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毕业季——多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河北
为大众提供健康资讯,践行社会责任,传播健康科学理念
收藏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这不由得让大家对今年毕业季的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关注。

目前我们面临经济放缓、学历贬值、内卷空前的困境,大学生的焦虑并不能简单粗暴的归结于“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从校园到社会,面临着两个游戏规则差别很大的世界,给生存体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和人格还在成长中,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受挫后就容易感受到心理创伤。

所以,我们整理了 4个大学生过度担忧的“心理误区”,帮助年轻人正确认识它们,掌握正确科学的应对办法,摆脱它们。

1.都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我的人生很失败!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认知歪曲现象,叫做“以偏概全”,即根据自己片面的、消极的信息,忽略其他正面的信息,而对自己做出负面的判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找工作不是一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更多的是一种双向的、人岗匹配的过程,暂时的待业说明你还没有找到一份适合你的岗位。如果你还处在迷茫的状态中,这恰恰说明你是在重新认识自己、探寻自我的方向,而每一次的面试都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机会。不要放弃,相信自己最终能找到一份符合内心兴趣和目标的工作。

2.工作没做好,没人理解我,我不会再快乐了。

这是“思维反刍”的一种常见表现,指的是一个人在经历负性事件后,对事件的消极情绪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不断反复、被动的思考。陷入思维反刍的人常常会这样想:“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事情总是会变成这样?”“我不可能做好这些工作。”

研究发现,反刍式的思考往往对事情的解决没有益处,反而会让人们不断联想起过去发生的种种负性事件,也让自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导致抑郁症诱发风险的提高。

面对思维反刍,我们可以尝试把视角聚焦在问题解决上,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没有人不会犯错,都会有消极的情绪,遇到问题我们首先应当去思考:如何解决,有没有补救措施;而不是纠结为什么发生,别人做也没犯错。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例如通过读书、看电影、散心、做家务、绘画等方式等,给自己一个暂停的机会,拒绝内耗,转而活在当下。

3.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担心患了某种精神疾病。

我们可能会因为工作不顺心而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这会增加我们患心理障碍的风险。但是,“风险≠患病”,只有当这种消极的状态在强度、持续时间或频率上达到了临床诊断标准,使得我们难以正常地生活,才能算作心理障碍。

如果感觉自己有一些异于常人的想法或癖好,也不一定是患了某种精神疾病。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某些方面与众不同是很正常的。只有在这些方面的异常会明显影响自己或他人的正常生活时,我们才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去正规医院的心理科进行心理诊断等。

4.确诊了抑郁症,怕别人知道会被鄙视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任何心理疾病都有着病耻感和污名化的倾向,这让心理疾病患者对自己也会有自我污名化的想法,认为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某种心理疾病,这与一个人的先天遗传以及后天的家庭环境、重大的负性事件、应对方式等因素有关。

被确诊为抑郁症后,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三种神经递质的紊乱有关,它们在人的大脑中分别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比如:5-羟色胺(5-HT)对抑郁的改善和情绪改善起主要作用、去甲肾上腺素(NE)改善患者思维和活动的灵敏度、多巴胺(DA)促进患者的认知、快感和兴趣。如果这些神经递质系统的调节功能失调了,就会让人对高兴等情绪毫无反应,相反会对负面情绪过度反应,认知功能减退,导致深陷负面情绪泥潭。

社会心理学认为,化解污名化和歧视,最有效的方式是信息的交流和更多的亲身接触。随着如今社会的发展和心理科普的传播,人们已经越来越理解和接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而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到自我接纳,才能让身边的人也接纳自己。

其实,读下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误区并非大学生特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碰上前面提到的种种问题,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心理,一点点克服这些误区,活得更轻松些吧。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论
夏龙滨
大学士级
知道了
2024-06-09
韩丽丽道台桥镇联民村
庶吉士级
已阅读学习
2024-06-09
大思快跑
进士级
已阅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