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科普·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咋防?
每年都有很多水稻种植户反映:5-8月份,棚室稻苗特别是本田水稻会大面积发生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稻瘟病,除了水稻植株矮缩,茎杆还弯曲,甚至小穗不实、籽粒不饱满,致使水稻产量下降,严重影响水稻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且威胁着水稻的品质。
三江平原科普工作室(简称“三平科工”)研究人员认为,导致稻瘟病发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穗期低温。近几年来,水稻抽穗后常遭遇20℃以下低温侵袭(较正常年景偏低1-2℃),再加上秋季阴雨连绵、日照不足,也更容易引发穗颈瘟的发生和流行;第二,药剂单一。调查中发现稻农对杀菌剂轮换使用概念模糊不清,致使一些杀菌剂药效低,或轻微产生了抗药性(不好使);第三,田管粗放。个别稻农仍存在着多施肥多打粮的非理性思维,特别是插秧过晚的地块,撒肥追苗,稻秧旺长后抗病力下降。再就是,栽植过密和冷水灌田的也会使稻瘟病加重;第四,菌源量大。调查发现,稻田间歇发生叶瘟、穗颈瘟,致使稻田菌源累积较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翌年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三平科工表示,鉴于水稻生产上苗瘟、叶瘟发生普遍,穗颈瘟危害较大的实际情况,稻农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防控:
第一,种子包衣。播种前,每千克种子用24.1%肟菌·异噻胺(17.2%异噻菌胺+6.9%肟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15-25毫升进行拌种,阴干后播种,兼治水稻恶苗病。注意种子包衣时,药剂一定要在种子表面分布均匀。
第二,平衡施肥。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和硅肥。同时在水稻返青后、孕穗期和抽穗期适时追施分蘖肥、穗肥、粒肥,保证其健壮生长,增强稻株抗病能力。
第三,适期早播、早插。当地育苗床温、大田气温稳定通过12℃时适时播种、及早插秧,促进幼苗早出快发,确保水稻抽穗期之前抽齐穗,躲过后期低温多湿的恶劣条件,减轻病菌侵染机会。
第四,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征特性、秧苗素质、插秧方式和插秧时期安排插秧密度。分蘖力强的晚熟品种、早插秧的和栽培水平高的宜稀插;分蘖力弱的早熟品种、苗弱的和插秧迟的地块宜密插。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稻田的保苗密度为20-30穴,每穴插秧3-5株。
第五,加强田管。分蘖期、拔节期、出穗期应适时撤水晒田,改善土壤的环境,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以控上促下、培育健株,提高稻株抗病力。同时,禁止用带稻瘟病病菌的稻草垫田埂及入水口,防止病菌传播危害稻田。
第六,轮换用药。发现苗瘟(稻秧移栽前3-5天,叶片上现灰绿色或褐色、短纺锤形或不规则的小斑时)、叶瘟(分蘖至拔节期,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梭形或纺锤形。或病斑暗绿色、两端稍尖,椭圆形)轻发生,要交替选用不同种类的杀菌剂,如三唑醇、三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与申嗪霉素、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氯溴异氰尿酸、几丁聚糖、碱式硫酸铜等其他类杀菌剂进行轮换使用,也可以采用苯甲·嘧菌酯、异稻·稻瘟灵、春雷·井冈、寡糖·噻霉酮等复配制剂进行轮换,以防病菌产生抗药性。或在穗颈瘟发生前的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每亩可用5%氨基寡糖素可溶液剂100毫升,对水后均匀喷雾茎、叶和穗,控害保穗,隔10天喷1次,视病害发生情况连续防治2-3次。另外,使用植保无人机喷药时,飞行高度在水稻上方为2-3米,速度为<8米/秒。
—————————————————————————————
关注作物病虫科普,呵护美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