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姨妈驾到,生死难料!这位来了让人烦,不来让人忧的“大姨妈”,到底是哪来的亲戚?当“大姨妈”撞上考试、比赛,有什么办法吗?
01 哪里来的“大姨妈”?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会迎来一位每月都来“串门”的“亲戚”——被叫作“大姨妈”的生理期,也就是发育成熟的女性通常每个月都会有一次的月经。
首先,从生理结构来看,女性的内生殖器官主要包括卵巢、子宫和输卵管等。
图源:Pixabay
卵巢,顾名思义,就是储存卵细胞的地方。卵巢中包含了数十万个卵泡,每个卵泡中含有一个卵细胞。
在生理期时,每次会有一批(3~11个)卵泡开始发育,通过募集和选择,一般只有一个优势卵泡会达到完全成熟,成为卵细胞并进行排卵。
卵细胞通过输卵管,输送到输卵管中间位置(输卵管壶腹部和峡部连接处)“待命”——这就是“大姨妈”到来前的生理期第一阶段——排卵期。
在卵细胞“待命”期间,如果卵细胞受精,变成了受精卵,则会通过输卵管移动到子宫,进行着床发育,成为一个崭新的生命。
图源:soogif
但如果经过14天左右的时间,卵细胞还是没有能够受精,那么身体就会判断“待命”的卵细胞已经过期了,子宫会主动进行内膜的血管收缩,使内膜坏死脱落,引起出血,混合着“过期”的卵细胞排出体外。出血的过程一般持续2~7天,这就是生理期的第二个阶段——经期。
平时我们说的“大姨妈”来了,往往是指有出血的经期。但实际上,整个完整的生理期从卵泡发育就已经开始了。一个完整的生理期周期一般是28~30天,有7天内的提前或者延后都属正常。
一般而言,女性的第一次月经(又称“初潮”)大概出现在12~13岁,这往往标志着女性已经发育成熟,在生理上已经具备生育条件。
02 “姨妈痛”,是怎么回事?
不过“大姨妈”和我们并不总是相安无事,有的女生会感觉到下腹部疼痛,严重的甚至会痛到无法正常学习工作,只能请假在家。这种痛在医学上,就叫作“痛经”。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
原发性痛经是没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产生的疼痛,可以理解为身体健康,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在经期出血的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出大量的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的主要作用就是“捶打”子宫,帮助排出经血。如果身体不小心分泌的前列腺素过多,就会因为“捶打”的力量太大,造成较强的疼痛感,从而产生痛经。
图源:soogif
此外,子宫颈狭窄等原因造成的经血流通不畅,引起子宫收缩,也会引起痛经。
原发性痛经者在月经期的轻度不适可以通过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休息、适度的锻炼)等方式进行调节。在无法忍受时,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减轻疼痛。
继发性痛经则是指盆腔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疼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疼痛,是一种疾病。这时,就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由医生进行对症治疗。
03 晚点再来,靠不靠谱?
既然“大姨妈”会伴随疼痛,那在某些特殊时刻(例如考试、比赛等),有没有科学安全的方式让它晚点来呢?这就涉及身体对于月经周期的调节了!
生理期周期的调节可是个复杂的大工程,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下丘脑类似于人体的“司令部”,通过“特定指令”(即分泌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要求“下级”垂体进一步传达相关信息。
作为“下级”的垂体在经过深思熟虑(即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后,通过“新的指令”(即分泌促性腺激素、催乳素)对“下下级”卵巢提出特定要求(即分泌合成雌激素、排卵等)。而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又反过来对下丘脑-垂体反馈调节、相互影响,进而发生周期性排卵,并伴随性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
可以说,“大姨妈”的周期性拜访其实都是激素在“作怪”,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激素入手,利用药物人为地调节激素,达到推迟“大姨妈”的目的。
其中,适用的药物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药物是孕激素类药物,第二类则是复方口服短效避孕药物。
图源:Pixabay
但是,结合下丘脑-垂体-卵巢对生理期周期的调节,经常反复使用激素来调整“大姨妈”的周期,容易引起月经紊乱、内分泌失调等问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建议大家在没有特殊情况时,尽量不要乱用药物延迟生理期。如果必须要推迟,一定要去医院的妇产科,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的使用,尽量减少风险的发生。
图源:pexels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经进入经期,是没有办法延迟的。
虽然伴随“大姨妈”而来的生理、心理困扰,确实让部分同学“抓狂”,但是“大姨妈”的拜访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现象。与其费尽心思地推迟它,认真观察、记录好自己的生理期时间和反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出现痛经等症状时积极向医生寻求专业帮助,和这位“亲戚”成为朋友,和谐相处,才是面对它的最好办法。
供稿单位:重庆科技馆
作者:发财喵 医学专业
审核专家:黄河、李春藜、徐晓萍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