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破伤风真的这么可怕么?

战杨
原创
致力于微生物方面研究,多以简单轻松的方式走近微生物
收藏

破伤风真的这么可怕么?

近日新浪微博上的一则新闻让人看的心惊胆战,不禁会让大家产生疑问,破伤风真的这么可怕么?到底什么是破伤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微生物的世界,聊聊让人不明觉厉的破伤风到底是什么?

图片截取自新浪微博

破伤风到底是什么?

破伤风梭菌,它菌体细长,有周鞭毛、能运动。有芽胞呈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是这个细菌的典型特征。严格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血平板上,37℃培养48小时,形成的菌落较大、扁平、边缘不整齐,似羽毛状,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徙扩散,有β溶血环,也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辨别出来。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感染破伤风的致病条件是什么?

就是伤口局部需要形成一个厌氧环境,这个环境的造就就包括了:伤口窄而深(如刺伤),同时伴有泥土或者异物的污染;大面积的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或者同时伴有兼性混合感染。可见事件中的伤口就符合了窄而深这个情况。

破伤风梭菌感染了之后是怎么导致疾病的呢?

破伤风梭菌仅在伤口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该菌所产生的外毒素。破伤风梭菌能产生两种外毒素,并在细菌裂解时释放。一种是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其功能和抗原性与链球菌溶血素0相似,尚不清楚在致破伤风中的作用。另一种为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是目前已知的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该毒素入血经血液循环达到神经肌肉接点处而致病。

破伤风痉挛毒素属神经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细菌最初合成的痉挛毒素为分子量约150kD的单链蛋白,释放出菌体时,即被细菌或组织中的蛋白酶裂解为一条分子量约50kD的轻链(A链)和一条100kD的重链(B链);轻链和重链由二硫键连接。轻链为毒性部分,重链具有结合神经细胞、转运毒素和介导轻链从酸化内体进入细胞质的作用。

首先,重链羧基端与神经肌肉接点处运动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包括聚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和邻近的糖蛋白;经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内化进入细胞质形成含毒素的突触小泡;小泡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转运毒素至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中。然后,毒素经尚未知的机制汇聚于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质的内体中;内体酸化、导致重链的氨基端介导轻链从内体进入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质。轻链具有锌内肽酶(zinc endopeptidase)活性,可裂解储存有抑制性神经递质(y-氨基丁酸和甘氨酸)的突触小泡上的膜蛋白,这些膜蛋白负责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最后,轻链破坏小泡上的膜蛋白后,阻止了抑制性神经递质从抑制性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当机体屈肌的运动神经元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同时兴奋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出抑制性递质,以抑制支配同侧伸肌的运动神经元,因此,当屈肌收缩时而伸肌自然松弛,肢体屈伸动作十分协调。此外,屈肌运动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反馈调节,使其兴奋程度受到控制、不致过高。破伤风痉挛毒素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从抑制性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导致屈肌、伸肌同时发生收缩,出现强直性痉挛。

经过这一系列的大动作,破伤风疾病的表现是什么?

潜伏期一般7-8天,多数在外伤后三周内发病。早期典型的症状是咀嚼肌痉挛所造成的苦笑面容和牙关紧闭,逐步出现持续性背部肌肉痉挛、角弓反张。外界因素刺激可致手足抽搐,但神志清楚。重症病人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血压波动、心律不齐和因大量出汗造成的脱水。死亡率高达52%。局限型少见且症状相对较轻,仅以受伤部位或邻近肌肉持续性强直痉挛为主,预后较好。

那么怎么对它进行治疗及预防呢?

治疗原则:遵循中和毒素、清除细菌、控制症状和加强护理的原则,对降低死亡率极为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破伤风是可预防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伤口:伤口应及时清创和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并用3%过氧化氢冲洗。

(2)人工主动免疫:我国采用含有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死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的白百破三联疫苗(Diphtheria-Pertussis-Tetanus vaccine,DPT)制剂。

(3)人工被动免疫:对伤口污染严重而又未经过基础免疫者,可立即肌内注射TAT或TIG作紧急预防。

夏季穿衣都比较薄,一旦有所损伤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盲目判断,切不可忽视微生物的“实力”。

本文参考文献来自于《医学微生物学》人卫第九版

评论
科普64da2061f35ef
儒生级
优秀
2024-05-17
科普6646c833d5177
儒生级
学习到了
2024-05-17
科普663f2c84983d6
儒生级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