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国际爱肤日
夏季到来
各地气温直线上升
这种又闷又热的天气
对油性皮肤的“战痘人”来说
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挤痘痘是一件明知可能会留疤
但又忍不住动手的事
不过如果这痘痘长在“危险三角区”里
那可要当心了
不能乱挤
有人为此差点丧命
#19岁女孩挤痘痘引发颅内感染#曾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宁波宁海女孩小杨因为鼻梁上长了一颗痘痘,就将它挤掉,结果引发颅内感染,患上**“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住进医院**。
这位19岁的女孩发现鼻梁上长了一颗痘痘,于是像往常一样,顺手就给挤掉了。
随后,小杨的右眼周围皮肤开始红肿疼痛,几天后,体温一下子飙升到39.7℃,右眼出现了肿胀,睁眼困难。
经诊断,小杨患上了“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这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该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
类似的事情常有发生
所以
医学界一直广泛流传着一个说法
三角区的痘痘不能挤
什么是三角区
专家指出,人体有个面部危险“三角区”,是以人的鼻梁骨根部、两个口角的三点连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它之所以危险,是因为这个区域的血液供应特别丰富,且静脉血管中缺少可防止血液回流的瓣膜。
面部的静脉与颅内的静脉相联系,正常情况下,面部的静脉血向下回流进入心脏。但由于没有静脉瓣,当向下回流的血管不通畅或局部受到挤压时,血液可能向上逆流进入颅内。
挤痘痘也会丧命?
海绵窦是位于我们眼睛后方,颅腔深面的一块不规则腔隙。大脑中静脉、眼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的血液都汇聚到这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也从这里通过,是当之无愧的“危险区域”。
刚刚从痘痘的创口中“入侵”的细菌会在血液营养丰富的环境中繁殖成一支庞大的细菌部队,进入海绵窦并引起颅内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它们还会继续散播到大脑当中的每个角落,引起脑膜炎、脑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轻者会感到头晕、头痛、脖子疼,出现喷射状呕吐;重者可能会出现高热,然后变得迟钝;而如果细菌的侵袭力比较强,治疗又不及时,患者甚至会很快丧命。
如果不慎在危险三角区挤破了痘痘,而又出现了上面的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就医的速度越快,感染造成的伤害就越小。
天气越热越容易长痘
油性皮肤皮脂分泌量比一般的肌肤大很多,夏日里,天气炎热,日照强度大,空气也非常潮湿,更会加剧皮脂的分泌。
当大量的皮脂遇到脱落的老化角质就会如混合泥沙一样进入并堵塞毛孔,给痤疮丙杆菌以及其他细菌的滋生创造良好的环境,继而诱发痘痘的产生。
夏日里,即使肌肤非常油腻,也建议通过正确的护肤方法来控油,不要经常使用清洁力强的洁面产品洗脸,否则会破坏皮肤屏障,影响水油平衡,甚至还可能加重痘痘和出油。
痘痘能不能挤?
如果痘痘已经冒白头,或者发硬的痘痘表面已经塌陷,摸起来柔软,能感觉到里面存在大量组织液,这样的痘痘是可以清理的。
充分清洁双手和粉刺针后在皮肤上划一个小口,然后轻轻将分泌物挤出,最后用碘伏消炎,或涂抹一些红霉素,这样就不容易留下疤痕。
如果痘痘发红,坚硬,摸起来有明显疼痛感,这样的痘痘就属于未成熟状态,不要轻易处理。
长痘后正确的护肤姿势
治疗痘痘最好的办法
就是“佛系”治痘
清淡饮食 注意休息
适度清洁
形成痘痘的根本原因在于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质细胞增生,堵塞了导管,令皮脂无法排出,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粉刺。洗脸有助去除增生的角质,能减少导管堵塞。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洗脸过勤,每日2至3次就够了(早、晚及运动后),洗脸太频繁容易损害皮肤屏障,有时还会导致皮脂腺泌脂增多,加重痘痘。
2.水的温度要适中,32℃~40℃为佳,过冷的水温导致毛孔收缩,不利于清除毛囊角质,过热则损害皮肤屏障。
3.不要用力搓擦,也尽量不要用含磨砂颗粒的洁面乳,虽然可以暂时清除毛囊角质,从长远来看,增加了痤疮炎症后色素沉淀的风险。
适度保湿
长痘痘了总觉得自己得拼命“去油”。殊不知,比去除油脂更重要的是适度保湿。
洁面后皮肤表面脂质减少,皮脂腺受到这个刺激会分泌更多油脂,如果不注意保湿,会使痘痘长得更多、更严重。
1.痤疮患者的肤质通常为油性、混合性。比较适合的保湿剂型为凝胶或者乳液,成分上建议选择具有修复角质屏障功能的产品;不要用含硅油、动物油、凡士林的产品。
2.不同季节、地域、工作生活环境、年龄等也是选择保湿剂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像秋冬季这种相对干燥的季节,应该用比春夏季更保湿的产品。另外,在北方生活应该比在南方更注意保湿。
25岁之后,也应该调整一下护肤品,换用更保湿的剂型,如果原来用凝胶或者乳液,就要换成霜类。
坚持防晒
对于有痤疮的人来说,应该优先选物理防晒的方式,如撑伞、戴帽、戴口罩和太阳眼镜等。如果用防晒霜的话需要注意,一些化学成分(如各种防晒霜常用的紫外线吸收剂二苯酮-3)就是一种接触性过敏原,有增加过敏的风险。
战痘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道路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脸部清洁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
从根源上杜绝痘痘的出现...
实在严重到不能忍
还是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来源/ 综合整理自中国医药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人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