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皮皮虾

百度百科
原创
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
收藏

动物学史

虾蛄广义上讲是口足目之下物种的通称。虾蛄通称众多,包括皮皮虾(因为网路流行语而广为人知)、攋尿虾(因其被抓时腹部会射出无色液体,如同撒尿。俗写作濑尿虾、虎虾、赖尿虾、撒尿虾、酹尿虾(粤语))、螳螂虾(英语mantis shrimp直译,指其捕猎动作神似螳螂)、虾爬子(或虾耙子)、虾狗弹、爬虾(或扒虾)、虾虎、虾猴、口虾蛄、富贵虾、琵琶虾等。在古时亚述人称之为“海蝗虫”,澳洲人也称之为“明虾杀手”(prawn killer),西方也有俗称为“拇指切割者”(thumb splitter)。狭义上,虾蛄指是“Oratosquilla oratoria”,其中文学名为口虾蛄。

形态特征

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是口足目虾蛄科口虾蛄属节肢动物,又称口虾蛄。皮皮虾躯体平扁,头部和胸部前四节愈合,外被头胸甲;头前端有具柄的复眼一对,触角两对;腹部七节,前六节同型,最后一节为扁平的尾节;一对足呈螳臂状,其末端为锐钩状;雄性个体胸部最后一对步足基节的内侧,有一对棒状交接器8。头胸甲前缘中央有一片能活动的梯形额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动的眼节和触角节。腹部宽大,共六节,最后另有宽而短的尾节,其背面有中央脊,后缘具强棘。第一触角柄部细长,分三节,末端具三条触鞭,司触觉。第二触角柄部二节,上生有一条触鞭和一个长圆形鳞片。口器、大颚十分坚硬,分为臼齿部和切齿部,都有齿状突起,能切断和磨碎食物;大颚触须三节,不显著,有感觉作用。第一小颚小,原肢二节,其内缘具刺毛。第二小颚呈薄片状,由四节构成,内缘具密毛。这二对小颚能辅助大颚撕碎食物。胸部具八对附肢,前五对是颚足,后三对是步足(与十足目三对颚足、五对步足正好相反)。第一对颚足细长,末节末端平截并具刷状毛;第二颚足特别强大,末节(指节)侧扁,有六个尖齿,可与掌节的边缘凹槽部分吻合,为捕食和御敌利器,称为掠肢;第三至第五对颚足比第一对短,末端为小螯。这些附肢能将捕捉到的食物送入口中。五对颚足皆无外肢,但基部具圆片状的上肢。步足细弱无螯,原肢三节,下接内外肢,不适于爬行。雄性第三步足基部内侧有一对细长的交接棒。腹部前五腹节各有一对腹肢,由柄节和扁叶状的内外肢构成,有游泳和呼吸的功能。鳃生在外肢的基部,有许多分枝的鳃丝。每一腹肢的内肢内侧有一个小内附肢,与相应另一侧的小内附肢相互连接,使一对腹肢联成整体,便于游泳。雄性第一对腹肢的内肢变形,成为执握器,交配时用以握住雌体。腹部最后一对附肢为发达的尾肢,原肢一节,外肢二节,内肢一节,片状。原肢内侧有一强大的叉状刺突,称基突或双刺突,伸于内外肢之间。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除具有游泳功能外,并可用以掘穴和御敌。虾蛄类的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口经食道通入胃,后接肠道,纵穿腹部,向后通至肛门。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心脏呈长管状,从头胸部背面的后部直伸到第五腹节,心脏向两侧和前后伸出动脉血管,通往各部器官组织。雌性生殖孔成对,多在第六胸节的腹面开口,卵巢位于身体背部心脏的下方,怀卵时从头胸部向后伸展,经腹部直至尾节。雄性的一对生殖孔在胸部末节的腹面。头部第2触角基部的小颚腺为排泄器官。2

栖息环境

口虾蛄喜栖于浅水泥沙或礁石裂缝内,属暖温性、近岸型底栖动物,游泳能力较弱,地方性种群,不做长距离洄游,只在深、浅水之间做短距离移动。109

生活习性

口虾蛄主要捕食多毛类、瓣鳃类、腹足类、蛇尾类和海参类等,其次是小型底栖甲壳类,也捕食小鱼和小虾。8

口虾蛄多穴居,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口足类动物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此类动物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3

口虾蛄性情凶猛,视力十分锐利。由于善于游泳,因此其猎物大部分为底栖性不善于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种贝类、螃蟹、海胆等。它们能够轻易破坏猎物的外层硬壳,享用内里的肉。3

