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恐育与冻卵,社会情绪传播对女性生育选择的影响有多大?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当代女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育困境。社交媒体、健康传播对她们的生育选择施加的影响有多大?北京论坛健康传播分论坛讨论如何疏解。

撰文/记者 赖天莹(医学健康组) 编辑/刘昭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恐婚恐育却又推崇"冻卵",显示了当代女性面临的生育困境,同时她们的生育选择又无时无刻不被社会话语传播所影响。在2020年11月7日举办的北京论坛(2020)健康传播分论坛暨第三届"医疗、人文与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国际研讨会"上,有关社交媒体、健康传播对女性生育选择的影响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健康产业发展传播分会协办,北京大学健康传播协会提供志愿服务。

"恐育"是由社交媒体催化的消极社会情绪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荣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其《生育想象:新浪微博"恐育"情绪话语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作者以2016年1月1日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为时间节点,以恐育、不想生孩子、反育等为关键词进行微博组帖筛选,利用网络爬虫对转发量超过1万的原微博主帖进行收集分析,研究什么样的话题引起了恐育的情绪,以及恐育话题的情绪传播。

高荣认为,中国生育率连续30年下降,"恐育"这种情绪话语的出现反映着互联网环境中网民的意见和态度。"恐育"是来自于育龄女性的一种常见情绪,借助社交媒体的触发,勾连共振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消极社会情绪。当今学界也并未出现"恐育"的官方定义,其实对于生育的理解无外乎"生"和"育"两个方面,而就此也可以把"恐育"定义为适龄生育女性对生殖分娩和养育孩子的担忧和恐惧。有些人对生育行为持有中性态度,但持有不生育的观念,如"丁克"。而有些人则对生育持有担忧、恐惧心理,甚至对生育行为抵制。

高荣注意到,在网络上有这样一个女性群体,在涉及婚育话题中,她们"日常恐婚恐育打卡"。"对于分娩的本能恐惧和现实焦虑就像是击水之石,而社交媒体下'恐育'的情绪话语就像是情绪扩散的'水体',某些个体女性的恐育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作用下已经勾连成为未婚育女性群体的'恐育'情结。"

"恐育"情绪的产生由多种原因引发。首先是文化、观念意识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龄婚育的这一代女性的整体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水平高于以往各个年代,思维方式也就不同于上代人。此外,受到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影响,她们的观念意识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和冲击,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认知理念更加趋于多元化,传统的文化和观念对其束缚相对减弱,她们不再把婚育看作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同时,养育成本过高,社会竞争压力增大,都加大了女性生育的精神成本。

报告特别提到了由恶劣的养育环境给女性造成的不自信助长了恐育的情绪,比如网友针对红黄蓝事件的评价、养育成本过高引起的担忧、对丧偶式育儿的担忧等。

恐育与冻卵,社会情绪传播对女性生育选择的影响有多大?

▲育儿压力(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我们如何疏解这种"恐育"情绪呢?高荣说到,其实,就"恐育"情绪的疏解,应在个体、医疗机构、网络平台和政策方等多方合力下进行。比如,医疗机构应多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帮助树立对生育的理性认知。对于"恐育"情绪话语中存在的分娩焦虑的传播问题,则需要相关媒体机构平台加大内容审核制度。除此之外,个体也要提高区别情绪与事实的能力,增强抗压水平。

大多数女性对冻卵成功的定义停留在浅层

与此相呼应的,"恐育"情绪滋生了适龄女性对冻卵的推崇。暨南大学张文婷在第三届"医疗、人文与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国际研讨会"做了《暂时性生育延迟:适龄婚育青年对于女性冻卵的认知研究》的报告。她在"小红书"上检索出500多篇相关笔记,剔除科普文和软文,选取56位女性的122篇冻卵笔记进行分析。通过观察笔记以及社区互动,了解她们如何报告和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作者同时招募了15位没有冻卵经验的适龄婚育青年进行访谈。访谈中也涉及家庭成员、男性伴侣等。

恐育与冻卵,社会情绪传播对女性生育选择的影响有多大?

▲冻卵日记(图片来自小红书)

经过分析和访谈,张文婷发现,冻卵实践被大部分的女性视为一种生育保险和身体消费。"她们将冻卵视为一种可靠的生育保险,与对冻卵技术的信赖是相关的。比如说她们会发现取卵对当下和日后的生活没有困扰,她们已经提前获知技术的原理和安全性的解说,得到了不会影响未来生育能力的承诺。她们对冻卵成功的定义大多停留在取出卵子的数目,没有考虑冻卵以后更为复杂的程序。"

张文婷同时发现,冻卵女性受到了明星冻卵消费行为的影响,有些人将冻卵过程描述为一次与中产阶级身份息息相关的"身体消费",强调冻卵过程中需要的开支,强化自己中产阶级的身份。此外,这些冻卵笔记用户多半描述冻卵是一种不受年龄限制、突破时间束缚的新潮方式,成为一种应对工作忙碌,缓解未婚、生育以及二胎压力的出口,可以有效缓解特定个人危机,如大龄单身、家长催婚等。

其实,目前很多国家对冻卵技术有严格的适用要求。中国对于身体健康生育能力正常的单身女性和已婚女性是明令禁止。我国法律有规定,必须持有结婚证、身份证、准生证的,患有不孕不育的夫妇才可采取冻卵。此外,对于部分特殊人群,也是可以采取冻卵的,比如恶性肿瘤的未生育女性,因为化疗会对卵巢造成损伤,可能导致不孕,所以可以通过冻卵来保存生育能力。

最后,张文婷总结到,虽然说冻卵在当今社会影响了女性对人生轨迹的认识,但并没有改变女性的生命轨迹,包括追求爱情、高龄生育的问题,她们多半对于冻卵成功的定义停留在浅层。大家重视生育问题,反映出了很多女性面临的各种压力和焦虑。冻卵是现代女性缓解自我焦虑的一种方式,希望大家以理性的方式面对现今出现的冻卵现象。

大咖云集探讨新冠疫情下的健康传播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为此,今年北京论坛特设健康传播分论坛,女性生育选择与社会传播的关系只是论坛中"健康传播与社会"分会场的话题之一。据介绍,本届北京论坛(2020)健康传播分论坛下设五个分会场,除"健康传播与社会"之外,议题还覆盖"公共卫生危机传播与风险交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媒介与健康传播"与"医患沟通及传播干预"等多个方面。

会议邀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少晶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行为和社会学系主任Rajiv Rimal教授,新西兰梅西大学传播学Mohan Dutta教授等国内外的多名学者、专家参与此次活动,在线上围绕着如何充分发挥传播的力量、推进健康中国落地见效进行深入探讨。

论坛还将在11月8号下午举办健康产业发展传播圆桌讨论,为学界与业界沟通搭建平台。11月10日至11日,论坛还将举办控烟实用技术工作坊。届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全球控烟研究所所长将宣布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开展控烟慕课开发等合作计划。

恐育与冻卵,社会情绪传播对女性生育选择的影响有多大?

恐育与冻卵,社会情绪传播对女性生育选择的影响有多大?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