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晒太阳或使人“光吃不胖”;人类睾丸检出微塑料,或影响精子数量 | 科技周览

返朴
原创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科学家领航的好科普。
收藏

整理 | 周舒义、望乡

人类睾丸检出微塑料,或影响精子数量

一项小型研究在人类和狗的睾丸组织中发现了较高浓度的微塑料。人类睾丸组织中的微塑料平均浓度是狗的近三倍,而狗睾丸组织中个别塑料成分浓度升高与精子数下降相关。

微塑料通常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可经由食物甚至呼吸进入人体。研究人员经由医学调查部门取得23份来自男性遗体的睾丸样本,从兽医诊所等处搜集到47份来自接受绝育手术公狗的睾丸样本,结果在所有样本中均发现了微塑料。

测量发现,平均每克狗睾丸组织含有122.63微克微塑料,而在人睾丸组织中这一数据为328.44微克;对12种微塑料的统计显示,在狗和人类样本中出现最多的是聚乙烯,狗样本中第二多的是聚氯乙烯。由于人类样本获取方式的特殊性,精子已遭到严重破坏,研究人员只能估算狗样本中的精子数量。结果显示,狗样本中聚氯乙烯浓度较高关联精子数量较少。不过,并未发现聚乙烯浓度与精子数量间存在关联。

研究人员表示,之所以将人类和狗的组织进行比对,原因之一是许多人与狗共同生活,生活环境几乎相同。另外,相较于老鼠等动物,狗在精子形成和浓度等方面也更接近人类。值得注意的是,样本中男性死亡时平均年龄35岁,而在这些人生活的年代,他们接触到的塑料相对较少。如今环境中的塑料已大幅增加,“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可能更令人担忧。”研究人员希望人们能改变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对塑料的不必要接触。

AI心理推测能力或与人类相当,但不意味着它们有情商

一项新研究表明,在“读懂人心”方面,大语言模型(LLM)在特定情况下的表现与人类相当,甚至更好。

心理推测能力(theory of mind)是指凭直觉理解自己和他人心思,或对心理活动状态(如需要、信念和思想等)进行推测,并据此信息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举个例子:如果朋友对窗边的你说:“屋里好闷。”你能意识到朋友是在拜托你打开窗户,而不是简单评价天气,这就用到了心理推测能力。其对社交互动十分重要,是人类沟通交流和产生共鸣的关键。

LLM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呢?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衡量心理推测能力的测试,包括错误信念认知、领会委婉请求、识别讽刺和冒犯。他们比较了1907名人类参与者与两个LLM家族——GPT和LLaMA2完成任务的能力。

结果发现,在错误信念和误导、领会委婉请求方面,GPT-4的表现能达到甚至超越人类平均水平,LLaMA2的表现逊于人类水平;在识别冒犯方面,LLaMA2强于人类但GPT-4表现不佳。对识别冒犯的进一步测试表明,LLaMA2的良好表现并非源于信息推理,而是因为在被问到冒犯者是否掌握背景信息时,LLaMA2倾向于一律给出否定回答。相比之下,GPT的失利并非源自推理失败,虽然它能生成最可能的解释,但由于策略过度保守,在信息模糊、不足的情况下,GPT难以像人类一样给出论断。研究认为,人脑需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快速权衡具体决策,比如接近还是躲避、战斗还是逃跑、合作还是背叛;而LLM在非具身条件下,权衡不确定性的成本与人脑存在差异。

研究人员强调,LLM在心理推测能力任务中的表现堪比人类,不等于它们具有人类般的“情商”,也不意味着它们能掌握心理推测能力。

“小强”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很少有人想拿蟑螂当宠物,但几乎家家都有它的踪影。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最常见的居家蟑螂之一,这种臭名昭著的害虫到底起源于哪里,又是如何“征服”全世界的,却一直不清楚。

一项新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德国小蠊起源于南亚,它们搭乘中世纪战争和殖民贸易的顺风车,到达了全球几乎每一个角落。

研究团队分析、比对了从17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巴西、智利、德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新加坡、美国等)收集的281只德国小蠊的基因组,追溯不同种群可能的建立时间和地点。他们发现,与德国小蠊亲缘关系最近的蟑螂可能是亚洲蜚蠊(Blattella asahinai),这种蟑螂分布于南亚地区。可能是在2100年前的印度或缅甸,德国小蠊通过适应人类食物,从亚洲蜚蠊中分离出来。

此后传播路线分为两条:一条是在大约1200年前,德国小蠊随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商业和军事交通向西进入中东地区。另一条是在大约390年前,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以及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等国际贸易公司的出现,德国小蠊开始从南亚向东传播。大约一个世纪后,德国小蠊搭乘商船便车进入欧洲,并从欧洲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其中,蒸汽机等发明使交通提速,切实提高了蟑螂长途运输的存活率;管道系统和室内供暖改进了住房舒适度,在冰天雪地中为它们传递点滴温暖,对德国小蠊的全球化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晒太阳或使人“光吃不胖”

一项新研究发现,晒太阳可能有让人“光吃不胖”的好处:紫外线暴露能增加食欲,同时防止体重增加。这一发现可能为预防、治疗肥胖症和代谢紊乱带来新希望。

日光中含有紫外线,会带来晒伤、光老化、皮肤癌等有害影响,但也与维生素D合成有关。此前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不会直接到达皮下脂肪,但可以调节皮下脂肪的代谢。而最新研究显示,紫外线照射限制了肥胖小鼠体重增加。


紫外线会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这不仅会降低瘦素水平、让你吃得更多,还会通过皮下脂肪褐变来增加能量消耗。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天然厌食剂。研究发现,当持续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时,喂食正常饮食和高脂肪饮食的小鼠都表现出瘦素分泌减少,食欲增加,但体重却没有上升。这是因为紫外线暴露会提高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并诱导皮下脂肪褐变,从而增加能量消耗。热量在转化为皮下脂肪之前被消耗掉,使人“光吃不胖”。

2024邵逸夫奖公布,4名科学家获奖

5月21日,邵逸夫奖基金会在香港公布2024年度邵逸夫奖获奖名单,4位科学家分获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3个奖项,每项奖金120万美元。

天文学奖颁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及行星科学讲座教授史里尼瓦斯·库尔卡尼(Shrinivas R Kulkarni),以表彰他对毫秒脉冲星、伽马射线暴、超新星,以及其他可变或瞬变天体的开创性发现。他对时域天文学的贡献甚多,并在帕洛马瞬变工厂及其后继者史维基瞬变探测器的构思、建造和领导上成就卓越,这些设施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变光学天空的理解。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平均颁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及主管邓瑞丽(Swee Lay Thein),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座教授斯图尔特·奥金(Stuart Orkin),以表彰他们发现从胎儿到成人血红蛋白转换的基因和分子机制,为治疗两种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人及极其严重的血液疾病,镰状红血球贫血症和乙型地中海贫血症,开创了一种革命性且高效的基因组编辑疗法。

数学科学奖颁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讲座教授彼得·萨纳克(Peter Sarnak),以表彰他将数论、分析学、组合学、动力学、几何学和谱理论结合起来,发展出薄群的算术理论和仿射筛法。

邵逸夫奖创立于2002年11月,由邵逸夫奖基金会管理及执行。从2004年开始,邵逸夫奖每年颁奖一次,今年颁奖典礼将于11月12日在香港举行。

出品:科普中国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