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田园牧歌式乡村图景日渐清晰——一份来自甘肃合水县蒿咀铺乡的农村调查报告

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编者按

云程发轫,臻于至善。乡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从2015年脱贫攻坚到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再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在政府帮扶和自我发展的双向发力下,乡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能力日益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大幅调整,城乡各种要素加速流通融合发展,逐步向现代化和全面振兴的道路迈进。2024年冬春交替之际,记者再次走进甘肃省科协帮扶的合水县蒿咀铺乡九站、张举塬、陈家河三个村进行田野调查,新年新气象,看看能呈现给我们什么样的新变化?

张举塬村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千里之外的关爱温暖腊月

前几天下了一场雪,合水县蒿咀铺乡的沟壑峁梁背阴的地方还留有未消融的雪和黄土的颜色纵横交错,让腊月的陇东高原别有一番北国的壮美景象,也给即将到来的春节增加了一抹喜色。

大寒时节,早晨黄土高原的气温降到了零下15摄氏度左右,一批远道来客打破了村庄的宁静。这是由省科协副主席毛曼君,党组成员、副主席冯永成带队的结对关爱团队,在九站、张举塬、陈家河3个村入户走“亲戚”、访“老友”,送上节日的慰问,还有米、面、油等物资。在此前的1月5日,省科协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包俊宗就带队来了这里。兰州市到合水县往返1000多公里,省科协的领导干部如此密集的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陇东高原勾勒了雄浑的沟壑梁峁,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周先祖不窋曾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也在这里激情燃烧,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深厚的人文历史让庆阳立体而深邃。但由于传统农耕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也一度陷入了贫困。合水县,一个总人口不满20万人的小县,子午岭纵贯南北,位于子午岭西侧的蒿咀铺乡共辖4个行政村,缺水少电交通不便,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66户2496人,贫困发生率为45.34%,是当时合水县最贫困的乡镇。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实施,一场席卷全国的脱贫攻坚战役就此打响。蒿咀铺乡的父老乡亲也踏上了摆脱贫困奔赴小康的新征程。

2017年,省科协来到了蒿咀铺乡,定点帮扶该乡的张举塬、九站、陈家河三个村,和老乡们并肩向贫困发起了“绝地反击”。投入了人力、项目、资金倾力帮扶,和这里的山水草木、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播下了友谊之花。通过政策帮扶、结对帮扶、技智帮扶和自我发展,这里摆脱了绝对贫困,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役的最终胜利。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多年来,省科协和这3个村的关系从未中断,一支4人组成的驻村工作队从未离开过。杨小东、王瑾、王昕、康春燕、杨树奎、刘姚俊、班宇衡、王新都、熊旭东、段骁、王敏、张寅亮、蔡艳艳等一个个帮扶干部的名字在村民中耳熟能详。那些工作期满的干部再次来村时,常常出现亲人间久别重逢的欣喜场景。

驻村干部融入村两委尽心竭力,施展才华,在奔赴小康的路上服务于广大村民。同时,省科协十多位领导干部和政府兜底的三类户一对一结成了关爱对象,保持联络定期入户实施关爱。温暖他们的生活,慰藉他们的感情,风雨同舟携手奔富路。

梁淑琴的儿子在陈家河村便民服务站给母亲申办高龄补贴。

驻村工作队员的驻村日记

一进九站村热气腾腾的乡村年味就扑面而来,屋脊上缭绕的炊烟抚慰着春节前的归乡人,弥漫的饭菜香味消解着一年的思乡情。

在一处空地上,七八个村民正在宰杀年猪,主人家介绍说:“这是真正喂玉米长大的农家猪,光净肉就有200余斤,够几家人过个肥年了。以前年货少,害怕到过年就没有了。现在生活好了,年货准备得早,刚进腊月就开始杀猪、宰羊、炸麻花了。”

“肉买了,年货都办好了,生活上没啥困难了。”关爱对象梁刘财对记者说。这是一个不幸的残疾人家庭,但他们却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好时代,2019年被纳入“边缘易致贫户”,户内5人享受二类低保,月均各类保障和补贴加起来有3000余元,有了这些基本保障,一家生活无虞。作为家里唯一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梁刘财的女儿也可以安心到外地务工。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安静地坐在炕上,这是梁刘财的岳父母。冬日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两位老人一脸慈祥,屋内炉火熊熊,温暖如春,梁刘财的妻子梁春梅热情招呼着来人。他们在爱与被爱间呵护维系着亲情和家庭。他们的脸上没有麻木和愁苦,而是用笑容表达对生活的无限憧憬。

