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震宇
5月11日是世界候鸟日。根据季节变化,候鸟每年会进行周期性大规模迁徙,从北方飞往遥远的南方,这种迁徙现象引发人们好奇:候鸟飞去的“南方”到底是哪里?科学家又是如何研究鸟类迁徙的?
不同季节种类的候鸟,迁飞目的地也不同
候鸟是随季节不同而周期性进行迁徙的鸟类。每年春秋两季,它们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目的是获得足够的食物并避开严酷的气候。
以燕子为例,通常我们说的燕子南飞,实际上并非我国的南方地区,而是燕子飞往遥远的赤道以南,南半球的热带地区。北京雨燕就是很好的代表之一。
北京的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植物停止生长枯死,昆虫“消失”,没有足够的食物保障,北京雨燕不得不飞往遥远的“南方”——南半球的非洲南部,它们的迁飞途中经过30多个国家,到达越冬地后,正值当地夏季,植物生长繁茂,昆虫活跃,大量食物可以满足北京雨燕的生存,待到第二年春夏季,它们再返回北京。
就北京而言,候鸟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其中,夏候鸟每年春夏季从低纬度的南方飞回北京筑巢孵育后代,秋冬季飞往南方越冬;冬候鸟每年秋冬季从高纬度的北方飞来越冬,一直到第二年春夏季飞往北方繁殖地;春秋迁徙季节,有大量迁徙鸟类直接飞过或者短暂在北京出现的鸟类为旅鸟。
由此可见,候鸟迁飞并不都是飞往“南方”,不同季节、不同种类的候鸟,它们迁飞的目的地也不同。
《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中的数据显示,北京野生鸟类已达到519种。其中候鸟300多种,包括夏候鸟六七十种,冬候鸟30多种,旅鸟200多种。
新科技揭秘候鸟回家之路
一直以来,鸟类的迁徙现象和迁徙规律备受关注。人类对鸟类迁徙规律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对鸟类迁徙的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记录。近年来,随着各种科技的革新,雷达、飞行跟踪、遥感技术等先进科学手段不断运用,使鸟类迁徙研究结果更加精准和直观,一些研究结果也常打破人们的认知。
2022年,一项针对北京雨燕迁徙行为的追踪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运动生态学》正式发表,首次精确揭示了北京雨燕迁徙生态学规律。
作为北京的一种常见燕子,北京雨燕喜欢以古城楼等老建筑为巢址,因此又被称为“楼燕”。暑夏时节,在颐和园、天坛、北海、前门等地,北京雨燕成群结队于空中展翼盘旋,夏末又突然消失。但到了来年春天,它们会再度现身北京。年年如此。
消失的北京雨燕去哪儿了?为摸清它们迁徙数据,2014年5月24日,首批31只背部安装迷你光敏定位仪的北京雨燕,从颐和园起飞。翌年5月,其中的13只北京雨燕又飞回颐和园。仪器存储数据显示,2014年7月下旬,北京雨燕离开北京,向西北进入蒙古国,而后转向西,穿过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阿拉伯半岛,8月中旬进入非洲,9月到达中非刚果盆地或邻近区域。休憩40天后,北京雨燕继续南下,11月初抵达非洲西南部,全程约1.5万公里用时111天。北京雨燕在那里度过约3个月的越冬期。翌年2月中旬,它们又陆续开始返程,4月中上旬到达它们的繁殖地北京。北京雨燕这条迁徙路径飞经约37个国家和地区,往返约3万公里。这个迁徙行为的追踪项目,不仅揭秘了北京雨燕飞往的“南方”,也准确地摸清了迁徙全过程的数据信息,包括停歇地在哪、单日移动距离等。
科学家借助科技手段,深入研究候鸟的迁飞路线、时间和中途停歇地点等信息,旨在研究它们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的生境状况,这不仅为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提供针对性的数据资料,也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系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