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拥有600万粉丝的科学家为何得不到业内认可,做科普是原罪?

我是科学人
传承科学精神,汲取榜样力量
收藏

5月31日,拥有623.4万粉丝的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在得到App上官宣上架自己的音频课程——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相关的6部科普经典作品。他特别强调:科学不必严肃枯燥,也可以妙趣横生。

“不会写段子的网红不是好科学家”。对于邢立达,评价各异。有人认为他深谙互联网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熟悉热点营销,但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不务正业。但也有人表示,和那些“医美脸”“小鲜肉”被众星捧月相比,科学家本就应该是最亮的星,给公众更大的影响,而邢立达则是“科学家明星化”在当代中国的最佳代表之一,正所谓——“冷僻的古生物学界,杀出了热门的古生物学家邢立达”。

截至目前,邢立达在微博拥有623.4万粉丝

把兴趣变成事业

邢立达每天几乎要发十几条微博。他的微博上有很多古生物,特别是恐龙的科普内容,同时也记录下他日常的野外科考生活、实验室生活、教学生活。由于他总是在自己的段子中加入模仿海豹“嘤嘤嘤”的语气词,所以被网友们戏称为“嘤嘤怪”。

“嘤嘤怪”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潮州的教师家庭,孩提时期就对恐龙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少年时的《恐龙特急克塞号》到青年的《侏罗纪公园》,恐龙成了他心目中的图腾。

邢立达在高中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古生物门户网站——恐龙网。他用3年时间做了一个恐龙数据库,还写过很多科普文章。因为这个恐龙网,邢立达有缘结识了国内著名恐龙学者董枝明教授,得以在高中时就跟随董教授前往云南野外挖掘恐龙化石。

邢立达大学本科学习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媒体工作。但是他越来越放不下对恐龙的挚爱,选择了远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留学,深造古生物学,2012年拿下硕士学位。接着,他在2016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博士学位,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专门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者。

与大多数恐龙学者热衷于研究恐龙骨架化石不同,邢立达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恐龙足迹的研究。追寻恐龙足迹,就必须要脚踏实地做现场勘查。邢立达每年有240多天辗转在野外。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经常“消失”的人,但他去了哪里考察,发现了什么,在他微博上准能找到答案。

亿万年地壳运动,恐龙足迹所在的岩层很多变成了陡峭的悬崖。邢立达常常要伏在铁板烧一样的岩壁上测绘临摹标本,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这还只是辛苦而已,危险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肋骨,是在贵州毕节滑下3米陡坡摔折的;他的笔记本电脑,是在甘肃北部无人区考察时被掉下的石头砸烂的;在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处的野外,他还遭遇恐怖分子的袭击,靠躲在一个墓地里才算死里逃生。而最富戏剧性的是,邢立达曾两次深入缅甸琥珀开采的矿区。在当时,矿区掌控在地方武装军手中,外国人不得进入。为了抵达矿区,他坐越野车7个小时,再换乘舢板、摩托车和大象。在当地华侨琥珀商人的带领下,他化装成聋哑人以免口音暴露身份,才侥幸通过荷枪实弹的关卡,冒险进入随时塌方的矿坑,获得第一手的琥珀矿石。

邢立达展示他的琥珀

“科学大牛”和“科普大人”不能兼顾吗?

作为学者,邢立达的高产在古生物圈内众所周知,但也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议。以行内专家看来,一位颇有经验的教授一年能发五六篇文章就已经很了不起,如果算上那些自己参与的文章,可能有十来篇左右。但邢立达在数量上要高得多,仅以2019年为例,邢立达发表的论文数量就有22篇,其中16篇都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对此,邢立达曾回应,恐龙足迹涉及的知识面、技术和分析手段,比起恐龙骨骼学而言,要相对简单。当非常熟悉这个领域之后,科研工作相对程序化,完成描述性的论文周期较短,因此他在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多。

但这个回应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一般而言,在古生物学中,第一作者应该是完成大部分工作并在提出最重要的结果和论文解释方面发挥最大作用的作者。但在邢立达的代表论文中,在叙述作者贡献时,作为第一作者的邢立达的工作基本只是围绕标本提供和项目设计。

在过去5年里与邢立达合作了17篇论文的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证实了这一说法,邢立达通常是提供化石标本,并对研究进行设计。但同时他特别强调,“没有邢的领导和努力,研究就不会出来”。

但这加深了部分同行对邢立达存在不当署名的质疑。“作为第一作者,你必须对整体东西有了解,对文章负责,只是提供化石标本与别人合作,普遍来说这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科学家是靠自己的学术水平被别人认可,而不是资源或别的能力。”

行业内并不否认邢立达对于恐龙足迹研究的努力程度,在这个国内少有学者涉足的领域里,邢立达的贡献是很显著的,大大推动了这方面的进展,但问题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太多”。

邢立达在考察现场

2020年3月12日,《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来自缅甸白垩纪时期蜂鸟大小的恐龙》的封面文章,第一作者便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文章报道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厘米的头骨,作者们将头骨鉴定为鸟类,而且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命名为“眼齿鸟”。在古生物学界,眼齿鸟不仅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龙”。以此为爆点,论文随即引发大量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报道。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现了反转,一篇由6位脊椎动物研究人员撰写的文章刊登在科学新媒体公众号“返朴”上,标题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文章一共列举了10处疑点。根据对这个标本中眼齿鸟牙齿偏多和体型极小、没有鸟类的羽毛等特征的质疑,研究者们认为这个标本更有可能是蜥蜴。

4个月后,这篇备受争议的论文正式撤稿。邢立达作为学者的身份被重新探讨和审视。

同年,邢立达在申请一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时,因被评审质疑“此人是网红,怀疑没有足够时间做科研”而遭拒。邢立达把原因发布到微博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网友认为,一天就那么十几个小时,你花了时间去抛头露面做科普,确实没有时间去做科研。但这也在社会上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一个科学家的工作价值?科学传播工作到底有没有价值?“科学大牛”和“科普达人”不能兼顾吗?

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邢立达则用一个故事诠释了这道额外的难题:

国庆长假期间,四川一名5岁男孩在回巴中通江老家游玩时,在山间发现了几个“鸡脚印”,从小就对自然科学知识感兴趣的他,对这些脚印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观察后判断这是兽齿类恐龙的脚印。

妈妈把现场照片发给了邢立达,后来经专家现场鉴定,共发现五个三趾型足迹,这些脚印确实为白垩纪早期恐龙足迹,距今已约有1.3亿年。虽然小朋友才上幼儿园,但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恐龙迷。为了了解更多的恐龙知识,他专门学习了邢立达在网上开设的恐龙课。正是因为这些专业知识,小朋友才有了这独到的发现。

这可能算不上什么答案,却也是最好的答案。

评论
守信坚信
太傅级
一般而言,在古生物学中,第一作者应该是完成大部分工作并在提出最重要的结果和论文解释方面发挥最大作用的作者。
2024-07-28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读
2024-06-15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读
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