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器人动画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至今,其形式类别和内容主题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观念的有机互动而不断变化发展。近年来,在经典作品的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新兴技术的出现、创作多样性的追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机器人动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机甲动画式微,赛博格动画兴盛
从20世纪60年代的《铁臂阿童木》(『鉄腕アトム』,1963)到七八十年代的《魔神Z》(『マジンガーZ』,1972)、《机动战士高达》(『機動戦士ガンダム』,1979),再到90年代的《攻壳机动队》(『攻殻機動隊』,1995),日本机器人动画大体上走过了“人型机器人—巨大型机甲—赛博格”三个阶段的历程,人机合一的趋势愈发明显。据统计,近年来尽管日本机器人动画的产量持续增多,但由于同期各类动画作品的总产量增幅更高,所以机器人动画的占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体呈下降趋势①。尤其是机甲类作品经过20世纪80年代爆炸式增长后,逐渐显现出颓势,追求主题创新成为日本机器人动画创作的核心需求。随着人工智能、仿生科技、虚拟空间技术的发展,赛博格动画的兴盛显得尤为瞩目。
究其原因,首先赛博格动画反映了前沿科技的应用和影响,从受众角度来说更具吸引力。例如,被誉为2022年度“神作”的赛博格动画《赛博朋克:边缘行者》(Cyberpunk: Edgerunners,2022)将赛博格社会的阴郁癫狂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元素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男主角不敌科技反噬而惨死,另一方面又以浪漫主义手法勾勒出赛博格向往的自由平等,让观众从主人公支离破碎的内心活动中,感受到行走在赛博格世界边缘的无奈。有别于机器人动画常见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尾,这部作品充满悲剧色彩的结局加深了观众对“High Tech,Low Life ”(高科技,低生活)的认知,吸引了众多赛博朋克爱好者。其次,对赛博格角色的自我意识、情感表达及身份认定的讨论为作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主题深度。例如《心理测量者3》(Psycho-Pass 3,2019)描绘了一个高度赛博格化的社会,人类的思维都处于高智能网络监控系统的管理下,刑警手持测定“犯罪系数”的枪支就可知道人类是否具有犯罪可能,并依此追捕“潜在犯”。围绕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是否可以数值化这一主题,作品提出了关于人类思维本质的问题,激发了哲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的探讨。另一部作品《AI的电子基因》(『AIの遺電子』,2023)则反映了赛博格自我认知的主题,当赛博格面临系统程序遭病毒入侵需要重启人格备份的情况时,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在的“我”不是原本的“我”的道德伦理问题,由此引发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近年的日本赛博格动画除了提供科技新奇感和未来感,越来越多的作品致力于探讨人机关系、赛博格的社会角色和道德伦理、科技控制下的社会体系等问题。这些新颖的主题给赛博格动画带来更具深度的世界观,也带来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
图1(左) 《赛博朋克:边缘行者》(Cyberpunk: Edgerunners,2022)海报(图片来自该动画日本官网)
图2(右) 《心理测量者3》(Psycho-Pass 3,2019)海报(图片来自该动画日本官网)
二**、MR混合现实概念的运用**
“元宇宙”是2021年下半年备受关注的词汇,各行各业都在谈论这个词。从字面意思看,元宇宙是英文Metaverse的中文翻译,出自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创作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他在作品中构造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虚拟世界,并将其称为Metaverse[1]。“由于当代艺术推崇大众性、参与性和互动性”,“艺术家们受到元宇宙技术发展的激发,纷纷介入元宇宙艺术”[2]。运用元宇宙理念打造的虚拟游戏、平行空间也为日本机器人动画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这类作品通常运用机甲设备、仿生技术、人工智能等,实现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概念的融合,让角色进入虚拟世界进行侦探、机战、探险。或是运用混合现实技术(MR),将超高智能系统及虚拟社区概念相结合,产生出新的可视化、可互动的环境。
“动漫剧本是动漫创作的根源,也是动漫创作的重要环节,而虚拟现实技术与剧本是相互互动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塑造的出现,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对创作的影响是从动漫剧本开始的。”[3]例如,《没落要塞》(DECA-DENCE,2020)的故事情节包含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两个平行空间:第一世界“DECA-DENCE”是一座铜墙铁壁的城堡,人类为了拯救地球以此为要塞与怪兽战斗,可事实上它只是由高智能系统打造的虚拟游戏空间;第二世界是生化人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生化人作为玩家出现在“DECA-DENCE”之中,以斩杀怪兽来获得游戏积分以提高自己的排位。这部作品几乎涵盖了元宇宙概念必备的各大要素——两个平行空间的设定;确认系统BUG时的身份认证;游戏玩家之间的社交性能;生化人的肉体与游戏中角色相结合的沉浸式战斗体验;随时随地切换的不同世界;游戏积分排位体现出的经济系统及社会文明;多元化玩家的肤色转换;高智能系统带来的低延迟感游戏体验等等。这些特征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当下观众对动画故事情节创新的需求,还为观众科普了MR技术,带来了对未来的遐想。
图3 《没落要塞》(DECA-DENCE,2020)海报(图片来自该动画日本官网)
