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闲乐 王海燕 洪俊杰
昨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暴露出不少短板和不足,亟待改进。
如何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攻关核心技术需政府市场合力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我国想要在高科技领域突破封锁、迎头赶上,甚至“弯道超车”,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这一制度优势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说,新型举国体制实际上是要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跃升,是要用好有限的资源、人才团队。
代表委员们认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的情况下,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立新建议,要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尤其是引导成功企业家,根据自身行业和兴趣对接研究机构,主动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投入。
用制度创新激发科研主体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关注到科技评价这一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在代表委员们看来,这是激发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抓手。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建议,科技成果评价应该综合考量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除了专利数量、论文发表数量等定量指标外,还应该考虑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社会影响等,以全面评价科技成果的质量和价值。
代表委员们还表示,科技成果不能只表现为一篇篇论文,一直锁在“抽屉”里。要理顺体制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上多下功夫,让科技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此外,赵立新还提出,要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建立联通企业需求和科学研究的机制,引导科技人员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承担科研课题,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开展契合市场前景的前沿性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曹阿民建议,科技部、教育部要加大力度鼓励学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五唯”、立新标,通过大学科技园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
尽快建立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
“我们很多技术被‘卡脖子’,根源还是在人才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的这句话,也是众多代表委员共同的心声。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回答好什么是人才、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如何用好人才等问题。
“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还是太单一了。”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顾祥林表示,应当更加重视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者要尊重教学规律,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让每位教师、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核心与裉节,造就一流人才方阵、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及时深入调整生产关系。”金力建议,要像打造基础研究先行区那样,把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和政策也集成起来,支持高校整体性构建长周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
“科研能力才是最关键的,不要以年龄论人才。”郭坤宇注意到,许多青年工作者在申请各类国家基金、人才项目时,都面临年龄“一刀切”的问题,网络上还有“过了35岁就不是青年人才”的讨论。他建议,应当按照科研类别适度延长评比年限,尤其要对基础研究领域适当倾斜,让青年人才沉得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