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城市化的科普

北京理工大学
原创
北京理工大学官方科普号,i北理爱科学
收藏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

中央财经委定调新型城镇化: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界面新闻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表现:

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左河水诗)。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中国当今的城市化(城镇化)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而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但应试教育中普遍将城市化率划定在40%~50%间。

该现象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资本城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主要核心内容之一。该学说认为城市的本质是社会制度下的人造环境。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人造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是在资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本身发展需要创建一种适应其生产目的的人文物质景观的后果。人造环境是为了资本的积累为了剥削劳动力而生产和创建的,资本主义下的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也承载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矛盾。资本主义下的城市过程是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二者互动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是资本的城市化。城市是资本积累和循环的空间结点。

城市化的经济动力学原则:资本积累、资本流通、
资本循环、资本增值

资本第一循环矛盾与城市化过程(工业资本生产的基本矛盾):资本过度积累形成的过度积累危机

资本第二循环矛盾与城市化过程:

1.第一循环中工业生产面临回报率下降时,资本转向第二循环,投资于人造环境的生产 。

2.城市人造环境为第一循环中过度积累的资本提供投渠道和机会(为第一循环矛盾提供出口)

3.金融机构的信用系统和国家的协调干预克服投资不足,使第一循环向第二循环平稳完成 。

“城市人造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是工业资本利润无情驱动和支配的结果,资本家按自己的意愿创建城市人文物质景观。”——马克思

资本第三循环矛盾与城市化过程:

1.第二循环中也由于资本过度积累的趋势而使投资机会很快饱和;

2.第三循环向科学、技术以及与劳动力再生产有关的健康、教育等投入;

3.第三循环同样并没有消除过度积累的趋势与世界体系理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