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福宝要回国了,这些关于熊猫的冷知识你知道几个?丨博览日报

中国科普博览
原创
中国科协、中科院携手“互联网+科普”平台,深耕科普内容创作
收藏

您的科学界最佳“内线”来啦!“博览日报”为您播报当日有趣的科学内容、最新的科研进展、脑洞大开的科学发现、热点事件的科学观察。

福宝要回国了,

这些关于熊猫的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3月3日,是福宝回国前与韩国公众见面的最后一天,大家从清晨6点就排队等待,甚至还有中国姨姨特意到韩国接福宝。这些关于熊猫的冷知识,你一定要知道~

熊猫一天中有54.86%的时间用于觅食,43.06%用于休息,2.08%用于游玩。真的吃了睡睡了吃……

熊猫对于食物的吸收率是极低极低的,所以粑粑闻起来是清香的还能拿去造纸。(卖的还挺好~)

大熊猫的视力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等差级数中的0.8左右。如果换成人,需要佩戴200度左右的近视眼镜。

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的每日能量消耗率是非常低的,只有它体型预测值的37%。这个数值与树懒相似,比考拉还低。

大熊猫不光吃竹子,人家是食肉目动物,在没东西可吃的情况下,也会捡食动物尸体,或捕捉较小的动物为食。

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很低是谣言(或者局限于早期人工圈养),野生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并不低。

大熊猫喜欢马粪,特别是新鲜马粪,越新鲜的越好。不光闻,还要在马粪里打滚,甚至涂抹在全身……

其实熊猫爱抱大腿,原因很简单,据饲养员介绍,就是单纯好玩。

新出生的和幼年期的大熊猫宝宝一般很难辨别出是“男生”还是“女生”,因为大熊猫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第一性征,雌雄体的外形、体态差异也不明显。

图片

点火成功!

国内首次实现地下千米煤层原位气化

近日,由新疆亚新煤层气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新疆难开采煤炭煤层气资源高效开发技术》取得阶段性进展,煤炭地下气化(UCG)现场试验一次点火成功。

这是在国内首次实现地下千米煤层的原位气化,或将成为我国在能源领域的又一次重要突破。据悉,UCG是通过地下点火方式将煤在原位进行有效控制燃烧,产生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的一种采气技术,目前在地下千米实现点火成功并稳定产气,在国内还属首次。

图片

“南上加难”的回南天,到底怎么个事?

今日惊蛰一大早,广东回南天导致各位“潮人”、“湿人”就纷纷打卡“水帘洞”。

回南天的形成原理和露的形成一样,可以说是露结在了家里。当物体的温度大于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不会凝结(露点温度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的温度)。

当物体的温度小于或等于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就会在物体表面凝结生成水珠,也就是形成了“露”。

在经历长时间的低温阴雨过程后,室内外物体充分冷却。这时,若遇到强盛的偏南暖湿气流,气温便会急剧回升,使气压下降,风向由北风转吹南风,且风速逐渐增大,空气湿度趋于饱和。

一旦露点温度大于室内物体表面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于物体表面产生水珠,形成“回南天”。

就像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镇饮料,不一会儿就会在瓶身附着一层水珠(想喝可乐了)。大名鼎鼎的回南天人还有个外号:伊芙•内库•莫德川•贝兹•毛得干。(审核你好,图里这是海报掉色,不是别的...... )

图片

图片

超乎想象的海洋塑料岛,相当于6个法国!

海里有很多的塑料,马里亚纳海沟一万多米的深度照样找得到塑料。飘浮在海里的塑料汇集在一起有多大呢?

在地球的西经130度到160度、北纬25度到40度,最大一块绿色的面积有160万平方公里,这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塑料岛。这个塑料岛的面积,相当于52个海南岛,与新疆差不多大,也相当于6个法国那么大。除此之外,它隔壁还有一个三四个法国那么大的塑料岛。

而这种岛在大洋里有很多。因为塑料会在洋流的中间静止区汇集,从而形成这样的塑料岛。

如果人类再这样使用塑料发展下去的话,大概会在2050年前后,海里飘浮的塑料重量,将超过海洋里鱼的重量。

内容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季君晖在格致论道的演讲。

图片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科技日报、国资小新、科学大院、中国科学报、格致论道讲坛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评论
传承解惑
大学士级
与自然共生,和熊猫为邻,保护大熊猫是全球共同的责任,愿每一只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2024-03-07
天津.诸葛
少师级
大洋中的塑料岛之大,真的让人触目惊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己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治理塑料垃圾己是很关键的时候了。
2024-03-07
金钱草.
庶吉士级
关注“博览日报”最新播报:可爱的福宝回国,受到大众的热爱;国内首次实现地下千米煤层的原位气化,或将成为能源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回南天姗姗来迟的原因揭开面纱;海洋塑料岛的大量产生或将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