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明军
马路上、地铁上,随处可见青少年拿着手机、平板看短视频。前不久,连作家莫言都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感慨:“怎么又刷了一小时,而且这一小时里大部分都是比较无聊的东西。”确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短视频时代。尤其是不少青少年沉迷短视频,让家长深感焦虑。
短视频为什么吸引青少年
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周围经常充满危险。为了能够在大自然里生存下去,人类对运动的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因此,大脑决定了人的一生都在追求新事物:新的图像、新的声音、新的事物,以及新的人。“喜新厌旧”是大脑的本能。
动态直观的短视频新颖刺激,如同打开崭新的礼盒一样,能带给人惊喜,这正是大脑所需要的。
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而肾上腺素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激素之一,它介导交感神经系统的一切反应。短视频制造的紧张氛围、感官刺激,能够“点燃”青少年的情绪。流畅的短视频还能诱发多巴胺分泌。多巴胺是一种与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递质,短视频不断刺激多巴胺分泌,让大脑形成“成瘾回路”,欲罢不能。
人类大脑存在两个系统。一个系统属于“自动巡航系统”,无需投入能量过多地思考;另一个系统是用来迎接挑战、解决新问题、学习新技能的。大脑只有遇到不熟悉的事物或者困难,才会用到耗费能量的系统。大脑是有惰性、喜欢慵懒的,而不用多动脑筋的短视频“投脑所好”,导致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被它吸引。
长期刷短视频会造成哪些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短视频会对青少年的审美观、人生观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经常从孩子们口中听到“霸总”“敌蜜”“哈基米”等短视频流行语,还能听到他们哼唱一些“洗脑”短视频神曲。还有一些孩子说学习不重要,将来当个短视频网红、播主,就是人生最大的梦想。
短视频可以满足青少年自由表达的欲望。来自陌生网友的点赞和评论,能让青少年感觉到被重视、认可,导致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以自我为中心的虚拟世界中,甚至拒绝和家人、同伴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一言不发的“隐形人”。长此以往,心理健康堪忧。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的爱好能够被精准分析,并被精准推送视频,形成“信息茧房”,让青少年进入自我封闭的信息环境。这些海量信息往往超过青少年的时间和心智处理能力,导致他们学习精力不集中,甚至失眠、焦虑、抑郁现象时有发生。
怎样引导青少年使用短视频
不可否认,短视频通过聚焦、渲染、暗示、放大等策略将事物具象化、情绪化。如果利用得当,短视频可以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信息来源、学习工具的角色。
家长可以引导青少年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在短视频平台快速搜索并获取相关知识。例如,有热心做科技知识传播的科普短视频作者,有介绍大好河山、优秀文化等的公益短视频播主。家长可以将这些引入孩子学习当中,拓宽孩子眼界,让他们掌握更多知识。
家长可以利用短视频对孩子进行可视化思维引导,化抽象为具体,助力大脑对经验记忆进行表征加工。通过利用短视频帮孩子设定学习任务,开展讨论、交流以及创作,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元刺激参与学习,缓解疲劳,助力青少年形成逻辑清晰、丰富有序的想象能力。让青少年根据不同的主题,以同伴合作的形式录制短视频,助力青少年高水平思维能力的提升。
短视频善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大脑喜欢的方式来叙事,将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变得具有熟悉感和画面感,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利用短视频学习,添加有代入感的情节,可以让大脑镜像神经元更加活跃。设置一些趣味活动,让大脑感觉到多巴胺的奖励,让学习变得更加愉悦。全脑参与、多维拓展、多点关联,以及以脑科学为导向的短视频学习法,可以助力高水平思维的养成。
当然,如果家长不具备驾驭短视频的能力,甚至自身都沉浸在短视频之中,也很难要求孩子戒除网瘾。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先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为孩子树立榜样。正如莫言所说:“读书,是我们业余时间里,最值得做,最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