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黄帝内经》中的夏季养生观念解读

河北医大二院康复
原创
脑血管病康复,运动损伤康复,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管理。
收藏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桃红柳绿的春天意犹未尽,阳光煦暖的盛夏接踵而至,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公历5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自此,温度升高,日照渐长,雷雨增多,炎暑将临,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夏天是一年中最火热的季节,也是健康问题频发的时节,如何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保养好我们的心身,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做了详细描述,下面就结合《黄帝内经》谈一谈夏季养生知识。

先看原文《黄帝内经·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养阳,是令人体阳气顺应节气变化。从五行角度讲,夏季属火。对应到五脏,火气通于心。人体的“心”与四季中“夏”相应,“夏气与心气相通”,“汗为心之液” ,心主神明,“心藏神”。夏季时心阳最旺,功能最强,但“暑易伤气”,“暑易入心”,所以立夏养生要顺应节气的变化,重点养心,以便平和过渡到夏季。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防暑热。结合这个要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夏季养生。

1.起居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三月白昼增加,夜晚变短,宜晚睡早起顺应天地阳气的变化。穿衣以宽松舒适透汗为主,夏季是个“使气得泄”的季节,所以排汗是夏季养生不可忽视的细节,很多人天气热就贪凉。室外气温33-38℃,家里空调开到16℃,爽!刚出了一身汗,赶紧冲个凉水澡!这些让人骤然凉爽的行为,易诱发空调病。也会给心脏带来负担,夏季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

2.饮食

培补阳气的时令谨和五味以使骨正筋柔。夏季是养心柔脾调和阳气的时令。夏天的饮食是多样的,以富含水分食物为主,味道以酸、甘、苦为主。酸能收敛,不使气和津液耗散过度,甘味食物能够补充糖分和多种维生素,略带苦味的食物能够泻火利尿,防止暑湿滞留体内引发胃肠道疾病,比如腹泻、呕吐等。另外,还要注意适当引用冰镇的饮料和啤酒,虽然夏季脾胃功能旺盛,也不可贪杯,尤其是同时食用烧烤、小龙虾等肉类水鲜,不易消化,容易出现伤食泄。

3.运动

夏季是户外运动多样的季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阳气活跃需要外泄,特别是年轻人适合一些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浑身舒畅,但要注意补水和预防运动损伤。运动过后不可立即冲凉或是引用大量的冰镇饮品。

4.调畅情绪养心安神

“夏三月,使志无怒,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暑气为夏季的主气。《黄帝内经》认为,暑为阳邪。暑气侵入人体,表现为多汗伤津、唇干口燥、身倦乏力、懒言气短等。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达到35 ℃以上,人体就会出现烦躁、易怒、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这是由于高温影响了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也就是典型的 “情绪中暑”。夏季要养心,千万不可“劳心扰神”。渴极应当慢饮,暑热更需静心。

总之,夏季养生以养阳养心为主,调整好饮食、起居、情绪,不辜负美好的时光,不留遗憾。

评论
冰冷的水
少师级
夏季养生以养阳养心为主,调整好饮食、起居、情绪,不辜负美好的时光,不留遗憾。
2024-04-21
塞外传播师
进士级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024-04-21
2243
太师级
谢谢分享
202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