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讲述了模范医学教授姜泗长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国地球化学研究的开拓者涂光炽。**涂光炽,1920年2月14日生于北京;193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31年,11岁的涂光炽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在目睹旧中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内战纷起,强邻压境的陋况,民族死亡的忧患意识,萌发了他救国的理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高中毕业的涂光炽考上设在湖南长沙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合并成立,即西南联合大学前身),但他很快投笔从戎,随其中学老师、中共地下党员张锋伯到了陕西西安近郊的长安县、临潼县从事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1938年7月,涂光炽受党组织指派去四川叙永县西南联合大学分校地质系复学并做学生工作。1946年,涂光炽赴美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深造。1950年,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党组织决定他提前回国。于是,他与小弟光楠于当年9月同上百名进步留美学者,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登上回国的征程。同船的除光炽兄弟外,有后来被称为“中国核弹之父”的邓稼先和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张炳熹、池际尚、叶笃正等。经过一个月的漂洋过海,他们到达香港,由深圳入境回国。 回到北京,涂光炽任清华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51年夏,他赴苏进修,1954年回国,1955年1月,他就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涂光炽上任伊始,就真正地“做大事”了。他与李璞、陈庆宣一起担任该所祁连山研究队的领队。他带领地质人员爬山涉水,穿林海,过雪岭,兢兢业业从事考察。**3年间,全队共进行了15条路线地质考察,**像15把手术刀,解剖了山林的地层、岩石、构造、矿产资源情况,研究成果出了10本专著。祁连山敞开胸怀,向祖国献出大量金属矿藏。涂光炽由于这方面的卓越功绩,很快晋升为研究员、副所长。上世纪60年代,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发展独立的核工业,国家需要铀。涂光炽又勇敢地接受了研究铀矿床地球化学的任务。**他提出了“沉积再造”的矿床成因观点,扩大了以沉积岩为铀矿熔岩的找矿远景,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立下了功勋。**涂光炽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其中不少已是各学科领域的骨干、权威。他向大家传授了他治学思想的精髓:“**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文字要言简意赅。”**他一贯重视野外地质工作实践与室内系统研究的结合,始终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开拓、创新。他总是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这一切使他常驻学术朝气,永葆革命青春。
摘自:中国地质调查局 科普知识 地球化学家——涂光炽中国科学院 科学时报:爱国,就是搞好科研——访涂光炽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