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菜,到底是不是晒干的莴笋?
额,其实也不算是,你不能强行钦定啊。贡菜与鲜食莴笋“同族”但不同种,不是来个莴笋晒干了就叫贡菜。
我们通常吃的莴笋是圆叶莴笋,较早熟,耐寒强,耐热差,品质好,一般做越冬栽培。晒干了的贡菜属于尖叶莴苣,幼苗耐热强,适用秋季或越冬栽培。制成贡菜的莴苣和大家日常鲜食的莴笋相比,形状更细长,是属于稀有地方品种。
由于贡菜对生长环境有着较为特殊的要求,以及贡菜品种结构较为单一,导致目前贡菜生产规模有限。
散叶生菜、结球生菜、油麦菜、莴笋以及贡菜都是菊科莴苣属的作物,都是一个莴苣属的不同种类。
不过,不管是鲜食莴笋、贡菜,还是油麦菜和生菜,都是火锅的常见食材,莴苣属的各个品种最终得以在滚烫的热汤中汇聚。
图1为莴笋干,图2为贡菜干,能明显看出不一样
《星球大战》中的光剑有可能实现吗?
如何做出一把光剑?并不是使用大多数人认为的激光。
激光的原理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也就是基于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释放或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因为激光的能量很大,的确可以用来切割物体,但能够切割物体的激光器都非常巨大,难以实现手持。而且光剑是有长度的,而激光无限延伸。激光光束也没有质量,无法实现机械意义上的“碰撞”。
那么能不能制造一种更加贴近电影描述的光剑呢?其实官方已经给出了答案——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由电子和离子组成的高能物质状态,其温度约为5000至10000℃。生活中的火,闪电,荧光灯的气体放电,引发极光的太阳风都是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因为具有超高的温度,因此也可以切割物体,且其内的电子、离子是有质量的,因此可以实现碰撞的效果,另外等离子体束不是光束,是可以在一定范围限制长度的。
实际上,技术宅们已经做出了逼近光剑的成品,有个叫Hacksmith的团队就用锶等离子体(4500℃)造出了可能是目前最像光剑的成品,在b站你就能看到他们的视频。
如果你觉得这很科幻,那么非常抱歉,换一个名字可能会使你瞬间理解但也破除了梦幻:这里的“光剑”≈大号喷枪。“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星球大战》光剑
北周武帝原来长这样!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皇帝,公元560年至578年在位,统治期间打败了北齐,统一了我国北方,为之后隋朝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北周的皇室来自鲜卑族。历史上人们认为,鲜卑人有着异国情调的外表,比如浓密的胡须、高高的鼻梁和黄色的头发。
1996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咸阳发现了武帝的陵墓,发掘后找到了武帝的遗体,其中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骨。
上海复旦大学的文少卿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随着近年来古代DNA研究的发展,研究团队在武帝的DNA中找到了超过10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SNP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形象地理解,有点类似“星座”“血型”“MBTI”与人性格的关系,只不过血型只有4种,星座只有12种,而SNP可以多达上千万种。
就像我们常听说“巨蟹座比较顾家”“处女座有洁癖”等说法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具有XXX型SNP的人有黑头发”“具有YYY型SNP的人有圆脸”之类的方法,来推断SNP与人体特征之间的联系。
只不过,二者的区别在于,SNP的科学性是经过验证的,而星座和血型嘛,就不太一定了。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个人基因检测服务,原理也是通过分析你的SNP信息,来推断你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研究者们根据找到的SNP以及人类软组织深度信息,再结合武帝的头骨,以3D方式重建了他的脸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结果显示,武帝有棕色的眼睛、黑色的头发、深色至中等肤色的皮肤,他的面部特征与当今的北亚和东亚人相似,而并不是传说中的外国面孔。
这证明了鲜卑人南下进入中国北方时与汉族通婚情况,也为我国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提供了证据。这是了解古代人类如何在欧亚大陆传播以及他们如何与当地人融合的重要信息。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在北周武帝的DNA里找到了许多与中风相关的SNP。而史书记载,北周武帝患有失语症、眼睑下垂和步态异常——这些都是中风的后遗症表现。
而考虑到他36岁就去世了,他的儿子也英年早逝,因此,他们的确有可能患有家族性的中风。
从DNA中复原的北周武帝(左)以及唐人阎立本所绘的北周武帝(右)
这里的黑土地,为啥越来越肥沃?
昌图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89.7万亩,是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但受自然条件所限,昌图县黑土层比较薄,平均为20厘米,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成了这里黑土地保护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与当地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合力攻坚,推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堆沤有机肥腐熟发酵还田、深松浅耙重压技术。
播种前,县里会组织企业用无人机给土壤喷洒微生物菌剂,加快有机物质分解,让秸秆和有机肥尽快形成腐殖质。
昌图县农民还自创农机——不等深度深松归行浅耙复合机。这台机器可以更好保持土壤里的水分和养分,利于作物扎根;既不伤害黑土层,又可以把粉碎的秸秆和抛撒的有机肥都埋入地下,利于形成腐殖质;还能把土地压平整。进一次地干三样活,降低作业次数,避免土地被反复碾压。
近两年,昌图县粮食年产量从53亿斤左右提升到了55亿斤以上,主要因素便是持续提升耕地中的有机质含量,养肥了这片黑土地。
去年11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昌图现代农业试验站在昌图县成立。从今年4月春播开始,中国科学院将每年派50名科研人员来昌图县,开展现代农业研究、示范、技术推广及服务。提升科技含量,进行科学管理,这里的黑土地会越来越肥。
蓝色大海的传说,并没有看起来美妙......
每年4-6月,福建、广东等地沿海地区夜晚广阔的海面上频现蓝色的荧光,海水涌动,仿佛浩瀚星空,美不胜收。这一奇观被称为“蓝眼泪”,造成“蓝眼泪”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
夜光藻是中国发生“蓝眼泪”现象的主要藻种之一。这是一种常见的赤潮生物,只有达到一定密度才会引发赤潮,形成赤潮时,在白天海域呈现的是粉红色,甚至砖红色,而在夜晚才发出蓝光。高密度的夜光藻随着风浪聚集,在夜间受到扰动刺激时,储存在体内的大量荧光素在荧光酶的氧化下,迅速发生反应,将大部分能量转换成蓝色荧光,形成“蓝眼泪”现象。
另一种发光生物——海萤,并非特指某个单一物种,而是一类介形类的甲壳动物。海萤是将体内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一同排出,这两种物质在体外遇水之后,荧光素酶才会催化荧光素发光。
夜光藻、海萤本身不具有毒性,人们可以触碰梦幻、美丽的“蓝眼泪”。但“蓝眼泪”可能是大海流下的伤心泪水,它本质上是一种赤潮。赤潮的出现往往就意味着当地的海洋环境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可能是海水富营养化,也可能是风向和降雨条件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大多都离不开人类的影响。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中科院物理所、中国国家地理、人民网科普、科学大院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