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揍那么狠,只轻轻打几下……
这孩子气死我了,总得打几下意思一下……
有育儿号说了,适度体罚能够促进孩子成长……
过去,“棍棒下面出孝子”是育儿主流,过了一阵子大家又开始纷纷践行“打孩子就是罪”,到了现在则又刮起一阵“理性揍娃有助教育”的风……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对于“能不能揍”“怎么揍”“多久揍一次”“揍了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不仅家长苦恼、教育专家头疼、研究学者也有很多争议和分歧。
但这里,笔者想明确指出,理性揍娃是个伪命题,提高自控和及时补救才是硬道理,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地避免揍娃。今天 4 月 30 日据说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下面就来聊聊为什么不该揍孩子,以及万一不小心揍了娃,应该如何补救。
揍娃的后果
竟然这么严重?
有的家长和教育专家或许会秉持这样的观点:体罚是出于对孩子的责任和爱护,是希望孩子少走一些弯路和避免误入歧途,因此,只要体罚不是出于愤怒和情绪的发泄,而是基于教育和引导,且冷静、理性地揍,问题就不大。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一方面,这么做会事与愿违,美国的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体罚在预防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并无效果,也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结果。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深思,有多少家长在情绪稳定、理智尚存的情况下会选择“揍娃”这个下下策呢?是打孩子好玩?还是孩子哭声好听?哪一次不是情绪上头、愤怒爆表才失控开揍的呢?
体罚确实不等同于家暴,体罚的出发点是引导、教育、责任,家暴的出发点则是毫无缘由的发泄、不加控制的发泄和愈演愈烈的发泄。但是,就其对儿童大脑的负面影响而言,二者其实没太大差别。
哈佛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即便是家长眼中所谓的“小惩小戒”,如“打屁股”这类轻微的体罚,竟然会在孩子的大脑中引发与遭受毒打等严重虐待孩子极为相似的反应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冷静的体罚还是失控的暴打,其本质都是对孩子的伤害。就如同细软的发丝也能扎伤手指,薄脆的纸张也会划破皮肤,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逆转的创伤,家长要做的,是尽可能地避免体罚。
控制不住
要下手时怎么办?
想要摒弃体罚这种管教方式,那么就要预先准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回应策略。这样一来,在愤怒已经爆表、理智几乎崩溃的冲突情境中,我们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和别无选择,更不会将“揍娃”作为搞定一切的唯一方法。
1
设置警告信号
当情绪失控、冲动发作时,提前设置的警告信号能有效提醒我们恢复理智,避免过激行为。这种信号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声音、一个明显的动作,或者一个特定的视觉提示。例如,将常用或趁手的揍娃工具锁进柜子,并贴上“揍娃损智商、伤记忆、降成绩”等警示语,以提醒暴力行为的后果。
此外,还可与孩子商定自保用语。当孩子察觉到我们的情绪激动时,让他们大声提醒:“爸爸/妈妈,我感觉你现在很生气,我们可以先冷静下来再谈吗?”或者“我知道我做错了,但请不要用打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可以一起找到更好的方法。”这样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安全出口,也为我们提供了缓冲机会,重新审视情绪,避免冲动。
2
选择暂停暂离
当你因孩子而情绪激动,警告信号也无法抑制失控,那么,暂时放下一切,当即撤离“战场”,是明智之举。这不是逃避,而是创造一个给自己冷静下来的空间,以温和、理性和有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暂停暂离的时间可以是 5 分钟,也可以是 5 个小时,但务必要返回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如果离开前,你还尚存一丝理智,不妨对孩子喊一声:“我现在很生气,我需要先离开冷静一下,晚点再谈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理智只能维持自己离开的决定,不妨提前和孩子约定和打预防针:“如果我生气时突然走开,不是不要你,也不是不爱你,只是需要出去冷静一下,我会回来的,然后和你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约定和安排,能够让孩子理解你的行为,并减少他们的不安感(比如免得孩子以为你是去找趁手的家伙了……)。
记住,暂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以更佳的状态面对孩子和应对问题。
没控制住
真揍了孩子怎么办?
