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56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小虎鲸被困,救援进行中
2)因为海洋变暖,章鱼视力变差
3)一条鱼游泳,比一群鱼还吵
4)用吸管保护珊瑚
5)蓝光污染,对鸟类更致命
6)科学家发现伏地魔蚂蚁
搁浅虎鲸母子
最近,一对虎鲸母女在追击斑海豹时冒险进入了浅水道,困在了温哥华附近的澙湖里。退潮时,虎鲸妈妈不幸搁浅死亡,尸检发现,它肚子里还怀着一条未出世小虎鲸。
而跟着妈妈来到这里的2岁小虎鲸还活着,但在妈妈死后,它一直在附近游荡,不愿意离开。
困在泻湖的2岁小虎鲸 | Chad Hipolito / The Canadian Press / AP
当地原住民为小虎鲸取名为“Kʷiisaḥiʔis”,意思是“勇敢的小猎人”。为了拯救小虎鲸,让它安全回到开放水域与家族团聚,当地组建了一个由50人和6艘船组成的救援队。一开始,大家尝试引导小虎鲸自行离开澙湖,还播放了其他虎鲸的声音来吸引它,可惜它并不配合,还是在澙湖里徘徊。
于是,救援队改变策略,决定把小虎鲸捕到网舱里,再运到公开海域。但小虎鲸依然不配合,而且它十分聪明,很快就适应了人类的战术,救援队根本抓不到它。救援队只好暂停计划,先密切关注小虎鲸的状况,过几天再尝试救援。
小虎鲸救援船 | The Canadian Press
这边在救援小虎鲸,另一边则有人在寻找它家族的行踪。救援队计划,先把小虎鲸安置到围栏中,在它的家人路过时释放它,让它和家人团聚。
兽医认为,现在小虎鲸的健康状况还不错,但它只有2岁,很多事都还依赖母亲。而且,澙湖里虽有鲑鱼和鲈鱼,但人们目前还无法确定小虎鲸有没有进食,澙湖的盐度也不适合它长期生存。它独自一鲸生活在这里,并不是长远之计。
海洋变暖损伤章鱼视力
因为海洋变暖,章鱼的视力变差了。
章鱼和人类一样非常依赖视觉,大脑有70%的区域负责视觉信息。它们靠视觉来伪装自己、探测猎物的位置,以及躲避捕食者。
章鱼会变色来伪装自己,但需要视觉 | LASZLO ILYES / Wikimedia Commons
在一项新研究里,科学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章鱼的情况,包括目前的温度(19°C)、近些年的夏天温度(22°C)以及未来变暖后温度(25°C)。结果发现,温度升高后,章鱼眼睛晶状体中的结构蛋白变少了,这会影响晶状体的透明度和光学清晰度;此外,一种对视觉色素的再生必不可少的酶也受到高温的影响。
章鱼的眼睛 | Sylke Rohrlach / Wikimedia Commons
更令人忧心的是,海洋温度上升还会影响章鱼的下一代。在25°C的条件下,3窝章鱼卵有2窝没能孵化出小章鱼,因为章鱼妈妈在照顾卵的期间就死亡了;剩下的一窝也只有不到一半的小章鱼成功孵化,而且章鱼妈妈一直处在焦虑的状态。
刚孵化的小章鱼 | Qiaz Hua
如果无法遏制全球变暖,随着海水温度上升,成功孵化的小章鱼将会变少,而且活下来的章鱼也将难以看清猎物和捕食者,生存变得更加困难。章鱼的食谱广泛,它们的数量减少以后,食物链上的其他动物也将受影响。
一条鱼比一群鱼更吵
一群鲭鱼一起游泳,竟然比一条鱼发出的声音还小!
在这之前,大家普遍认为,鱼成群结队的好处主要是避免被捕食。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鱼群一起游泳竟然还有降噪的效果。
研究者建立的鱼群游动模型演示 | 参考资料[3]
如果鱼群里每条鱼都整齐划一地运动,同时拍动尾巴,它们产生的声波是同相的,会叠加起来,总声音确实不会减少。但是,在真实的鱼群里,每个成员更可能会交替着摆动尾巴,这样产生的声波是异相的,可以互相抵消,最终竟反而比单独一条鱼游泳时发出的声音更小。
巨大的鱼群 | OpenStax College / Wikimedia Commons
根据研究者构建的模型,只要一条鱼凑近另一条鱼,它们之间不需要互相协调,降噪作用就开始生效了。加入的鱼越多,降噪效果就越好。当一大群鱼成群结队地路过时,如果只听声音,捕食者会被蒙在鼓里,以为这里只有一条鱼。
更巧妙的是,在减小声音的同时,鱼群成员尾巴的摆动可以导致水动力的相互作用,产生更大的推力,每条鱼都可以游得更快、更省力。
用吸管保护珊瑚
该怎么保护濒危的珊瑚礁呢?科学家找到了新的办法:给小珊瑚插上吸管!