张寅亮和蔡艳艳两个年轻人目前在九站村驻村,他们是农村变革的亲历者,更能清晰地感受村子一天天的变化。蔡艳艳的工作日志中记录了她的工作和对农村发展的思考。2023年3月9日的日志记录了务工人员的变化:今天我和张寅亮一起走访6户群众……在走访中我发现大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离家较近的陕西、内蒙古、兰州等地。这样一方面便于照顾家中老人,一方面有利于省内及西北经济的发展。2023年4月7日记录了农村产业的变化:今天仍然以春耕工作为重点,向农户发放白瓜子种植所需的地膜和种子,今年九站村产业帮扶项目主要是白瓜子种植……自2021年开始省科协连续3年共计投入32万元扶持九站村的白瓜子种植,对促进农民增收,走向美好生活给予更进一步的保障。2023年4月18日记录了关于九站村基础设施的变化:今日主要参与后九站组花园围墙建设工作。花园围墙建设工作逐渐接近尾声,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我全程参与其中的村部工作。走在309国道上,看着树立的木桩,我十分开心,愿在两年后我离开此地时,会有更多、更值得的美好回忆。

张举塬村的“千年古槐”景点。

在山上养鸡的村妇联主席

张寅亮电话联系了村妇联主席梁彩霞。梁彩霞说到年关了,她忙着赶集卖鸡呢。一个干妇女工作的村干部怎么和鸡扯上关系了?令人费解!最后,记者还是见到了从合水县城卖完鸡的梁彩霞。她是进城又返村的年轻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曾跟随劳务大军走南闯北,2015年回村后担任了村妇联主席,在这个岗位上已干了9个年头。除了妇联工作,去年村上又交给她一个新任务——养鸡。九站村充分利用位于子午岭山脚下,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环境好的资源优势,另辟蹊径在生态效益上壮大拓展村集体经济。2023年5月,村集体投入10余万元用护栏在山上围起了20亩地尝试林下养殖,投放1920只小鸡到山上的林地。梁彩霞只在家里养过10余只鸡,那点经验在规模化养殖面前根本不够用。小鸡由于生病和其他原因出现死亡,让她一时手足无措,赶紧找兽医买药来治疗,80%的小鸡存活了下来。

这样不行,必须自己掌握鸡群在疫病防治方面的知识,梁彩霞边学边干。村部和山上鸡场相距1公里多,梁彩霞不断往返,除了处理村务就挑水上山,泡在鸡场观察鸡的形体变化和疾病征兆,她学会了给鸡投药和打针。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这些林下走地鸡在9月终于出栏了。看着毛色光亮的鸡群,杨彩霞颇有成就感。同时,当“鸡倌”的她角色又发生了变化,做起了销售主管,开着皮卡车到县城赶集市、跑餐厅,联系客户卖鸡,频繁往返于城乡忙得不亦乐乎。在销售阶段村两委成员通过微信朋友圈宣传卖鸡。自然放养的鸡脂肪含量低、肉质紧实、味道鲜美,十多斤的大公鸡一只卖150元,大受市场欢迎。梁彩霞逐渐有了回头客,平均每个月卖二三百只,一时间供不应求,到腊月中旬就剩几十只了,除了基础设施投入的成本外还有盈余。

初战告捷,九站村尝到了林下养殖的甜头。这对村集体经济无疑是巨大的鼓舞,九站村党支部书记杨海平和班子成员正在谋划今年将山上的鸡场扩大到50亩地,计划已报上去了。他们还想在电子商务、直播上做文章,不断扩大市场销售渠道,给九站林下养殖的鸡赋予地理和品牌价值,村集体经济正努力给分散的农户打样。

省科协经过多年产业帮扶引导,唤醒了沉睡的农村经济,激发了农民的创新能力。梁彩霞养鸡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九站村集体经济的一大步。九站村传统的种养殖结构正在被打破重构,正由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向以供需关系为导向的市场经济过渡,由自发的农业生产向自觉的特色农业培育转变,主动向城市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其实,在这几个村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专业化已初见端倪,成立了多个种养殖合作社和协会,农民开始面向市场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九站村2023年白瓜子种植的效益已然显现,当年白瓜子最高每斤卖到了10元。农机和农业技术的广泛利用加剧这一进程,九站村已经向合水县打报告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准备购进耕地机、玉米脱粒机、自动收瓜机,以科技驱动和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收益。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另外两个村子,陈家河克服土地不足的限制,计划流转外村土地进行苗木花卉栽培、食用菌生产,走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农业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张举塬村除玉米种植外,不断扩大一种富含亚麻酸油的高端油料作物——荏(紫苏)和白瓜子的种植,发展绒山羊、兔、蜂等特色养殖,还在旅游服务业上大做文章。