伤害已经发生,家长一味地沉浸在自责和羞愧中于事无补,只是变相地自我惩罚,却没有站出来承担后果。这样既伤害了孩子,又刺伤了自己,陷入双输的僵局。
1
真诚道歉永远是第一步
想要让孩子有责任心、有担当,那么,在孩子打人后需要承担的后果就是向对方道歉和弥补过失。同样的道理,家长没控制住揍了孩子,第一步要做的,永远是真诚道歉,将伤害降到最低值。研究表明,家长的道歉能够减轻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悲伤等,同时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同时,父母的道歉行为在建立和保持亲子间的安全依恋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研究,父母通过道歉展现出同理心和对错误的认知,这种表达不仅传达了他们的内疚感,而且进一步加深了亲子之间的安全依恋。
2
弥补过失不是夸张示好
由于家长深感自责,担心自己的失控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有时会在一顿痛打之后夸张地示好,一通痛骂之后又是许诺与奖赏。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模式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不安。
夸张地示好和许诺与奖赏这种短暂的安抚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暂时忘记痛苦,但问题本身并没有得到解决。长期来看,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依赖于外部的奖赏和认可,而缺乏内在的动力和自信。
真正地弥补过失,是自省和修正,找出让自己失控的关键,才能有的放矢地改变和应对。在这里,可以尝试箭头向下法(Downward Arrow Technique)这一简单的心理干预技术,了解自己不清楚的潜在担心到底是什么,挖掘最底层的信念,以便识别和挑战自己的核心信念。这个方法很简单,只需要问自己:这意味着什么?然后再一一反驳和逐个突破。
举个例子:
提问:“孩子打人了,我很生气,那么,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回答:“这意味着他没有学会尊重他人,也没有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提问:“如果孩子没有学会尊重他人和解决问题,这又意味着什么?”
回答:“这意味着我没有教育好孩子,我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提问:“我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这意味着别人会看不起我,我很失败。”
提问:“我自己有这种想法意味着别人真的会这样看吗?他们这么告诉我了吗?”
回答:“不确定,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
提问:“这意味着我可能在为虚无缥缈的事折腾自己?”
回答:“好像还真是……”
孩子就像一棵生命力磅礴的小树,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营养,就能蓬勃生长,展示出他们无尽的潜力和活力。但同时,孩子也是一棵脆弱易折的小苗,能抗住风吹雨打,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却不一定能抵抗肆意地捶打砍伐。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打骂却是最糟的选择。
尝试用成长型思维对待孩子,给予他们试错的空间和机会,静待花开;也尝试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因为为人父母是一种学习,不能太拖后腿,但也不必做到完美,耐心地练习和精进养育的技能,每次进步一点点,美好的亲子生活就多一点点。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College students more likely to be lawbreakers if spanked as children, ScienceDaily.
[2]Straus, Murray A. and Mallie J. Paschall. Corporal Punishment by Mothers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o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ge Cohorts.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2009; 18 (5): 459 DOI: 10.1080/10926770903035168
[3]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8/nov/05/spanking-children-makes-them-more-aggressive-us-pediatricians-body-says
[4]Fund, U.. (2015).Hidden in plain sigh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 UNICEF
https://www.unicef.org/documents/hidden-plain-sight-statistical-analysis-violence-against-children.
[5]Cuartas, J. , Weissman, D. G. , Sheridan, M. A. , Lengua, L. , & Mclaughlin, K. A. . (2021).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elevated neural response to threat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Parental Apologies, Empathy, Shame, Guilt, and Attachment: A Path Analysis - Ruckstaetter - 2017 -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 Wiley Online Library
[7]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nfaithful parent’s apologies, adult children’s third-party forgiveness, and communication of forgiveness following parental infidelity - Allison R. Thorson, 2019 (sagepub.com)
[8]朱芳宜.读懂孩子的情绪.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9]金伯莉・布雷恩.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海南:南方出版社.2020.
[10]莉莎·M.娜佳维茨.走出创伤与成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策划制作
作者|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审核丨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校对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