因为海洋温度的上升,全球的珊瑚礁数量都在下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想尽办法——除了保护原本的珊瑚礁以外,他们还在实验室里培育新的珊瑚,然后把小珊瑚放到海洋里,希望它们茁壮成长。
爱吃小珊瑚的鹦鹉鱼 | Uxbona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计划很美好,现实却总有意外。科学家精心培育的珊瑚移植到海里后,竟然成为了鹦鹉鱼等鱼类的零食。它们把新种的珊瑚当爆米花啃,以至于珊瑚的存活率甚至不到40%。要知道,培植一块珊瑚的成本就超过了100美元,而且科学家本来还打算在未来10年里种上几万块珊瑚,要是都落入鱼口,那努力和金钱就全都打水漂了。
被吸管保护起来的小珊瑚 | Chris Gug / phade
好消息是,鱼只爱啃刚种上的小珊瑚,等珊瑚长大成熟,鱼就会失去兴趣。因此,保护珊瑚的关键就在于保护新种的珊瑚。一开始,科学家在珊瑚边上围上了金属做的屏障,但这些屏障需要定期清除藻类,最终还得移除,又增加了很多工作。最终,他们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插上可降解的吸管。
吸管做的围栏没有顶 | Chris Gug / phade
升级版的珊瑚保护措施是一个圆盘,周围环绕着8根吸管,这个围栏并没有顶,因为小珊瑚的生长需要阳光,而且这已经足够挡住鱼类了——它们一般不会头朝下吃饭。科学家选择了容易降解的材料,等珊瑚长大,鱼类对它们失去兴趣,吸管也就降解得差不多,不需要人工移除。
蓝光对鸟更致命
最近,新加坡的科学家发现,夜间迁徙的鸟更容易因为蓝光而撞上建筑物。
蓝光污染在城市随处可见 | Frank Schulenburg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学家分析了2013~2020年期间的225条鸟类撞建筑物的记录,结果发现,撞上建筑物的候鸟大部分都是八色鸫。八色鸫色彩鲜艳,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它们之所以更容易撞上建筑物,是因为它们在夜里迁徙,又对蓝光污染特别敏感,容易被光线吸引——而夜晚依然灯火通明的建筑物,对它们来说就是死亡的召唤。
红树八色鸫 | DChai21. / Wikimedia Commons
在留鸟中,绿鸠和绿翅金鸠往往会撞上森林边上的建筑物。这则是因为,人类的城市让大片的森林变得支离破碎,鸟儿在森林间穿梭时难免要穿过城市。科学家认为,为了保护这些留鸟,位于森林边缘、高度低于20米的建筑物都应该做好防撞措施。
绿翅金鸠 | Sham Edmond / Wikimedia Commons
每年,仅在北美就有几亿只鸟死于和建筑物相撞。为了节能,很多地区都已经把路灯换成了白色LED灯,然而这些灯造成的蓝光污染对鸟类来说却是致命的。科学家建议,可以将路灯设计成更温暖的、偏橙色的色调,对鸟类更友好。
伏地魔蚂蚁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生活在地底的蚂蚁,还把它们命名为伏地魔。
伏地魔蚂蚁( Leptanilla voldemort sp. nov.)| 参考资料[6]
这种蚂蚁确实和哈利波特中的黑巫师伏地魔有那么点像——它们长相苍白,体格修长,还有个又长又尖的下巴(而且也没鼻子)。伏地魔永远藏在阴影之中,伏地魔蚂蚁则生活在20多米深的地底,只在地下筑巢和觅食。
伏地魔蚂蚁 | 参考资料[6]
因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地底下,伏地魔蚂蚁身上没有色素沉着,而且眼睛也看不见。它们只有1~2毫米大,可以轻松地在土壤的缝隙中钻来钻去。和别的蚂蚁相比,它们的家庭规模小得多,一个蚁巢一般只有一个蚁后和100个左右的工蚁。
伏地魔蚂蚁并不只是外表有伏地魔的神韵,它们很可能像伏地魔一样是个可怕的猎人。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伏地魔蚂蚁一般吃什么,但光看它们锋利的下巴,就知道它们绝不是素食主义者。它们的近亲物种会用下巴和尖刺来固定比自己大得多的蜈蚣,然后把幼虫带来进食,伏地魔蚂蚁应该也有相似的掠食本领。
作者:猫吞
编辑:麦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