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两府——清代北京承公府与霱公府的前世今生
作者:李春青 贺兆轩
北京清代王府是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男性宗室居住的府邸,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由于清朝分封制度“封王而不赐土,宗室赐府不赐土”的政策,清代王府几乎都集中在北京内城。据清代光绪年间的《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凡府第各颁其制,可知王府建筑具有严格的建筑规制要求。清朝皇家宗室爵位分为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等九个等级。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绒线胡同的清代承公府与霱公府属于辅国公府一级,两府的共同前身在历史上最早是清初的杜尔祜贝勒府,他们三者作为北京清代王府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清代贝勒府、贝子府和公府建筑文化、规制及特色的重要载体,其变迁过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色彩。
杜尔祜贝勒府的第一代府主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重孙爱新觉罗·杜尔祜,但由于该府最早建造时的历史资料非常少,当时的范围和布局都不详,推测建府时间也就是在1644年,至杜尔祜贝勒的七世孙端秀袭奉恩辅国公爵,这里成为端公府。根据清代乾隆十五年的《北京历史地图》(图1),王府最初位于街区的东南部,规模较小,属于镶蓝旗属地。后来,随着历史的演进,其规模逐渐扩大。
图1 端公府范围 (来自清代乾隆十五年《北京历史地图》)
在同治八年(1869年),绵勋贝子迁住至此,内务府将诚公府一分为二,西部成为勋贝子府,东部为端公府。清光绪年间,绵勋贝子的曾孙溥霱袭镇国公身份,使得西侧院落又被称为霱公府;杜度贝勒的直系后裔光裕袭勤愍辅国公,继承端公府的东侧院落,府第改称“光公府”。
民国年间,其后代金承藻袭辅国公爵,东部院落改称为“承公府”。据历史资料记载,东侧的光裕承袭辅国公时,辅国公光公府有房三十二间。在民国十年的地图上(图2),原址上标有裕公府字样,这应是当时音译的错误。
图2 民国十年霱公府位置
(来自民国十年(1921年)《北平市全图》)
图3 1959年承公府、霱公府范围
(底图来自1959年承公府、霱公府卫星影像图)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周边地区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承公府在1929年被改为大杂院,后被国管局收购,成为公房。而霱公府则在民国时期被著名的金融家、银行家周作民购得,并经过修葺成为其寓所。1950年,周作民将霱公府售予中央人民政府监察部,后经朱德、陈毅两位元帅提议将霱公府改为四川饭店,承担了多次重要外事接待任务。后来又经过多次转手和改造,霱公府西侧院落被大范围拆除。值得一提的是,霱公府和承公府的建筑及院落尺度在1959年的卫星影像图(图3)中明显大于其周边的民居四合院,这显示了其曾经的辉煌和尊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历史建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加建建筑较多,部分建筑甚至被拆除或改建。
承公府与霱公府经过时间的流逝,虽然已与原貌有所差距,但其仍然保留了清代王府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其庄严宏伟的建筑单体(图4),精美绝伦的游廊雕花图案(图5),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它们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窗口。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研究,让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
图4 承公府建筑现状照片(自摄)
图5 承公府游廊现状照片(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