九站村妇联主席梁彩霞在林下养鸡场喂鸡。

城乡的“奇经八脉”打通了

交通问题曾是沟壑纵横的陇东高原最大短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这十多年来,机场、高速公路、高铁等立体交通大动脉相继建设,打通了庆阳和外界的联系,六盘山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同时,乡镇村社的毛细血管也日益丰盈,从精准脱贫开始到2019年左右,水泥硬化村道修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蒿咀铺乡有通往合水县城的公交车,合水县有通往庆阳市西峰区的高速公路,庆阳的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则连接兰州、银川、西安、太原……

汽车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乡村出行革命性的变化,人们的活动半径日益扩大。路通天地宽,交通兴则百业兴。路通了、水通了、互联网通了,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通。山里的农特产品能快速大量的出去了,外面的生产和生活物资能及时进来。外出的年轻人和在城里买房的村民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交通和互联网打通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奇经八脉”,劳务大军南下北上,各种农特产品东进西出,乡村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这3个村,每个村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王敏所驻的陈家河村,今年10月份装修的便民服务站已投入使用。这个服务站可以一揽子办理政策咨询、医保社保、惠农补贴、金融服务、社会救助等十几项公共服务事项,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的标语赫然入目,便民服务站监督台、《便民服务站首问责任制》《便民服务站限时办结制度》《便民服务站事项办理流程图》整齐地悬挂在右边墙上,服务站干净整洁,现代办公设施一应俱全。每个服务窗口实现定人、定责、定岗。王敏和其他几个村干部挂牌上岗,在服务台前接待村民,办理业务接受咨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和城市里的政务大厅没什么区别。村里梁淑琴的儿子前来给年满80岁的母亲办理高龄补贴,带着所需证件,工作人员一边给他复印证件,一边指导他填写申请材料,几分钟后所有手续办结成功,正提交系统进行审核。“以前办个事,要先到各个办公室找负责干部问询,再东奔西跑复印材料,有些还要跑到乡上去办,没有十多天办不下来,有便民服务站后省了太多的麻烦。”梁淑琴的儿子说。

多元文化融合留住乡愁记忆

张举塬村位于309国道15公里外的塬上,在清朝出过张姓举人因此命名。一条象征乡村建设成就的水泥路蜿蜒着,盘山而上,段骁现任张举塬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自2021年4月驻村已在这条山路上来回跑了上千次,对路况异常熟悉,对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更是熟悉得像家人一样。他和村两委一起参与肉牛、绒山羊、奶山羊、蜜蜂养殖,有机蔬菜种植和庭院经济发展,落实相关政策,对接项目资金、物资、技术,自己还负责村集体经济的肉兔养殖。

塬上气温低,田野里、草木上的雪还未消融,村庄里鸡犬相闻,玉米笼点缀其间,门楼上多有“贵在自立”“家和万事兴”“耕读传家”等字样。前塬组有着65年党龄的陈旺山一个人在家烤火,今天邻居杀年猪老伴去帮忙了。过了年陈旺山就80岁了,3个女儿远嫁外地,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两口成了村里的五保户,陈旺山除了有点耳背外,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还不错。“我1958年4月7日入的党,一直记着呢。”他清楚地记得入党时间和入党时的情景,“现在乡上、村上照顾得很周到,煤是民政局直接拉到塬上送到家里的。我们老两口生活还能自理,尽可能不给党添麻烦。”

农耕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送子从军文化广场雕塑。

1933年11月,陕甘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召开了被誉为西北革命史上的“遵义会议”——包家寨会议,这次会议对西北革命影响极其深远。如今包家寨会议旧址扩建为包家寨革命纪念馆。2021年,张举塬村被中组部认定为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目前已建成军民大生产文化广场、送子从军文化广场、敌后拥军广场、攻克合水广场、小庙避险广场,每个广场主题鲜明,都建有雕塑小品和小游园。

路两边的一组由省科协投资建设的《画里·乡村》文化墙,用图画和诗文描绘了青山绿水的张举塬,色彩明丽、画风拙朴,画景辉映。白墙、彩画、雪景、红灯、玉米散发着浓郁的山乡年味。敌后拥军广场上一组拥军铜雕,人物栩栩如生,场面真诚热烈,周边有《合水红色历史版画长廊》《二十四节气》文化墙环绕。广场北边立着两块巨大的红色《喜鹊登梅》剪纸雕塑。再往西行,是围绕千年古槐建成的“国学经典荟萃长廊”。

