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雨水充足,花繁叶茂,人们身上的衣物也被短袖短裤代替。农田劳作,少不得穿过杂草,衣裤上粘附蜱虫。你知道蜱虫叮咬后容易患什么病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蜱传播为主。因此,避免蜱虫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蜱的特点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昆虫。虫体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未吸血时从油菜籽到芝麻粒大小,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或如黄豆大小。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有8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
二、蜱的危害
蜱虫本身并不可怕,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近年来,每到4-11月份,都会有少数发烧不退的患者前往医院就诊,通常还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部分患者病情较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三、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检视和防控对象。
(一)环境处理: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孔,堵塞前先向裂缝内撤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用杀蜱药液对圈舍内墙面、门窗、柱子做滞留喷洒,保持畜舍干燥。灭鼠的同时要进行杀虫处理,防止蜱类游离后攻击人群。
(二)家畜、家禽的处理: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公众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三)如果携带宠物去山区野外环境旅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四、个人防护
(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例如劳作、钓鱼、游玩等,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每天劳动或者野外活动结束后还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
(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当使用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
五、蜱的处理
(一)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二)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三)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四)有蜱叮咬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六、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可引起人体发病;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毒动物的血液等体液可导致感染。
七、叮咬后的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严重者可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老年患者及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治疗原则:如有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治疗,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