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张图像,结束了170多年对于冰的争论丨博览日报

中国科普博览
原创
中国科协、中科院携手“互联网+科普”平台,深耕科普内容创作
收藏

又到了吃虫,

哦不,吃杨梅的季节了……

五六月份正是品尝杨梅的好时节。你以为吃杨梅是在吃素,其实很可能是“荤素搭配”!杨梅的果肉里经常会出现胖乎乎的小虫子,让很多人难以下嘴。

杨梅中的这种小虫子是果蝇的幼虫,体型很小,一般情况下很难被发现,被吃下肚很正常。有的朋友可能比较担心:这虫子吃进肚子里会不会在体内继续活着到处爬呀?或者在人体寄生?

这点完全不用担心。果蝇是一种不耐热的生物,生存的上限温度为 35~36℃,高于 36℃ 时间稍长即会死亡,我们人体正常体温都高于 36℃;并且咱们的胃里还有胃酸呢。

如果实在觉得“恶心”,不想吃到虫子,我们可以用淡盐水浸泡 10~20 分钟,果蝇幼虫会自己出来。

很多人会将杨梅冷藏或者冷冻起来再吃,觉得这样吃起来更爽。但还是建议盐水泡过再放进冰箱哦。果蝇生存的最适宜温度是 25℃,下限温度为 8~10℃,低于 5℃ 则处于休克状态,12~24 小时后便会被冻死,可能会导致你吃的每一颗杨梅里都有更多的蛋白质......

图片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研究称人工智能已经学会了欺骗人类

阿西莫夫在《我是机器人》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第一条就是:“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

但不幸的是,目前许多人工智能 (AI) 系统已经学会了如何欺骗人类,甚至是经过训练变得乐于助人且诚实的系统。

近日发表在《模式》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人工智能系统欺骗的风险,并呼吁各国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法规来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 Peter S. Park 表示,人工智能开发人员没有意识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工智能的不良行为。

作者推测,人工智能欺骗的出现,是因为人们训练人工智能时会给它设定目标,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基于欺骗的策略被证明是提升任务表现的最佳方式。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也渐渐发现,与其努力工作完成任务,还不如“躺”到最后造点数据糊弄一下人类。

学会欺骗之后,人工智能系统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操纵人类的路上渐行渐远。

Meta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CICERO是一个会玩外交模拟游戏的系统,在训练初期就以“不背刺盟友”作为研发信条。

但是该模型正式上线之后,就在3天之内学会了出卖盟友获利。

作者还指出,也有其它的人工智能系统学会了在德州扑克中**“虚张声势”**的技巧,明明手里没有好牌却故意下重注,以吓退对手。

也有人工智能在玩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 II》时,学会了声东击西,派出小股部队佯攻对手,大部队却偷袭对手主基地。

虽然人工智能系统在游戏中作弊看似无害,但它可能会带来“欺骗性人工智能能力的突破”,从而在未来演变成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欺骗形式。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人工智能系统甚至学会了在安全性测试中作弊,通过“装死”表现得“无害”。通过系统地欺骗人类开发人员和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的安全测试,欺骗性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我们人类产生错误的安全感。

研究者警告说,欺骗性人工智能如果能够完善这种令人不安的技能,人类可能会失去对它们的控制。

图片

ChatGPT伪装成盲人来骗取人类的验证码服务。

图片来源:Peter S. Park, Simon Goldstein, Aidan O’Gara, Michael Chen, Dan Hendrycks. AI deception: A survey of examples, risk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Patterns, 2024; 5 (5): 100988 DOI: 10.1016/j.patter.2024.100988

大羊驼:我就说你们人类没我不行!

布兰卡山脉的乌尔瓦什拉胡山冰川消退留下的岩石地貌,或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肥沃起来,让这里重新长满植被,焕发生机。不过,当地的居民认为一种神奇的动物或许能靠拉屎、掉毛和吐口水,缩短这些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那就是大羊驼!

法国研究员进行了3年的对照实验后,发现有大羊驼的地块的植物覆盖率,相比于没有大羊驼的地块增加了57%。大羊驼在这些高海拔地区和下游地区之间的活动,为这些实验地块带来了新的植物种子。

他们还在大羊驼的粪便中发现了12种植物的种子,其中有4种种子仅在有大羊驼的地块中发现。这些都得益于大羊驼粪便给岩石地块提供的营养,其中的有机碳含量(15.4%)是对照地块(1.74%)的9倍,全氮(5.07%)是对照地块(0.14%)的36倍。

不过,除了驱动土壤中富集营养元素和增加植物覆盖之外,大羊驼吃完高山和低地草原的植物,也会通过胃、毛和蹄子将有活力的种子输送到这些地块中,这也推动了植物的传播过程。而它们也通过踩踏,让这些营养成分和微生物,更易固定在岩石土壤中。相比于其他的动物,大羊驼在这里的活动无疑更稳定,能带来长期持续的改变。

图片

大羊驼 图片来源于论文截图

戒糖“战痘”,的确有点儿科学~

烦人的痘痘学名叫痤疮,熬个夜,再吃点儿油腻食物,一觉醒来脸上可能就开了花。很多人为了“战痘”,会戒糖,那这真的有用吗?

在韩国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吃更低碳水化合物、低血糖饮食的痤疮患者痤疮症状略有改善。能引起血糖水平上升的食物也确实会促进引起痤疮的激素产生。

像面包含有很少的纤维,会迅速将糖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发胰岛素反应。导致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激增,这是一种促进雄性激素产生的激素。

不过还是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因为许多痤疮研究都有实验设计缺陷。例如自我诊断为痤疮的参与者可能具有视觉上相似但不同的皮肤状况,如毛囊炎。而且含糖食物通常还含有其他可能影响痤疮的成分,如乳制品或可可。不过饮食健康作息规律对“战痘”肯定是有用的哈!

图片

图片来源:Pexels

这张图像,

结束了170多年对于冰的争论

冰表面常在低于其熔点(0摄氏度)的温度下开始融化,这一现象被称为冰的预融化。研究冰的预融化对于理解冰面的润滑现象、云的形成与寿命以及冰川的消融过程等至关重要。

在实空间中对体相冰表面和预融化过程进行原子级分辨成像是理解预融化层的关键,也是一直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

在微观世界中,扫描探针显微镜是研究表面结构最可靠的“眼睛”之一。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探针就像一只单原子大小的“手”,用这只“手”触碰表面,就可以得到表面原子级的形貌特征,从而探测表面结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江颖教授、徐莉梅教授、田野特聘研究员、王恩哥院士等利用自主研发并商业化的国产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首次获得了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六角冰表面的原子级分辨图像。5月22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

研究团队不仅发现冰表面在零下153摄氏度就开始融化,而且结合理论计算揭示了该过程的微观机制,结束了关于冰表面预融化问题长达170多年的争论。

图片

周期性超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实验图。课题组供图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科普中国、科学大院、环球科学、博物、中国科学报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评论
科普中国●yling
庶吉士级
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生态地位和价值,它们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我们这个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05-26
怀念回不去的家
少师级
羊驼推动了植物种子的传播过程,这也算对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2024-05-26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师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扫描探针显微镜首次获得了六角冰表面的原子级分辨图像,它揭示了冰表面在零下153摄氏度就开始融化的现象,并解释了其微观机制,结束了关于这一现象的长期争论。体现了科学的魅力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