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显 刘涛华 杨海峰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胃镜时为什么建议我做活检?
你知道吗?胃癌在全球范围内可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我国更是胃癌的高发区。好多病人一发现就是中晚期,治疗起来特别困难,有的甚至来不及治了。所以,大家越来越重视胃镜检查,希望能早点发现问题。
说到胃镜,有时候医生会让你做个活检,为啥要做这个呢?因为胃镜检查就像用高清摄像头看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但只能看到表面的情况。如果看到不对劲的地方,就会挖下芝麻粒大小的一块或几块肉,送到病理科,去做进一步的检查,看看是良性还是恶性,这就是胃镜活检,活检的结果就是病理报告。放心吧,这个过程不会让你觉得疼,至多感到轻微地拉扯。再者说来,伤口那么小,过一两个小时,就恢复得差不多了,然后就可以开始吃东西,准确地说,可以先喝点粥了。
没有专业知识,看不懂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啊!
看完病理报告,有些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为啥找不到良性还是恶性这些词,看到的却是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呢?接下来,我来给你详细解读一下吧。
首先,你要确认报告是不是你的,以及标本取自哪个部位,别搞错了哦!病理报告上都有些啥内容呢?
(图片来源:李明显拍摄)
良性诊断的病理报告有哪些?
“炎细胞浸润”是各种胃炎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说胃发炎了,白细胞都跑过去帮忙了。炎症轻的,这些细胞就停留在表面,伴随有“糜烂”现象;炎症重的,它们就深入到里面去了,最终导致形成所谓的“溃疡”。白细胞在长期的“抗炎斗争”中,与炎症之间形成了均衡对抗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持续的免疫反应就会导致淋巴组织增生,这也是慢性胃炎的典型特征。
“炎症程度”主要根据病理切片上的炎细胞数量多少来判断,而“炎症活动度”更多地由参与“抗炎斗争”的炎细胞类型来决定,例如: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出现代表目前炎症处于活动期。它俩都可以用轻度、中度和重度来描述。即使是轻度的炎症,有时胃也会痛得难以忍受,严重的还会穿孔,所以消除炎症是当务之急。而造成胃炎、胃溃疡的元凶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HP),所以检测HP能更准确地抓到真凶。如果报告说“HP(+)”,那就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要赶紧按照医生的建议治疗,复查幽门螺杆菌是否被杀灭,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胃。
还有,“息肉”多与炎症有关,它是长期炎症刺激形成的小肉疙瘩。这一部分息肉的类型包括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等,它们通常都是良性的,几乎不会变成癌。但是有一些息肉也可能本身就是肿瘤性病变,如:腺瘤性息肉。但是,通常它们多数也为良性,只有一些特定病例(如直径>2cm时),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才会增加。
哪些病理报告需要特别重视呢?
“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就是胃黏膜上有分泌功能的小腺体受了伤,慢慢萎缩了,萎缩厉害时,胃的功能就会受影响,这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系。萎缩性胃炎通常分两种,一种是非化生性萎缩,主要表现就是腺体数目减少,这种萎缩很少发生癌变;另一种是化生性萎缩,这里要注意了,在病理报告中若提到“肠上皮化生”,就是胃黏膜变成类似小肠或大肠的上皮,代表了胃在炎症发生基础上进行的自我修复的过程和结果,肠上皮化生被视为胃的癌前病变。但是,“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本身的性质还不是肿瘤,所以只要能做到正确的治疗和复查,就没必要过度担心。
病理报告中有时会出现“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的诊断,它们俩是同义词,虽然最初被定义为组织学上可识别的胃腺癌的癌前病变,但现在被定义为一种没有间质浸润证据的明确的肿瘤性病变。病理医生还会根据病变的程度进一步将它们区分为低级别或高级别。低级别的危害小些,高级别的危害大些。如果病理报告上见到这类字眼儿,一定要找医生复诊和做进一步检查,可千万别耽误了早期治疗的最好机会。
拿到恶性的病理报告,最先要做的是啥?
除了前面提到的良性报告,还有“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常见的恶性报告。如果不幸见到这类病理报告,千万不要丧失信心,因为一大部分的早期胃癌,通过内镜下手术或者外科手术就能彻底治愈。所以,接下来赶紧要做的是,找临床医生做好进一步的评估和正确的治疗。在这里补充一点,肿瘤分期包括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量及远处转移情况,只有手术完整切除的标本才能进行这方面的分析。因为胃镜只挖取了黏膜表面的组织,病理检查看不到它的浸润深度,也不知道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所以只能对肿瘤初步定性,至于肿瘤分期,那可就说不准了。
总结一下,看胃镜活检病理报告的时候,首先要核对个人的基本信息。碰到任何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不要胡思乱想哦,免得自己吓唬自己,因为针对专业问题,专业人士的解答会更让人放心。随后,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进行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以及情绪调控同样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