访问及程序的单部运行和跟踪等,并可以采用高级语言编程,有些厂家和一些软件开发商为DSP应用软件的开发准备了通用的函数库及各种算法子程序和各种接口程序,这使得应用软件开发更为方便,开发时间大大缩短,因而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效率。

工程专业

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是应用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医学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研究的学科方向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各类大型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数字化医学中心,医学图象处理及多媒体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神经网络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大型医疗设备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

教学实践

包括金工实习(3~4周)、电子设计(2~3周)、生产实习(3~4周)、毕业设计(12~16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修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信号与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数字信号处理、EDA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医学成像原理、生物信息学。

就业方向

1.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2.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

3.具有生物医学的基础知识;

4.具有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

6.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7.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动态;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该方法。

开设院校

|| ||

|| ||

典型院系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简称:东大生医学院)的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该系由韦钰院士创建于1984年10月,系国内首创。2006年8月,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瞄准21世纪主导学科——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强调这两个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综合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1、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2、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3、生物医学材料与器件;4、医学影像与医学电子学;5、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6、医学信息学及工程。**学院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于国内遥遥领先。**排名全国第一;2007年在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中排名第一;**2012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继续排名全国第一;连续多年蝉联首位。

总共共拥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七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个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该站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优秀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同时还拥有苏州市生物医用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环境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无锡市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拥有两个教学实验中心:医用电子技术实验中心(校级创新实验平台)、生物技术与材料实验中心。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已建成一支多学科交叉、以优秀中青年博士为主、拥有多名国家级专家的高水平学术梯队,现有专职教师60余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授20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5人,8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002年该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省级优秀学科梯队。2002年,以陆祖宏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学研究团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2005年,该团队通过国家组织的评估,又得到了三年的滚动资助。自2005年至2010年,共承担科研项目212项,其中纵向课题175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主持2项,子课题9项),国家高技术863课题22项(经费2968万元),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项(经费72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7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0余项,部省级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总额为1.3亿元。

院长:顾宁

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成立于2005年。作为新的工学院的组成部分,生医系从建系之初就致力于在工程科学的范畴内进行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研究,迅速地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并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⑴ 面向重大疾病的纳米医学; ⑵ 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⑶ 生物力学和生物信息学; ⑷ 分子医学影像学;⑸微创医学; ⑹神经医学工程; ⑺ 移动/远程医学与健康信息学。**建系以来,生医系已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一大批科研项目,科研总量逐年增长。生医系已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的中青年科研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特聘研究员6人,全部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活跃在生物医学工程科研与教学的第一线,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开展生物医学工程高端领域的科研工作。

注重与国际前沿研究和发展密切结合,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已经建设了若干研究室和实验室,正在开展生物功能分子与系统工程、生物界面和功能材料、生物医学建模与仿真、细胞力学与微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学、医学信号和图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博士点:“生物力学与生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联合博士点项目:北京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埃默里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联合培养。

硕士点:“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力学与生物医学”。

本科:北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从2010年起招生。

聘请了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俞梦孙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樊瑜波院长、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朱承教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研究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兼职教授。

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视觉修复基础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首席科学家任秋实教授。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其前身可追溯到1977年在国内率先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以后相继建成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系所依托的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以及引领当今国际未来的前沿学科,旨在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生物医学上的检测、诊断、治疗、管理等问题以及深入探索生命系统的各种运动机理及其规律性。作为国家“211工程”和“985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新一轮的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术声誉位列全国首位,与此同时,该学科自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后,2007年又再次被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新近隶属该系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被列入浙江大学首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该系建有《生物传感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心脑血管、神经系统药物筛选和中药开发及评价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教育部共同批准设立的《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评估中心》等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同时聘请了美国哈佛大学N.Y.S. Kiang、加州大学W.J. Freeman等一批国际著名学者任讲座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经过整整三十年的持续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练就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具有医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基础扎实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形成并发展了生物医学信息、生物传感技术及医学仪器、定量与系统生理方法学研究等三大研究方向。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建设始于1986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单位。迄今已成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一支重要的学生培养与研究机构,是国内本科生培养规模最大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学校

1 哈佛大学(剑桥)HarvardUniversity(Cambridge)

2 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

3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巴尔的摩)JohnsHopkinsUniversity(Baltimore)

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伯克利)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Berkeley)

5 牛津大学UniversityofOxford

6 斯坦福大学(斯坦福)StanfordUniversity(Stanford)

7 耶鲁大学神学院(纽黑文)YaleUniversityDivinitySchool(NewHaven)

8 麻省理工学院(剑桥)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Cambridge)

9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SanDiego)

10 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

11 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CollegeLondon

11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洛杉矶)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LosAngeles)

13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ofToronto

14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

15 东京大学东京大学

16 加州理工学院(帕萨迪纳)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Pasadena)

17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

18 康奈尔大学(伊萨卡)CornellUniversity(Ithaca)

20 哥伦比亚大学(纽约)ColumbiaUniversity(NewYork)

学科排名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中,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排名中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位列前五名。其中东南大学在两次评估中蝉联第一。

|| ||

|| ||

国家重点学科

|| ||

双一流学科

根据最新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可知,生物医学工程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有3所,分别为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