口虾蛄非常善于打埋伏。强烈的攻击可将敌人置于死地。披着钙化装甲的龙虾、立着脚尖悄然路过的螃蟹也常成为螳螂虾的攻击对象。螳螂虾两个锤节的猛烈打击可以毁坏蟹的神经系统并使它当场毙命。用它头下带倒刺的臂飞快地刺向食物,这一点颇像螳螂。有一种有掌节的螳螂虾更是厉害。有掌节的螳螂虾体重较轻,其保护装置已进化得能够抵御连续不断的打击,像古罗马的角斗,它们战斗时躲在由卷曲的尾巴做成的盾牌后面,以躲避敌人的攻击。螳螂虾极为好斗,而且常常表现得无所畏惧,它能抓住比它身体大10倍、重10倍的头足类动物。章鱼等头足类动物找到一个裂缝藏起来,三思后才敢接近螳螂虾的巢。鱼类是螳螂虾的主要敌人。在露天地带被抓住后,它们总要进行斗争,在猎手嘴里挣扎的螳螂虾很难咽下去,许多又被原封不动地吐了出来。3

口虾蛄长着一对儿强大的夹子,在发动攻击时相当有力,可击碎玻璃,甚至夹断人的指头,可分为用矛刺结构叉击软体猎物的“穿刺型”虾蛄和用锤形鳌棒结构砸碎硬壳猎物的“粉碎型”虾蛄。生物学家表示,螳螂虾在动物攻击速度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仅次于兵蚁的大颚。部分品种的螳螂虾甚至在身体下面藏有的一对儿能以60公里速度出击的“锤”。“粉碎型”虾蛄的鳌棒水下攻击速度可达每秒23米,在动物界堪为翘楚,但这也会对捕食者自身产生巨大冲击。3

分布范围

口虾蛄分布范围极广,于中国的南北沿海,在俄罗斯的大彼得海湾、日本、菲律宾、马来半岛和夏威夷群岛等沿海地区也有分布。8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口虾蛄生殖活动分两个阶段:交尾、产卵。交尾在秋季进行,产卵在翌年春季8。繁殖期在每年4-5月9。

口足类动物雌雄异体,但雌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外形上较相似,区别在于雄性个体略大,且胸部最后一对步足雌雄异形。雄性第二颚足粗壮,胸部最后一对步足基部内侧有一对棒状交接器,极个别的第7胸肢也有一根交接器。雌性则无。繁殖期雌性胸部第6~8胸节腹面出现白色“王”字形胶质腺。1周年性成熟,交配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在9~11月雌口虾蛄米蜕皮之前;也有人认为足在产卵前不久进行交配;还有认为在产卵前几个月已交尾的。一般进行一次交配,再次交尾也时有发生。其繁殖期为4~9月,盛期在5~7月。繁殖季节,卵巢胸部第4节至尾节呈黄褐色,背面有黑色素分布,体轴中线上色素较集中。在第5、6节处卵巢厚度最大,尾节处扩大,充满尾节,呈扇形。精巢呈乳白色。口虾蛄平均产卵量3万~5万粒,多者20万粒。产卵量与其头胸甲长有关。据报道,口虾蛄第一次性成熟的生物学最小型在80毫米左右。口虾蛄的卵巢发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节内可多次进行育苗。产卵之后会守护它的卵。

养殖方法

  • 选运

亲虾蛄可选择人工养殖或自然海区已交配的雌口虾蛄。虽然体长在8厘米以上就能繁殖,但为了保证质量,提高抱卵量,宜选择体长在11厘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的。另外收购亲虾蛄时,要注意虾蛄离水时间要短,性腺发育程度较好,身体健壮,附肢齐全,无伤痕,活力强,体色鲜艳,对外来刺激反应敏感。7

亲虾蛄收购后应尽快运至育苗厂,放入池中暂养培育。运输方式有活水船运输、尼龙袋充氧运输,干法保湿运输和帆布桶带水运输等。亲虾蛄首先经200×10⁻⁶的甲醛药浴3分钟后,选附肢齐全、活泼的放入事先消毒处理过的水泥池(9米×4米×1.2米),加入经过滤的清新海水,充气,使其恢复活力并暂养。亲虾蛄暂养池中的水温前1~3天以比海区高1~2℃为宜,如果水温提升太快太高,容易使亲虾蛄早产或流产。以后以0.5~1.0℃/天速度升温至21~22℃的条件下暂养20~30天,投喂少量新鲜的沙蚕、小虾、杂色蛤肉等,使性腺进一步育肥。虽然口虾站在生殖季节雌体基本停止摄食,几乎胃都是空的,但当温度22℃性腺系数多达14%以上时,产出的卵团中的卵粒清晰,基本上呈团形,即为成熟卵。7

