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和喜庆的节日之一,正月里贴春联、逛庙会、闹龙灯......各地年俗不尽相同,而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味儿新年”,传承已久的渔家过年习俗,至今仍洋溢着浓浓的海洋风,为新年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大连:吃“上船饺子”,拜海神娘娘
大连,作为沿海城市,其独特年俗就是举办海神娘娘祭典活动。从正月初十开始,家家户户就会开始扎制海灯,相传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渔民会以家庭为单位,祭拜海神娘娘、许愿、祈祷。晚上海岛渔民要吃“上船饺子”,预示一年一帆风顺,吃过饺子,天放黑后,拿着扎制的海灯、竹竿、贡品、鞭炮到海边,根据当晚风向放海灯,把海灯放到海边时,用竹竿把海灯推向深水,顺风飘向远海,这时岸上鞭炮齐鸣,香火缥缈,磕头、祭拜活动开始,把放海灯这一习俗推向高潮。
青岛:“福”字不能倒着贴
青岛渔民也有独特的过年习俗。渔民吃年夜饭时,不吃带壳的水产品,像海螺、螃蟹、蛤蜊等。在除夕这天,渔民们一大早会来到渔船上贴春联、贴“福”字,船头贴的“福”字,不能像岸上人家那样可以倒贴(倒贴有“翻转”之意,为船家一大忌),还要在船艏、船艉、主桅上张贴“顺风顺水”“一帆风顺”等字样,在船舱口贴门神,竖起彩旗、挂上灯笼,把渔船装点一新。
浙江台州:滚花龙
滚花龙出自台州坎门,也称坎门花龙。龙一直是中国传统符号的典型代表,而对于沿海地区的居民来讲,龙更是“海洋之神、海洋守护者”,因此许多沿海地区都有舞龙这样的传统。坎门花龙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吉日起档”“鸡血开眼”“花龙绕柱”和“化龙归海”是坎门花龙活动的特色内容。元宵节时,举行接龙仪式,到了正月十八晚,花龙不再摇头摆尾,缓缓前行至海滩,将龙头和龙尾在海滩上烧祭,称之为“化龙”,即送龙回归大海之意。
福建:到妈祖庙祈福 尝妈祖宴菜
在东南沿海一带,妈祖文化一直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民间有很多自发形成前往妈祖庙的新年祈福活动,福建莆田的湄洲岛就是其中之一。
湄洲岛上的妈祖庙很壮观,被人们称为“海上布达拉宫”。这里的妈祖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年初一至初三,场面十分盛大。此外,去寻找地道的妈祖宴菜,哪怕是品尝海鲜也可以大饱口福。妈祖宴菜共十二道,每道菜都凝聚着广大信徒对妈祖的崇敬之情,寓含着人们对事业家庭的美好祝愿。
海南:鲤鱼灯闹春
鲤鱼灯闹春是海南渔乡在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在琼海市尤为盛行。在大年初一至正月十六这段时期,每到夜幕降临的掌灯时分,鲤鱼灯队便开始走村串户舞耍鲤鱼灯。鲤鱼灯队舞耍一村又一村,每一家都不能遗漏,渴望增丁增福的人家会跟鲤鱼灯队购买鲤鱼灯。琼乡人认为,经过舞耍的鱼虾便有了灵魂。因此,鲤鱼灯队都要举行销鱼仪式。鲤鱼灯头会带着饭团、浓酒和熟肉供奉并烧香祭,把所扎制的鲤鱼灯道具全部焚烧,请求各路神明把鲤鱼送回龙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