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最美“逆行者”,哪里有地质灾害或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过去20年来,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范宣梅奔赴山岭,逆向行走在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第一线,用科学手段为灾区救援、地质灾害预警提供重要支撑。
近日,范宣梅得知荣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时说,“非常荣幸和激动。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很庆幸自己能全身心投入防灾减灾这项伟大的事业,能够以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与山河为友、同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范宣梅热爱青藏高原科考。那里有着美得不可方物的叠嶂层峦,但也蕴藏着未知的地质灾害风险。范宣梅所做的事情就是从冰川裂缝、山峦地势中获取“情报”,研究如何实现青藏高原冰冻圈地质灾害链预测。
一次,范宣梅一行的目的地是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脚下一处冰川区。由于地势崎岖,他们带的无人机、探地雷达、高密度电法仪、环境背景噪声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仪器设备,只能靠马慢慢驮上去。除此之外,每个人的背上也都是一个硕大的登山包。
作为团队负责人,范宣梅既要时刻应对队员高原反应、受伤等突发情况,还要鼓舞士气。由于路途遥远,需徒步七八个小时,科考队不可能当天返回村子,他们要在事先利用遥感数据选出的营地落脚,扎帐篷过夜。
夜晚的山野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周围的一切像掉入了黑漆漆的深渊,只有大大小小的帐篷里零星透出光亮。山谷的风拍打在篷布上噗噗作响,大家有一丝害怕但也很振奋。毕竟,能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是无数地质人的梦想。
团队在米堆冰川完成地质调查和物探工作后的合影
白天的调查采集工作才是真正的挑战。范宣梅团队研究的是青藏高原强震和气候变化引起冰冻圈灾害的风险预测,前期需要对冰川厚度、内部结构、裂缝情况等进行详细探查。走在冰川上,经常能清晰地听到冰下缝隙开裂发出“咔咔咔”的声音。为了防止掉进去,每位队员都会在身上系根绳子。
尽管折腾又危险,但范宣梅仍然坚持每年在进藏的最佳窗口期带队前往。因为这里有她最想守护的川藏铁路和雅下水电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全球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引发的地震,造成青藏高原近年来冰岩崩-碎屑流、泥石流、冰湖溃决洪水频发。只有实地采集到真实可靠的数据,才能保证未来灾害风险预测的准确性。这些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再难我们也必须来。”范宣梅说。
从迈入学术界那天起,范宣梅就立志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顶天’指的是我们的研究一定是最前沿的,能得到国际认可;‘立地’指的是我们的工作一定要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科研不能一直悬在天上落不了地。”她解释道。
最美“逆行者”
范宣梅的科研工作一直都很注重“落地”。之前,她研究的是四川红层地区滑坡。直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她的研究轨迹从此改变。
当时,在成都理工大学读博的范宣梅同导师一起赶赴受灾严重的北川震区。范宣梅发现,震后大地的“创伤”并未“结痂”,而是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河流被滑坡堵截、多处形成堰塞湖、溃决造成洪灾。这属于整条灾害链的问题,而在此之前鲜少有人涉足灾害链全过程、全链条方向的研究。
范宣梅毅然把即将完结的研究课题改为更复杂的强震地质灾害链机理与预测研究。从那以后,范宣梅成了一名最美“逆行者”。只要得知哪里发生了地震、滑坡或泥石流,她便背上行囊奔赴灾害发生的第一线。
“4·20”芦山地震、“8·3”鲁甸地震和“8·8”九寨沟地震、“9·5”泸定地震……这些震区都能觅得她忙碌的身影。
“9·5”泸定地震后,范宣梅开展现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去一线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因为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发生。那次,为了研究震后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范宣梅坐车前往处于“5·12”汶川地震震中的映秀镇。沿着317国道前行时,突然坡体上一块直径约6米的巨石滚下,落在他们车前。汽车如果再快一点点,后果不堪设想……
范宣梅并未因此而退缩。这些年,在她的带领下,团队获得了越来越多地震地质灾害的一手数据,结合收集的全球50多次地震40多万条地质灾害数据,他们建立了目前国际上最全的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数据库,并建立了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经过多次“实战”,该模型的准确率比美国地质调查局最好的模型高出约20%。
“这个模型可以根据当时的地震信息,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地方最可能发生滑坡,为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争取最大可能。”范宣梅介绍。
2008年至今,范宣梅所在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研发出一系列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模型,成功预警了上百次山体滑坡,帮助保护了上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更在乎群众的安危
范宣梅的履历上,奖项介绍那一栏越来越“丰厚”: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学探索奖(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领域首位也是唯一女性获奖者)、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Richard-Wolters青年科技奖(中国首位也是唯一女性获奖者)、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此外,她还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排行榜、高被引学者。
范宣梅坦言,与其他学者相比,自己发表的论文数量并不是很多。相对于单纯发表论文,她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
每一次大的地质灾害发生,都是范宣梅团队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比如“9·5”泸定地震那次,国家相关部委还有前方的应急指挥中心,都在焦灼地等待团队每天汇报数据,以及时做好应急部署和人员分配。
就在他们忙着第一时间支撑灾区应急指挥时,有时会发生被其他研究团队抢发论文的情况。但比起发论文,她更在乎群众的安危。“我们研究模型的目的就是帮助地质灾害一线抢救更多的生命。我做的研究要有用才行,否则就不做。”
范宣梅指导团队硕、博士生在低温室开展冰岩颗粒流试验
“当前,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的女性学者并不多。党和国家给予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关心、支持,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最好的条件。置身于这个最好的时代,很荣幸能够作为学术带头人组建起自己的科研团队。地质演化亘古不息,地灾防治任重道远,我将继续攻克极端环境下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控难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时代女性科研力量。”范宣梅说。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国科协、全国妇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表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相关科技创新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团队,激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