  • 管理

亲虾蛄培育是指将已经过交配、卵巢已发育成熟的雌性口虾蛄,或是卵巢虽发育但不成熟的雌性口虾蛄,放入专门的培育池中饲养,使其性腺成熟、产卵、抱卵孵化,直至假蚤状幼体孵出的培育过程。其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在培育池中进行,培育池具有口虾蛄适合的环境条件,因而促熟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亲虾蛄培育的目的是使口虾蛄卵巢发育基本同步,产卵、幼体排放整齐,能得到数量较大的假蚤状幼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亲虾蛄的培育池有2种,一种是室内池,只一种是室外池。室内池一般为水泥池,室外池为土池。亲虾蛄培育应特别注意水质管理、饵料管理和日常管理。7

1.水质管理

水体保持溶氧在5ml/L以上,日换水1/4~1/3,透明度在30~50厘米。口虾蛄属变温性凶猛的甲壳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直接受环境水温的影响。其生活区域的水温大致在6~31℃,最适温度在20~27℃,属于广温性种类。实验室条件下,把口虾蛄从17℃直接移入5℃的海水中,身体马上弓起,慢慢伸直后昏迷。把它移入33℃的海水中,口虾蛄先是上下窜起,接着侧倒在底部,只有游泳肢能摆动,3分钟后昏迷。因而认为它的耐温范围在5~33℃。水温惭变的情况下,耐温范围会增大。亲虾蛄培育时,应特别注意温差,一般来说,培育时,水温控制在20~30℃。水温是口虾蛄性腺发育的抑制因素,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愈高发育愈快。若夏天气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而影响亲虾蛄的抱卵、孵幼,甚至引起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从受精至孵出幼体,需7~15天。7

2.饵料管理

口虾蛄对鱼、虾、贝均能摄食,但以鲜活的小型贝类为佳,可避免污染水质。饵料以小块为好,要均匀散投,以便摄食,井提高饵料食用半及减少因抢食而相互残杀。根据口虾蛄昼伏夜出的特点,每日傍晚投饵1次即可,投饵量为亲虾蛄重量的5%~20%,并随亲虾蛄的抱卵情况、水温高低、天气情况、饵料种类与质量状况等适当增减。培育前期,可适当增加投饵量,以供性腺发育充足的营养需求。亲虾蛄抱卵时钻穴,并基本不摄食,故估计大多数亲虾蛄抱卵时,宜减少投饵量。另外,亲虾蛄孵幼后,转入生长,摄食量大增,还干扰其它抱卵虾蛄,因而最好用地笼网等诱捕出池。7

3.日常管理

培育期间,巡塘是必需的工作,检查进排水情况、口虾蛄活动和摄食情况、水质情况,尤其是幼体排放情况。一旦发现亲虾蛄排放出假蚤状幼体,即集幼体入育苗池进行育苗。7

  • 孵化

口虾蛄的产卵繁殖对环境条件尤其是对底质、洞穴和光线要求严格,没有合适的条件便不产卵,或即使产卵也不孵化。因此要在玻璃纤维圆缸(直径2米×1.0)底部放入采自潮间带的软泥(厚20~30厘米),铺平,加上海水至离泥面30厘米处,用次氯酸钠浸泡24小时消毒,再中和、洗涤,并使缸内海水pH值与过滤海水一致,再用黑布遮盖备用。7

挑选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大、活泼、附肢齐全的亲虾蛄(性腺系数在15%以上)16尾,经甲醛消毒处理后再放入上述孵化缸中。口虾蛄挖掘洞穴的能力很强,只要底质和环境条件适宜,性成熟的亲虾蛄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u”形洞穴的营造,而且是一大一小2个口,大口直径5~7厘米,小口直径2厘米左右。当水温提升到24~25℃时,亲虾蛄开始在洞内产卵抱卵。7

