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好冷,不是说今年暖冬吗?咋这么冷呢?”“可不是吗?暖啥暖,都冻成哈士奇了!”(PS:哈士奇作为雪橇犬,其实根本不怕冷)。那今年究竟是“暖冬”还是“冷冬”?让我们来一起认识 “暖冬”和“冷冬”的定义。
究竟什么是“暖冬”“冷冬”?
首先,我们要明确“暖冬”和“冷冬”是表征气候的名词,不是天气名词。气候?天气?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天气是指某个区域一定时间内距离地表大气层中短时间的具体状态,如阴天、小雨、天晴、雾等;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多年统计平均的气象情况。比如,北京2020年11月17日小雨,小雨就是天气概念,它反映的是2020年11月17日的北京当时的天气状态;北京2019年平均降水量是448mm,年平均降水量就是气候概念,它反映的不是哪天是否下雨,它是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这365天下雨总量的集合,这就是气候的概念。“暖冬”和“冷冬”是气候名词,它表征的不是某一日或某一个短期的气温情况,而是指整个冬季(12月-次年2月)的气温与历年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冷冬”也可能出现暖和的天气,“暖冬”也可能出现很冷的天气。再比如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成绩分析为例, 80分及以上算优秀, 60分以下算不及格。A班的小红考了100分、小王考了95分、小张考了85分、小乐考了90分、小明考了55分,不能因为A班小明考了55分,就认为A班成绩不及格,而需要从平均分来看。A班平均分达到85分,所以说A班达到了优秀级别,教育质量很高。
“暖冬”“冷冬”如何判断?
实际上关于“暖冬”和“冷冬”,我们有自己的国家标准《GB/T 21983-2020 暖冬等级》和《GB/T 33675-2017 冷冬等级》。判定冷暖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全国三个范围等级。
在单站方面: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暖冬;反之,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冷冬;
在区域总站数方面:暖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暖冬;冷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
在全国有效面积方面:暖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即为暖冬;冷冬面积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
比如,北京有16个区,如果房山区今年冬天的平均气温距平大于(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0.43)倍,则房山区就是暖(冷)冬;如果同时有另外8个区也是暖(冷)冬,则北京市出现暖(冷)冬。
那“暖冬”是不是更好呢?
有句歌词“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全国人民尤其是没有暖气抗寒全靠毅力的南方人民对“暖冬”都尤其的偏爱,那么“暖冬”真的就那么好吗?其实未必!因为人们喜欢“暖冬”,而害虫们也喜欢暖冬。如果冬天温度不够低,那么不仅越冬害虫的幼虫不会冻死,甚至越冬害虫本身都有可能熬过冬天,那么等到开春迎接幼苗的将是无数的害虫。2022年北京将召开冬奥会,如果遇上暖冬,组委会就将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维护各种场馆,去实现人工造雪和人工造冰;但如果是冷冬,相应的费用会降低很多,“瑞雪兆丰年”冷冬也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益处。当然,冷冬也有危害,例如,冻伤甚至冻死一些经济作物,大范围的雨雪会导致交通堵塞等。
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就是说任何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暖冬和冷冬都是超过平均态的一类极端事件,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暖冬的频率增加和强度增大,冷冬的频率是在降低但是类似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也时有发生。
那么暖冬和冷冬是否能提前预测?由于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状况的因子多,准确预测平均气温超过临界点的难度大,因此对冬季气温的预测只能给出偏暖或偏冷的趋势,在每年的10月底到11月初,国家气候中心会召开全国年度的气候大会商,给出冬、春季的气温趋势预测;是否为暖冬或者冷冬的最终评判需要等冬季结束后,根据实况数据才能确定。
作者丨占明锦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江西省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首席
审稿丨温晶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文章由腾讯“全民爱科学”团队推出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