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家 |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梁思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普及规划学科知识,提升公众规划参与意识和水平。
收藏

照片提供: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后人 于葵

梁思成(1901—1972)是中国杰出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及艺术史学科的重要先驱,同时也是将中国建筑艺术与文化成就系统地介绍到国际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梁思成祖籍广东新会,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之子。他在1915—1928年先后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928年回国后,积极投入中国的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历史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事业,1947年获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政协常委等职,并于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28年9月,梁思成按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模式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建筑教育实践之一。1945年梁思成致信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建议成立建筑系,主张采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家格罗皮乌斯新创之包豪斯体系,“设计与实施并重,以养成富有创造力之实用人才”。

1946年,他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更名为“营建学系”,并在《文汇报》上发表《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现称建筑工程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该草案基于广义的“体形环境”思想,将建筑学研究的领域在宏观上扩展到地区、城市、园林,微观上深入到室内陈设与装饰艺术,将城市设计概念首次引入中国,并显示出卓越的人文主义眼光。

1949年文汇报刊登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

梁思成与清华大学的学生们

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学的一代宗师。由他主导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结合了现代田野考古、文献学和美术史的方法,确立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现代范式,并论证了中国建筑体系作为一个稳定、丰富而独特的营造体系,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他在1932年完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是中国第一部以现代科学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做法的著作;他在1932年发表的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是中国人首次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调查测绘古建筑并撰写的调查报告。1930—1945 年,他与营造学社同仁探访了中国15省200余县的2200多个实例,发现、鉴定、测绘了200余组古建筑,其中包括赵县安济桥、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蓟县独乐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在中国建筑史书写中堪为时代界标的重要实物遗存。

抗日战争末期,梁思成基于大量调查和研究,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中文及英文文稿。中文版《中国建筑史》在1954年以油印本形式付印,1998年正式出版单行本;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经费慰梅(Wilma Fairbank)编辑,198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他的论著回应了20世纪早期西方建筑史叙述中对于中国建筑的偏见,至今仍是中国建筑史的经典文献。

梁思成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方法的奠基人和行动的先驱者。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他提出了文物建筑保护宣传、立法、专家负责的三项重要基本原则,并提出文物保护要“以保存现状为保存古建筑之最良方法,复原部分,非有绝对把握,不宜轻易施行”。1947年,他在参与主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考古会议后,又与美学家邓以蛰、考古学家陈梦家共同倡议清华大学文学院设立艺术史系、研究室及博物馆,随后“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成立,为今日清华博物馆之先导。1948—1951年,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城市规划,亦即“整体”的角度论述了北京城的伟大价值,并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概念,又于1950年与城市规划学家陈占祥合著《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提出首都行政中心与旧城分开发展的方案(后称“梁陈方案”),对于古城保护和新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思路。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思想的学者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先行者。在抗日战争末期,梁思成担任“战区文物保存中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编制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以防中国的重要古迹误遭破坏;1949年初,他又主持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供人民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之用”。此外,他还曾在“二战”末期向美军建议保护日本古都奈良和京都,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由梁思成生前主持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梁思成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理论家与实践性建筑师。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建筑的复兴,探寻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深层原理,提出“中而新”的设计理想。1935—1936年,由梁思成担任顾问的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设计方案,采用了中国唐辽盛世的建筑语汇,又以西方建筑美学标准进行提炼和修正,集中体现了他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对“中国风格”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索。1949年,梁思成被聘为全国政协“ 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顾问,并组织清华大学营建系教师参加国徽方案设计竞选,方案“尽量地采用了中国数千年艺术的传统,以表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努力将象征新民主主义中国政权的新母题配合,求其由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图案”,最终获选为实施方案。1952年,他担任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主持人,并亲自设计了纪念碑方案,又在1963年设计了扬州鉴真纪念堂,后者于1973年建成,1984年获建设部全国优秀设计一等奖。

1950 年梁思成在病中与林徽因讨论国徽图案

梁思成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1930年,他与张锐合作提出《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得首选。1945年他发表了重要论文《市镇的体系秩序》,提出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为“安居乐业”,而居住区设计要以兼顾身心舒适、适合民族习惯等为基本原则。在1950年的“梁陈方案”中,他还主张增进各区域就业与居住功能的混合,而非相互分离,以实现城市的平衡发展。

梁思成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学术组织的主要创建者与建筑学术研究的重要推动者。1930年,他加入中国最早的近代建筑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任法式部主任。1951—1953年,他参与创办中国建筑学会,并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55年中国建筑学会获邀加入国际建筑师协会,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为国际所承认的学术组织。1954年,梁思成参与创办新中国建筑学科的第一本学术刊物《建筑学报》并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梁思成获聘担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史”,包括建筑与雕塑两部分,成为第一位将中华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系统地展示于世界学界的中国人。1947年,在联合国总部的国际合作设计项目中,他又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的代表,将中国的建筑哲学引入世界性的建筑话语之中。梁思成的著作与研究成果在20世纪中叶以后,成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桥梁。

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建筑方案委员会的成员与顾问,1947 年摄于纽约(包括柯布西耶、梁思成、尼迈耶、K·哈里森等)

20 世纪前期,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梁思成作为伟大的建筑思想启蒙者,将西方现代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体系引入中国,同时扎根于中国建筑的历史与现实,致力于开创中国的现代建筑学体系,探寻这个东方古国的城市与建筑的复兴之路,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世界现代建筑史,贡献了代表非西方世界探索的重要篇章。

本文原载于2017年由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出版的《梁思成建筑奖》一书,该文主要执笔人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路珂,经吴良镛、傅熹年、张锦秋、林洙、楼庆西、秦佑国、赖德霖、王军等专家改定。

评论
唐帮繁
少傅级
复兴与探索。
2024-05-03
科普达人精英
太傅级
梁思成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方法的奠基人和行动的先驱者。倾尽一生心血,保护了祖国的文物古迹,功不可没!
2024-05-02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