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雕塑“说”科学家精神】 看《经纬天地》,说激光陀螺的科技自立

国防电子信息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国防电子信息 国防科技大学直属中央军委
收藏

走进国防科技大学“科技文化雕塑园”,可以看到这样一座雕塑,作品的名字叫做《经纬天地》。它采用金属和石材,以旋转的激光陀螺为造型主体,艺术地表现了激光陀螺团队自主研发的各型高水平激光陀螺,已广泛应用于陆、海、空、天装备的导航地位、稳瞄稳向、姿态控制等领域,为我国现代高精度武器装备装上“火眼金睛”。

雕塑《经纬天地》

激光陀螺又叫环形激光器。它利用物体在惯性空间转动时,正反两束光随转动产生频率差的效应,可以在加速度计的配合下,感知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空间位置。现代战争中,以激光陀螺为核心部件的自主导航系统,可以不受各类通信系统的限制,精确制导对目标实施打击。因此,激光陀螺也被誉为现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

说到激光陀螺的研发,网友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背心院士”——我国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龙。

高伯龙院士(资料图片)

央视报道截屏

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实验装置,在世界上引领了一轮激光陀螺的研制热潮。那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高伯龙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一名物理教员。1970年,哈军工迁往长沙,后来更名为国防科技大学。就在哈军工南迁的第二年,科学家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技术原理的小纸片,郑重地交给了高伯龙。

当时国外对激光陀螺的研究是封锁的。高伯龙没有任何材料,只有这两张小纸片,其难度是世界级的,被称为“钱学森密码”。

曾经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极为优秀”的学生之一(他室友后来都成为了院士:周光召、杨士莪)的高伯龙,没有辜负期望,通过大量计算,反推出激光陀螺的关键理论,提出了我国独有、完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四频差动陀螺研制方案。短短一年半时间,从理论上破译了“钱学森密码”。

理论解决后,开始着手解决工艺难题。激光陀螺最关键、最难的工艺就是镀膜,没有任何书本知识,没有任何参照,需要原始创新,而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光学薄膜技术的突破,使研制工作走上了快车道,各新型陀螺及系统纷纷研制成功,全新技术迭代频出。高伯龙带领团队,历经20余年艰苦攻关,40年漫长跋涉,践行科技自立,将激光陀螺核心关键技术的“命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也终于让中国从激光陀螺研制技术的“陪跑者”变成“引领者”。

激光陀螺(图片来自360百科)

本世纪初,我海军某型装备在某海域进行测试,发发命中,这是人民海军历史上首次取得“百发百中”的历史性时刻,激光陀螺功不可没。此后,该型装备作为海军慑敌中坚力量,成为共和国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之一。(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评论
科普5d4d70d349978
进士级
向“背心院士“高伯龙致敬!!!有了激光陀螺这样的火眼金晴,我们的东风快递,送达的位置,更准了!
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