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地学小知识,感悟人生大哲理!想必大家对“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并不陌生,它最早出自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枚乘传》,讲述了一种水滴将岩石凿穿的现象。
相信大家也会发现,在很多屋檐下的石阶上常常会有一排整齐的凹坑,没错,这种现象正是“水滴石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表现。
(图片引自老粥科普公众号)
那么问题来了,柔弱的水滴到底是如何将岩石滴穿的呢?其实,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1000帧镜头下的水滴 图片引自网络)
在地质学上我们将水滴石穿这种现象称为侵蚀作用,它是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将岩石表面的物质剥落、溶解,然后搬运到了其他的地方。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看,水到底是如何一滴一滴将岩石凿穿的吧!
研究表明,当直径大于2mm的水滴在空中滴落时,水滴会在重力、阻力以及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变成窝头的形状。
(图片引自老粥科普公众号)
当这些窝头状的水滴撞击到岩石,会在水滴和岩石之间形成细小的气泡。同时,水滴也会将携带的动能传递给气泡,使其压强增大,并且会在气泡的周围聚集很高的能量,变成高压气泡。
(图片引自技术邻CAE学院)
(图片引自老粥科普公众号)
当这些气泡破裂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对岩石表面造成破坏,尽管这种破坏很微弱,但是却不容忽视。
而水滴石穿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了碳酸,当这些酸性的水滴落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之上,就会与岩石中的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能够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着碳酸氢钙被水滴带走,便会在岩石表面留下细小的凹坑。
其中,被人们熟知的溶洞和喀斯特地貌景观就是这样被水溶液侵蚀雕刻而成的。
(图片引自网络)
(图片引自网络)
水滴石穿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是这个过程却是极其漫长的。难能可贵的是,水滴能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达到凿穿顽石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我们应该每天进步一点,一直坚持下去。相信总会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像水滴那样,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取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