口虾蛄产出的卵团为黄色,直径在1.5~3厘米之间。成熟的卵细胞呈圆形,直径约410~450微米,一次性排完,并用颚足抱在口上而且不停地转动,只要卵团不破碎或不受外界刺激会一直抱着,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如果有外来刺激如强光、急流水、水温差大等都会将卵团迅速抛掉。口虾蛄受精卵的卵裂形式为表面卵裂,在26~28℃的水温条件下,经20天左右流水孵化,培育至口虾蛄假水蚤幼体(即口虾蛄幼体)。这期间水流量应加以控制,以不使缸中冲混为宜,出水与进水应等量,用100目的筛绢换水。缸内的溶解氧含量应大于5毫克/升。产卵、孵化至幼虫都是在洞穴与母体一起完成,当幼体离开洞穴及母体,在水中浮游时,即为变态的口虾蛄幼体。从口虾蛄幼体变态为幼口虾蛄需3~4个月的时间。这时幼体应从原培育缸中分离。7

  • 培育

从l相假蚤状幼体入池到仔虾蛄出池的这段培育过程为幼体培育。育苗海水需经沉淀、沙滤处理,为防重金属离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钠盐2~5毫克/升。换水是保证良好水质的重要措施。将刚孵化出浮游的幼体用虹吸法,从原孵化缸分离出并移到另一含泥底的缸中继续培育,水温控制在26~28℃。每天分4次混投单胞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和小球藻等)、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其密度分别为(5~10)×10⁴个细胞/毫升、10个/毫升和5个/毫升,并每天换水2次,每次约1/3体积。用黑布遮盖缸面。然后在一个2米×2米×1.2米水泥池中,底部铺上10厘米厚的泥沙质软泥,经消毒处理后再将上述已在缸中培育了22天的幼虫移进。由于玻璃纤维缸体积小,幼虫密度大,水温下降太快,换池后需以0.5~1.0℃/天的速度逐渐将水温降至自然水温。前期以投喂轮虫5~10个/毫升、卤虫无节幼体5wh/毫升为主,辅投少量蛋羹,每天需换水1/3体积,适量充气。后期随着幼虫的发育,投喂大个体的卤虫、小虾、蛤肉碎块及鱼用人工配合饵料。口虾蛄是深受欢迎的海鲜佳肴,但其育苗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因此未被广泛推广养殖。这需要科技工作者继续努力,对口虾蛄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方面的技术有所突破,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7

  • 育苗

育苗准备

虾蛄在人工育苗季节是由雌性虾蛄的性腺发育季节所决定的。浙江沿海黑斑口虾蛄的雌雄交配时间在水温降至15℃的秋末及水温升高到15℃以后的春、夏季;但是雌性虾蛄的卵巢发育在水温高于15℃的春、夏季节。因而,它的繁殖期为4~8月(水温20~30℃),繁殖盛期为5~6月(水温为20~29℃)。另外,虾蛄的卵巢发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节内可多次进行育苗。7

虾蛄的人工育苗设施可借用对虾育苗厂全套设备。但是从的亲虾蛄培育效果来看,室内水泥池培育亲虾蛄效果 较差,跟不上育苗生产的需要;而室外上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较佳,其成活率、抱卵率均较理想。故在育苗设施上,需另外配 备暂养、培育虾蛄亲体用的土池,面积随育苗规模而定。土池水深宜在1.5米以上,且进排水方便,能安装集幼网箱。7

选择运输

亲虾蛄可选择人工养殖或自然海区已交配的雌虾蛄。虽体长在8厘米以上,虾蛄就能繁殖,但为了保证质量与提高抱卵量,宜选择体长在11厘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已交配的雌性虾蛄。收购亲虾蛄时要注意:虾蛄离水时间要短、性腺发育程度较好、身体健壮、附肢齐全、无伤痕、活力强、体色鲜艳。7

亲虾蛄收购后,应尽快运至育苗厂,放入亲虾蛄池中暂养培育。亲虾蛄运输可采用活水船运输、尼龙袋充氧运输、干法保湿运输、帆布桶等带水运输等方法。7

(1)活水船运输:此法运输密度高,运输成活率也高,适合长途运输。运输密度 40~60千克/米³,运输时间为30小时,运输成活率可达95%以上。但需注意海区间的盐度差与浑水区的不利影响。

(2)尼龙袋充氧运输:尼龙袋用厚薄膜(12丝以上)制成。50厘米×50厘米×25厘米的袋放3千克,运输时间24 小时,成活率在95%以上。但需注意密度不能太高,以防挤压受伤。

