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过什么是心身疾病吗?又有心,又有身,到底是哪里有问题呢?心身疾病有哪些特点呢?又该如何有针对性预防及护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我们先来看一下心身疾病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心身疾病也可以叫做心理生理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我们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1)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比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等。
(2)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更广泛一些,它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2、心身疾病的特点有哪些呢?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5)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3、心身疾病的行为干预
3.1心身疾病大多为慢性疾病,病情波动性大,病人顾虑多,我们要用同情心去帮助他、支持他,比如睡眠障碍病人,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自觉多梦、醒后不易入睡等,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理解他的痛苦与烦恼,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后,适当结合心理护理,如暗示治疗、交流沟通、角色置换,使其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促进心身健康,利于改善睡眠状态。
3.2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医护人员,特别是亲属应了解其内心矛盾,多交流、沟通,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
3.3 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等,应劝导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进食八分饱,适当运动,减少静坐。
3.4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语言交流如谈心、说话来了解病人想些什么、愿意说些什么、要求什么、忌讳什么,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开导病人,帮助解决问题。
3.5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比如减少焦虑、心态平和、少生气、保持愉悦心理。
4、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
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家庭关系
心理护理的对象是病人,主体则是医护人员和亲属,能够尊重和关心病人,给予心理支持,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及家庭关系,形成良好氛围,提高病人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来更好地战胜疾病。如:慢性高血压患者在天气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感到头晕等身体不适症状,此时应考虑是气温的变化大,由于血管的收缩而引起血压值的波动不平稳所造成;或为某件事引起过大的思想情绪波动,也会造成血压的不稳定,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积极地防治。
4.2 保持心身健康
科学的精神卫生和全面心身健康,是建立在全面的综合—整体的心身健康观点上的。它可以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自我抗病能力,预防不良心理刺激因素,促进心身健康。
5 讨论
5.1 通过对患者心身反应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 建立新型护患关系,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心里状态,一切从患者的健康出发。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高度的信任感,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基本保证。
5.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与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增加,由此使得高血压、溃疡病、糖尿病等心身疾病逐年增加,针对心身疾病的防治,单纯依赖于药物治疗是片面的,难以完全奏效,结合积极有效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增强个人健康责任心,方能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抗病能力,防止不良心理的刺激,改善病情,增进效果。
5.3心身疾病的防治,结合积极有效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增强个人健康责任心,提高恢复健康的能力。
5.4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经常性行为方式,需要有耐心和技巧,具有针对性和知识性,争取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一定要保持健康、轻松的生活习惯,学会与自己和解,热爱生活,珍惜当下,多发现那些美好的人和事,才能够远离心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