此外,MR技术还被运用在时空穿越的剧情中,如《Re:创造主》(Re:Creators,2017)、《修订者》(Revisions,2019)等。《修订者》讲述了高中生堂岛大介及其同伴为了挽救人类的未来,从2017年穿越到2388年,在机甲的保护下与敌人战斗的故事。未来世界和现实世界在动画中实现了双向混合现实,角色可以在未来世界完成自我救赎,“修订”人类对于“拥有力量和掌握力量”的欲望,也可以穿越回过去的世界“修订”人类的未来。不仅如此,片中的机甲与驾驶员的脑神经图谱自动匹配、人机交互界面的辅助操控以及机甲内语音协助驾驶员操控系统等新功能,都更胜于以往动画中出现的机甲装备,这使机甲战斗场景的感官刺激性更为逼真和强烈。这种沉浸式体验源自数字化信息(悬浮于空中的操作界面)、虚拟世界(2388年的世界)、真实世界(2017年的世界)三者的融合,体现了作品对MR概念的深度理解。
图4 《修订者》(Revisions,2019)海报(图片来自日本natalie潮流文化新闻网)
三、女性意识增强、女性角色多元化
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机器人动画多以男性机器人或男性驾驶的机甲为主角,女性角色在机器人动画作品中常被设定为弱小和需要被拯救的形象。从《新世纪福音战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1995)开始,虽然角色阵营中开始出现女性机甲驾驶员,但是机器人形象设计依然以男性外形为主。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攻壳机动队》里以草薙素子为代表的战斗型女赛博格形象,机器人动画中的女性角色开始被赋予更强大、更独立的特质,外观上也采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女性身体造型。如日本著名插画家空山基创作的数字艺术作品“机械姬”,金属质感的机械与女性柔美相结合,更能表达出符合生物机械美学和具有情感流露的金属人体形象。
女性角色更为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依赖型角色,可以是机器人的驾驶者,也可以是开发者、科学家、决策者,拥有更为丰富立体的个性和自主意识。例如前文提及的《赛博朋克:边缘行者》的女主角露西是天生的网络黑客高手,拥有强大的格斗能力和思维能力,她成熟老练地穿梭于赛博朋克的“夜之城”中。男主角大卫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为了使自己更强大而安装上军用义体,成为了赛博格人。露西教会大卫如何在金钱至上、暴力至上的“夜之城”活下去,并帮助他找到人生目标,在精神层面拯救了大卫。在此过程中,她表现出果敢、智慧和不惜置身危险也要保护大卫的自我牺牲精神,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情感纯真的女赛博格形象。同样,《没落要塞》中出现的少女枣和女战士红也可被视为新女性形象的一种代表。她们怀抱梦想,永不放弃的性格与男主角意志消沉、不敢反抗的性格形成了极大反差。在这些作品中,不少女性角色并不遵循日本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例如,她们的外形和性格特点都颇像“假小子”:短发、粗鲁、冷酷、力量强大,甚至有暴力倾向。但这种中性化女性角色的出现,正体现了日本社会对女性评价和要求的改变。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女性可以是强者”的观点也得到了社会认同。
图5 《赛博朋克:边缘行者》女主角露西形象(图片来自该动画日本官网)
女性角色的多元化也更符合动画情感类主题表达的需求,如以机械手臂少女为主角的《薇尔莉特·伊芙加登》(Violet Evergarden,2018)及以少女机动战队指挥官为主角的《86-不存在的战区-》(86-Eighty Six-,2021)等。《薇尔莉特·伊芙加登》是一部以爱与信任、疗愈战争创伤为主题的温情治愈系作品。主角薇尔莉特是一位在战场上具备强大战斗力的女兵,她对上级命令的执行度高,却不懂得人情世故。因拥有非凡的战斗天赋而被人畏惧,长期被视为战争的“武器”。在一场大战中失去双臂的她离开了战场,后装上机械手臂,成为了一名专门助人以信件传达情感的“自动手记人偶”。通过与不同委托人的相遇和接触,她逐渐理解了爱和情感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自己不是作为“武器”和“人偶”,而是作为“人”的意义所在。这部以女性角色为中心、题材独特的作品,因深邃感人的情感描述以及细腻的画面和精湛的动画技巧而深受观众喜爱,并在日本国内外获得诸多奖项,是近年日本动画中颇具影响力的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群像的塑造也是近年日本机器人动画较为明显的特征。2018年的《没有心跳的少女》(Beatless,2018)塑造了5个不同类型的女性机器人形象。还有结合少女和机甲元素的《逆转世界的电池少女》(『逆転世界ノ電池少女』,2021)、《装甲娘战机》(『装甲娘戦機』,2021)等,其中的女性机器人多以3到5个角色来呈现,她们性格各异但都有天赋异禀之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击败敌人,保护地球。
图6 《薇尔莉特·伊芙加登》(Violet Evergarden,2018)主角薇尔莉特人物形象(图片来自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官网)
四、结语
日本机器人动画的演变过程浓缩了整个日本科幻动画的发展历程,其塑造的各类机器人形象是日本科幻动画中最典型、最具识别度的元素之一。正如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一样,它们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是国别影视作品里的特殊“符号”,包含着社会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2018至2022年的日本机器人动画在积极与前作进行对话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时代的元素,整体延续了以往作品庞大的世界观、复杂的故事架构、绚丽的画面、出众的角色等特点,但更注重对人性及社会主题的深度挖掘。这既是创作者对日本民族历史和现状的镜像式反映,也是对人类整体未来生存方式、人机互动模式、科技发展前景的预见性思考。
作者:
彭方洁,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
王瑜,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日本大众文化。
①相关数据参见牛兴侦《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原载于《世界科幻动态》2022年第9期)。该论文以包括机器人动画在内的日本科幻动画电影为主要分析对象,基于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黄欣荣,曹贤平.元宇宙的技术本质与哲学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20.
[2] 刘永谋.元宇宙的现代性忧思[J].阅江学刊,2022(01):54.
[3] 陆可乐.试论虚拟现实技术对动漫艺术的影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