(3)干法保湿运输:在泡沫箱中放多层蟹苗箱,每层放2千克左右,运输时间12小时,成活率可达90%以上。需注意气温的高低和防止亲虾蛄脱水。

(4)帆布桶等带水运输:备好充气泵,运输密度30千克/米³,运输20小时成活率为90%以上。长途运输时,注意水质变化,适时换些新鲜海水。

亲体培育

亲虾蛄培育是指已交配的雌虾蛄,放入专门的培育池中饲养,使其性腺成熟、产卵、抱卵孵化;直到假蚤状幼体孵出的培育过程。其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宜在土池中进行。因为水泥池培育亲虾蛄远不如土池。水泥池中的亲虾蛄虽然少数能抱卵,但池水稍有惊动,卵袋就脱落;而大部分亲虾蛄不但不抱卵,反而性腺退化,培育成活率也低;且亲体体质差,手握无挣扎感,体表受机械损伤严重,甚至出现体表或附肢腐烂现象。而土池培育的亲虾蛄抱卵、孵化顺利,且其孵化出的幼体具有强趋光性,质量好;同时亲体体质好,挣扎感强;也无损伤现象,成活率高。这主要是土池中有其适合的环境:水温20~30℃、泥底质或泥沙底。因而促热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7

虾蛄的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的管理工作如下:

(1)水质管理:保持溶氧在5毫克/升,日换水1/4~1/3,透明度在30~50厘米。水温控制在20~30℃,盐度各海区基本适合。水温是虾蛄性腺发育的制约因素,在20~30℃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发育越快。若夏天气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从而影响亲虾蛄的抱卵、孵幼,甚至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从受精至孵出幼体,需7~15天。另外,盐度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盐度低于7.7‰,会导致胚胎发育停止和出膜幼体死亡,尤其是盐度突然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时,还会引起亲虾蛄大量死亡。7

(2)饵料管理:虾蛄对鱼、虾、贝均能食,但以贝类或沙蚕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为好,这是虾蛄繁殖的需要。饵料要均匀散投,以便虾蛄摄食、提高饵料利用率及减少因抢食而残杀。根据虾蛄昼伏夜出的特点,每日傍晚投饵一次即可,投饵量为亲虾蛄总重量的5%~20%,并随亲虾蛄的抱卵情况、水温高低、天气情况、饵料种类与质量状况等适当增减投饵量。亲虾蛄抱卵时钻穴并基本不摄食,当估计大多数亲虾蛄抱卵时,宜减少投饵量。由于,亲虾蛄孵幼后,转入生长,摄食量大增,还干扰其他抱卵虾蛄,因而最好用地龙网等诱捕出池。

(3)日常管理:培育期间,巡塘是必须的工作,检查进排水情况、活动情况、摄食情况、水质情况,尤其是幼体排放情况。一旦发现亲虾蛄排放出假蚤状幼体,即收集幼体放入育苗池中进行育苗。土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虽好,但收集幼体有一定难度。采取放水集幼方法是可行的,但池子必须有适当的高度差,且要有一定的流速,流速太小放不出幼体,流速太快,幼体容易被粘在网上。利用虾蛄假蚤状幼体的趋光性,采取灯诱方法集幼也可以,但要注意幼体粘网与幼体太密造成挤伤。7

幼体发育7

亲虾蛄孵出的幼体中文名称为假蚤状幼体或伪蚤状幼体。其幼体发育有明显的变态现象,日本学者T.Hamano等根据口虾蛄的假蚤状幼体的形态特点,将其假蚤状幼体分成Ⅱ期。而黑斑口虾蛄的幼体分期,作者根据其假蚤状幼体的形态特征、活动状态、生态及营养特点,再结合生产性育苗需要,将其假蚤状幼体分成三大相(称相与Ⅱ期分期法以示区别)。分相及特征如下:

第Ⅰ相(卵黄营养阶段):体长1~3毫米,以卵黄营养为生,不摄食。幼体主要在水底部活动。前期以爬行为主,具背光性;后期活动能力增强,趋光性明显。复眼为柄眼,其头胸甲呈近椭圆形,中间刺强大,仅具第一、二胸肢。需脱皮2次。

第Ⅱ相(浮游阶段):体长4~11毫米,此时卵黄已耗尽,并开口摄食小型浮游动物,营浮游生活,趋光性强,头胸甲柔软,手感无硬刺。此阶段前期活动力差,仅能平游,后期活动能力增强,能翻转及倒立。形态上,出现了第5~8腹肢及第2触角鞭,头胸甲呈近三角形,尾扇开始出现。需脱皮7~8次。

