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知多少:寻觅庄亲王府的踪迹
作者:李春青 赵雨婷
在今天的北京平安大街的平安里,历史记载这里曾建有一座规模很大的清代王府。
那就是位列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承泽亲王硕塞(后世改为庄亲王)的府邸——庄亲王府,是清代王府建筑的典型代表。根据清代历史地图中标记,庄亲王府南起太平仓胡同,北至麻状元胡同(今名群力胡同),东起今西黄城根北街和护仓胡同,西至今西四北大街和新街口南大街以东约100米左右。
图1影像图中庄亲王府原址范围示意图
(底图来自google earth)
图2明代北京城(万历至崇祯年间)地图上的庄亲王府
(来自《北京历史地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太平仓自明代起就是风水宝地,这里曾是明朝侯门大院,后来建有辉煌的庙宇,明中后期改为仓府重地。
图3清代北京城(乾隆十五年)地图上的庄亲王府
(来自《北京历史地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图4《乾隆京城全图》上的庄亲王府
(来自故宫博物院.1940.影印本)
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初太平仓被改迁到北京城东的微米仓处,承泽亲王硕塞的府第就建在了这里,也就是后来的庄亲王府。庄亲王府的面积在同一时期的王府中是比较大的。王府南北约280米,东西约270米,总占地面积约7.6万平方米,用地非常规整。康熙《大清会典》中对清代王府的建造格局有着明确的规定,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东西纵轴线可自由配置,中纵轴线一律相同。因此庄亲王府的布局也是大体由三条纵轴线控制:中轴线与其他王府一样,从南向北依次是正门、大殿、后殿、后寝、后罩房;东边一条纵轴线为附属院落,东纵轴线偏北为庄亲王家族祠堂;西边一条纵轴线为王府花园。其建筑规模宏伟壮观,基本上体现了清代王府的建筑特点。大门开在太平仓胡同路北,满足面南背北的王府建筑布局要求,朱红色的王府大门上镶着金黄的馒头形门钉,庄重而气派。
为何如此恢弘的一座王府却被毁于一旦呢?这还得从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说起。清朝末年,清政府和洋教会的双重压迫加上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农民发起了“反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在外侵内乱下想利用义和团来抵制西方列强,坐收鹬蚌相争之利。慈禧命庄亲王载勋等篡夺义和团的领导权,在庄亲王府设立义和团的总部“义和团公所”,资助义和团在府内设拳坛。利用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仇恨,鼓动团民烧教堂、围使馆和杀洋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载勋追随西太后、光绪帝逃往西安,义和团运动受到镇压。八国联军为了报复,杀害了王府内1700多名团民,烧毁了庄亲王府,并洗劫了皇宫和颐和园。这令逃亡到蒲州的慈禧又惊又怕,转而讨好帝国主义,革去载勋的亲王爵位,并令之自尽,使载勋成为“庚子之乱”的替罪羊。到载勋的四弟载功1902年继承王爵时,庄亲王府大部分已成废墟。
19世纪20年代,天津北洋军阀李纯李馨兄弟听说豫王府中挖出了金窖,就花了20万银元从穷困潦倒的末代庄亲王溥绪(载功之子)手中买下了庄亲王府,也想发笔横财。李纯兄弟得到庄亲王府后,就将王府的建筑全部拆除,挖地三尺却并未挖出金子,就把拆下的砖瓦、木料运到天津,修建自家的李纯祠堂(现坐落于天津南开区南丰路54号)。后来李纯在此地兴建住宅,并将地名改为平安里。在太平仓胡同的东口路北,曾悬挂有李纯的弟弟李馨所书的“平安里”三个字的砖刻匾额,如今该匾额被保存在西城区文化委员会。
图5现天津庄王府(自摄)
到民国初年,为了拓展皇城地安门北城根至西直门的马路,打通城市干道通行有轨电车,庄亲王府残存的东西院墙被各拆了一个豁口,拦腰修出一条马路,称为平安里大街,并入现在的地安门西大街。庄亲王府因此被分割成南北两区,后来这里建起了许多新建筑,庄亲王府的遗址也就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