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广州管圆线虫

百度百科
原创
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
收藏

简介

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鼠肺部血管

偶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人是非正常宿主

发现时间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于1944年在台湾省发现

形态

成虫线状,细长,体表有微细环状横纹

雌虫:17~45x0.3~0.7mm,尾斜锥形

雄虫:11~26x0.2~0.5mm,交合伞对称,

呈肾形

基本介绍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在鼠类体内发现并命名的广州管圆线虫所引起的疾病,如今已被列为国家新发传染病。这是一种以病原名称命名的疾病。

它主要寄生于鼠类肺动脉及右心内的线虫,中间宿主包括褐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东风螺等,一只螺中可能潜伏1600多条幼虫。广州管圆线虫多存在于陆地螺、淡水虾、蟾蜍、蛙、蛇等动物体内,如果人不经煮熟就吃,很容易招惹上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寄生虫病。以前这种病主要分布在南方,但“南病北移”现象很明显。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进入人脑等器官,使人发生急剧的头痛,甚至不能受到任何震动,走路、坐下、翻身时头痛都会加剧,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抽搐等症状,重者可导致瘫痪、死亡。诊断治疗及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病人愈后良好。极个别感染虫体数量多者,病情严重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主要是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或鱼类,不吃生菜、不喝生水;还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

专家在这里提醒大家:凡吃过上述食物的人,如果身体出现了异常反应和不适,应尽快就诊,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针对摄食生鲜水产品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健康风险,卫生部2004年发布了第6号食品卫生预警公告,警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避免提供或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水产品。我部2005年对餐饮单位出售的1165份水产品样品进行抽检,发现其中147份水产品含有寄生虫或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12.6%,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有华枝睾吸虫(又称肝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又称肺吸虫)、姜片虫、广州管圆线虫等。

摄食生鲜水产品是一种危险饮食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卫生部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当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餐饮单位应严格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采购、加工水产品,不得提供可能被寄生虫污染的生食水产品。制作生食海产品,应在专间内使用专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交叉污染;

二、消费者应避免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水产品和水生植物,不饮用生水;

三、不用盛过生水产品的器皿盛放其它直接入口食品;

四、加工过生鲜水产品的刀具及砧板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再使用;

五、不用生的水产品喂食猫、犬。

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生活史

 终宿主:鼠(犬、猫和食虫类也可)肺动脉内

 一期幼虫经呼吸道至消化道随粪便排出

 在体外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发育3周

 中间宿主:螺、蛞蝓

 转续宿主:蟾蜍、蛙、蜗牛、鱼、虾、蟹

 在中间宿主(螺、蛞蝓)体内为感染期幼虫

 鼠因吞食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感染途径

 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 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

 喝含幼虫的生水

致病

 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 病变部位:大脑、脑膜、小脑、脑干、脊髓等脑组织

 症状:剧烈头痛、颈项强直、躯体疼痛、低中度发热

 潜伏期:1-27天,平均10天

诊断

 流行病学资料:有吞食或接触本虫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经历

 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受损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正常1-2%)

 免疫学检查: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 从脑脊液中查出幼虫或发育期的成虫

流行与防治

 流行: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我国主要在台湾、广东、浙江、黑龙江等地

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

 传染源:鼠类

 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多达50余种

 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人是非正常宿主,幼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

 治疗:阿苯哒唑,及时治疗效果好、预后佳

 预防: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生菜、生水,灭鼠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