第Ⅲ相(底栖阶段):个体体长达12~20毫米,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活动水层为水体的中下部,活动能力很强,常在水中翻转或倒立。形态上,尾扇明显,并出现分节,腹部宽度增加,头胸甲及刺坚硬,手握有针刺感,头胸部中间刺逐渐退缩,各胸足进一步分节完善。需脱皮2~3次。

仔虾蛄:个体体长在16毫米以上,头胸甲两侧刺消失,腹部明显增宽,腹宽大于头胸甲宽,体型上与成体相似,开始穴居生活。

在水温23~30℃,黑斑口虾蛄Ⅰ相假蚤状幼体需经20多天的培育,才能变态成仔虾蛄,完成整个幼体发育过程。若营养条件、生态条件等不适宜,虾蛄的假蚤状幼体有延缓变态现象。

幼体培育

从Ⅰ相假蚤状幼体入池到仔虾蛄出池的这段时间的培育过程为幼体培育。7

(1)幼体密度:

由于其个体较大,故培育密度不宜过高。合理密度为:Ⅰ相幼体10万~15万尾/米³左右;Ⅱ相幼体5万~7万尾/米³;Ⅲ相幼体1万~2万尾/米³。

(2)水温调节:

虾蛄的假蚤状幼体在水温为20~30℃时都能正常发育,但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幼体发育有加快趋势。因而,在整个幼体培育期,水温宜控制在25~30℃,并水温以逐步提高为佳。

(3)盐度调节:

虾蛄幼体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广,对各个海区的海水基本能适应。在育苗时盐度以13‰~33‰为宜。

(4)充气量调节:

育苗池中的散气石以1~1.5个/㎡为度。充气量Ⅰ相幼体期为小波状,Ⅱ相幼体期为波浪状,Ⅲ相幼体期为沸腾状。

(5)光照调节:

虾蛄的假蚤状幼体对一定的光强(100~1000勒)有较强的趋光性,但对强光(>1500勒)则表现为背光性。在高水温(28~30℃)时,光照过强,不仅引起丝状杂藻丛生,而且刺激幼体向池底或池角集中,增加幼林间的互相残杀的机率。因而,育苗时宜采取遮光措施。

(6)饵料管理:

由于假蚤状幼体个体大且有强大的掠足,因而需要颗粒较大的饵料。在I、Ⅱ相幼体期,其适口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株足类和枝角类,以活体为宜,也可辅以虾皮粉和蛋糕。Ⅲ相幼体期以卤虫成体、鲜活小型幼贝为佳,辅以卤虫干品、新鲜鱼、虾、贝肉等。选择适宜的幼体饵料,是育苗高产的关键之一。

(7)水质调节:

育苗海水需经沉淀、沙滤处理,为防重金属离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Na盐2~5毫克/升。换水是保证良好水质的重要措施,各期换水量为:Ⅰ相幼体期为30%~40%,Ⅱ相幼体期为40%~70%,Ⅲ相幼体期为70%~100%以上。吸污也是改善水质的良好措施,每天或隔天池底吸污,有利于水质的稳定。

(8)预防互相残杀:

幼体个体大、掠足强大是残杀的主要原因,另外,饵料不足或不适宜、培育密度过高、光线太强等也都会导致残杀。防止残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投喂并投足适宜的饵料、培育密度不宜过大、遮光、用藻类或其他物质调节水色、池中悬挂密网片等。另外,第Ⅲ相幼体具有明显的底栖性,在池底适当放些泥巴会提高幼体的变态率与成活率。

(9)出苗:

养殖户对仔虾蛄与Ⅲ相的后期幼体都能接受,但喜欢仔虾蛄。因而,育苗池中仔虾蛄比例在50%以上,就可出苗。另外,对黑斑口虾蛄Ⅲ相假蚤状幼体及仔虾蛄的盐度适应性试验表明,其适宜的养殖水体盐度为8‰~33‰ 因而,出苗前必须根据养殖场的盐度与育苗场的盐度差异进行盐度调节逐步驯化,以提高放养成活率。

幼体出池

对虾类一般以仔虾变齐4天后才能出苗,但对不同种的虾的出苗规格有不同的要求,如中国对虾体长为0.7厘米以上,长毛对虾的体长也要在0.7厘米以上,刀额新对虾应为0.5厘米以上,而斑节对虾则要在1.5厘米以上。由于蟹类的群众性中间暂养水平差异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