张举塬村有两处独特的自然景观近年来也被开发打造。张举塬前塬组有一株千年古槐,专家考证有1300年的树龄,冠盖如云为陇东之最。槐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有迁民怀祖和繁衍生息的寓意。这株千年古槐下不知多少代张举塬人在这里聚散,或纳凉闲坐,或商议重大事项。“湫”在字典的解释是一种较大的水潭,是黄土高原较为稀缺的景观。张举塬村西南6公里处的姊妹湫深10余米,面积约130平方米,二湫相印,状如月牙。对于缺水的陇东高原而言,水潭是十分珍贵的生产生活水源,自来水入户后姊妹湫逐渐失去了供水的实用功能,而成为自然景观,用于旅游开发和保护。这一树一水,千百年来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繁衍生息和世事变迁,也被人们赋予了各种传奇故事,成为活着的历史,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美好生活的希冀,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这些景观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连缀,形成了张举塬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旅游资源,纳入了庆阳大旅游线路。利用旅游和农特产品资源为游客提供服务,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村民致富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

村级阵地和人居环境双升级

合水红色历史版画长廊。

“以前太恓惶了。”陈家河村主任郭阳儒在便民服务站办公,提起以前农村环境和村两委办公条件发出了一声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时代,由于基础设施差,村里缺乏为村民服务的能力和手段。以前的老村支书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处理村里各种鸡毛蒜皮的事儿,如今,村委会电脑、网络等现代办公设备齐全,办事效率显著提高。

随着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下沉,几个村的村级阵地已全部实现从土坯房到砖瓦房、楼房的转变,面积也从80年代的40多平米建设到现在的200平米以上,现代办公设施一应俱全。张举塬村的便民服务站已于2022年建成投用,九站村的也已纳入今年的建设计划。村两委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以前虽然有309国道贯穿村子,但村里砂石路、土路破烂不堪。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只要一下雪就走动不了,塬上的下不来,川里的上不去。以前吃水要上山到自流泉去挑,村里的环境卫生更是无从谈起,谁家的垃圾就堆在谁家门口,烟头、纸张、塑料袋随处可见,臭水沟纵横交错,一到夏秋蚊蝇肆虐。村里缺乏文娱活动场所,村民在农闲时无所事事,不是东家长、西家短拉是非,就是喝酒、打牌,无事生非。

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工程让人们告别了老旧昏暗的窑洞和土房,搬进了水、电、路、网全通的敞亮新房。村子每个组都设有几个垃圾集中点,到处都是垃圾桶,还配备了专门的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域垃圾的清扫和垃圾站点地清运。“现在手里有个果皮纸巾,随手就扔,自己都不好意思。”村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已然养成,门口堆放、焚烧垃圾的现象不再发生,随处可见的垃圾桶让大多数村民有了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厕所是评判人居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席卷全国的农村“厕所革命”在蒿咀铺乡的这3个村子也发生了。将符合改造条件的简易厕所应改尽改成了卫生的冲水厕所,虽然冬季仍然会用到旱厕,但与之前到处是臭气熏天的如厕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群众活动中心、卫生站、图书馆、乡村大舞台、球场、健身器材等文化娱乐设施也日臻完善,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活动空间和设施。“现在一下雪,各个村社就开始铲雪、撒融雪盐,不管川里还是塬上都畅通无阻,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郭阳儒感叹道,“天气暖和时,村部里就比较热闹,有打篮球的、跳广场舞的、健身的,村子里还在多处设置了供村民休憩纳凉的亭台。”郭阳儒说话间满脸洋溢着幸福笑容。村民有地方去了,有了更文明、健康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闲逛、打麻将、喝酒的人日渐减少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通过多年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提升改造,309国道两边合理地安排了路口,沿线村庄的断壁残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民房商铺、行道树、花圃、护栏、排水沟,美化了环境,消除了安全隐患。

国学经典荟萃长廊。

后记

离开张举塬是雪后初霁的傍晚,一抹瑰丽的晚霞映照着远山、村落、田野、树木、炊烟……偶尔传来的零星爆竹声打破乡村的宁静,预示着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为确保乡村振兴见行动见实效,党中央关于2024年“三农”工作的部署已经明确,《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也已印发。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逐步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力量下沉机制进一步完善。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一幅人们追求了几千年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图景正在这黄土高原上铺陈开来,日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