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交响乐,不总是悦耳。
6:30,闹铃划破了静谧的序幕。
7:00,地铁的轰鸣、站台的广告、乘客的交谈,构成了一支没有指挥的都市交响乐。
7:40,公司楼下的马路上,汽车的引擎声,轮胎的摩擦声,工地的嘈杂声,无一不在考验着我们的听觉神经。
8:00,办公室里,电话铃声、交谈声、键盘声,交织成了一首没有休止符的办公室小夜曲。
图源:soogif
小时候我们周围充满了大自然的声音,流水声、鸟鸣虫鸣声。而如今,这些声音已经被城市的喧嚣所取代。幸好,降噪耳机的出现,帮助我们有机会短暂地逃离噪音。
图源:Pixabay
01降噪耳机如何实现降噪
在探索降噪耳机的奥秘之前,让我们先来区分一下两种降噪方式:被动降噪与主动降噪。
被动降噪:物理隔绝的艺术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物理隔离来阻挡外界噪音。这种方法依赖于耳机的设计,通过耳罩或耳塞紧密贴合耳朵,再利用特殊的吸声材料来增强密闭性。就像是用双手捂住耳朵,阻挡外界的喧哗。
被动降噪对于高频噪音较为有效,而且成本相对低,是市场上常见的降噪方式。不过,为了达到更好的隔音效果,耳机往往需要更紧凑的头梁设计或更大的腔体来填塞耳道,这可能会以牺牲我们的佩戴舒适度为代价。
主动降噪:科技的魔法
主动降噪技术的出现,则是在舒适性和降噪效果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的原理可以用简洁的三步曲来描述:
环境噪音的捕捉:首先,耳机上的麦克风监测并捕捉到环境中的噪音声波,我们称之为声波(A)。
反向声波的生成:接着,耳机内部的智能系统迅速计算出声波A的相反声波,即声波(-A)。
融合与播放:最后,将这个反向声波(-A)与你想听的音乐声波(B)结合,形成一个新的融合波形(-AB),并播放出来。这样,原本的外部噪音声波(A)被反向声波(-A)中和,你的耳朵就只剩下相对纯净的音乐声波(B)。
这就像是用“正面的力量”去消融“反面的干扰”,主动降噪耳机用科技的“魔法”为我们带来了一片宁静的听觉空间。
原理看似简单,但从1878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男爵三世约翰·威廉·斯特拉特提出概念,直到1986年美国BOSE公司推出第一款降噪耳机供飞行员试戴,耗费了近100年时间。
其中的技术难点主要在第二步。一方面,主动降噪耳机接收的噪音并非单一声波,而是来自四面八方、不可预测的声波;另一方面,数字信号处理器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这些不可预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反相,同时播放,这些过程需要在百万分之一秒级别的时间内完成。
02跟防噪耳塞原理有何不同
那主动降噪耳机跟防噪耳塞原理有什么不同呢?上文提到,主动降噪耳机的核心是通过产生与外界噪音振幅相等、相位相反的声波,将噪声中和。而防噪音耳塞的原理主要就是物理隔绝。
图源:Pixabay
相比被动降噪耳塞非常依赖于物理隔音材料的隔音效果,主动降噪不仅在降噪效果上更为出色,还能更好地保护听力。当然,价格也相对较高。
03降噪耳机对耳朵友好吗
以往在嘈杂的环境中,即便佩戴了传统耳机,仍难免被外界的环境噪音所困扰。为了听清音乐或音频,使用者常常会调高音量,使其超过安全水平(80分贝),也就大大增加了听力受损的风险。
主动降噪耳机则可以减弱或隔绝环境噪音,使用者能在低音量下享受到清晰的音质,从而提供了更安静的耳道环境。因此对于听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图源:Pixabay
但超时长使用降噪耳机还是可能会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长时间佩戴降噪耳机后,取下耳机会发现周围的声音变得异常清晰、响亮。这是因为长时间处于低噪音状态下,耳朵误以为你“聋了”所以听不到声音,感受器会提升听觉的敏感度和反应度,以补偿“听不到”声音的情况。这种敏感度的增加,使得耳朵对高噪音环境的反应更加强烈,甚至可能引发听觉疲劳或其他不适症状。
此外,长期佩戴降噪耳机,会压迫并堵塞耳道。首先,封闭潮湿的耳道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其次,长时间的挤压容易引起外耳道的破损,细菌可以趁虚而入,导致感染,增加外耳道炎的发生概率。
04日常护耳小建议
1.耳机使用时间:每日佩戴耳机的时间建议不要连续超过60分钟,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内,以减少对听力的潜在损害。
2.噪音环境应对:在嘈杂的环境中,推荐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机,以避免不得不提高音量至对听力有害的高分贝水平。
图源:Pixabay
3.耳朵休息:给耳朵定期“放假”。尝试偶尔不使用耳机,或在接电话时使用免提模式,让耳朵得到宝贵的休息时间。
4.耳部护理:洗澡、游泳后及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耳朵,保持耳道干燥,以减少湿气滋生细菌和发生感染的风险。避免使用棉签深入掏耳朵,以防将耳垢推入耳道深处或损伤耳膜。适度清理耳垢,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的耳道问题。
5.健康生活方式:积极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或参与瑜伽和冥想等舒缓活动,这些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听力有积极影响。同时,补充维生素,戒烟和避免垃圾食品,减少尼古丁、一氧化碳及不良胆固醇对血管和听力的负面影响。
供稿单位:重庆科技馆
作者:魏仪,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全国十佳科普使者
审核专家:黄河、李春藜、徐晓萍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