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编制与思考

大科普
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收藏

【摘要】结合参与《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研究编制工作的思考和体会,尝试对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这一新蓝图从整体上予以解读,剖析其制定的时代背景和思考起点,梳理科技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以“重新定义科技馆体系”给出问题的对策,提出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及相应保障措施,阐述了《规划》的特点和关键,以期为有效贯彻落实《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技馆体系;规划;价值引领

【作者】马宇罡 苑 楠 莫小丹 刘玉花 刘 琦(中国科技馆); 赵 洋(本文通讯作者,中国科技馆)

2021年12月17日,中国科协印发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引下,《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全国科技馆发展作出顶层设计,是现代科技馆体系(以下简称科技馆体系)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里程碑意义。自2012年11月中国科协提出建设科技馆体系以来,至今已近10年。一直以来,其建设发展主要以具体实践和先行先试为主,虽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国科协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对科技馆体系提出相应的制度设计和任务安排,但在此之前尚无专门以“科技馆体系”为主题的专项规划。此次《规划》的编制和发布实施,为科技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创新了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具体路径,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条件,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工作空间。

一、规划起点:新时代对科技馆体系发展的新要求

科技馆体系有其自身属性、目的和实现途径。就属性而论,科技馆体系是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也是科普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阵地。就目的而论,科技馆体系是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观念基础、创新土壤和人才基础。就实现途径而论,实体科技馆是科技馆体系的资源建设主体和根本支撑,流动科普设施和农村中学科技馆是实现科普基础设施广覆盖的重要载体,智慧化建设和数字科技馆是科技馆体系转型的关键。

科技馆体系建设基于现实国情与时代条件。从时间节点上看,科技馆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产物,未来要继续立足新发展阶段;从国情角度分析,科技馆体系扎根中国大地,是为解决科普工作面临的问题、促进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而构建的,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因此,科技馆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

对科技馆体系未来发展的思考基于对形势的判断。《规划》编制伊始,着重考察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明确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对科普事业和科技馆工作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他还要求“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在全新的国家发展语境下,科技……已成为这个正在徐徐展开的新时代的核心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将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强调。而科技馆体系正是要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工作厚植土壤、营造生态。

基于以上思考,《规划》将“十四五”时期科技馆体系建设面临的宏观形势和时代要求归结为三方面:新时代对科技馆体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更高要求;新时代的科技馆体系在价值引领方面有更高追求;新时代的科技馆体系在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有更高目标。与此相适应,科技馆体系要深化供给侧改革,以高品质科普资源满足公众在科普领域的美好生活追求;要充分发挥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大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要围绕“四个面向”,将资源建设和传播方向重点聚焦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二、转型契机:科技馆体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技馆体系自建设以来,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科技馆体系在发展过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可归结为三方面。

一是结构问题。作为科普领域组织、资源与基础设施共同构成的一种网络集成,科技馆体系是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纵向看,“国家-省-市-县”各级科技馆是网络结构中的节点;横向看,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各自发挥功能,并以数字科技馆等信息化平台为枢纽和支撑。在这样一种复杂结构中,堵点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表现为省域内的各类科技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科普资源配置效能不高;从全国范围看,实体科技馆建设和发展不平衡,中小科技馆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二是内容问题。优质科普内容是科技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方面是科普“普及”什么、传播什么的问题。我国科技馆普遍对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较为充分,但对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视不够,渠道较少,手段有限。另一方面,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不足。融媒体时代,公众有足够多的渠道接触科普内容,科技馆作为一种媒介,需要与各类媒体、尤其是科普媒体争夺公众时间和注意力;作为休闲场所,科技馆又与其他各类休闲场所存在竞争关系,应力争让参观科技馆成为公众的重要休闲活动。想做好科普,首先要吸引公众。无论从科普媒介与科学传播主导者的身份出发(出于对公众的科普责任),还是为提升自身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角度出发(出于推介自身的营销考虑),科技馆的内容建设/资源供给方面的短板都会影响其科普效能的发挥。

三是机制问题。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推动科技馆体系发展的关键动力。由于科技馆体系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基础设施与组织网络,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内部协调、对外连接都需要设计合理、科学有效的机制,目前在上述方面、特别是全国科技馆协同发展与科普资源共享方面,还存在运行管理效率较低、长效机制欠缺的问题。此外,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在科技馆体系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也需要重新定义。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并在《规划》中以明晰的思路和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问题和短板是客观存在的,但在解决问题和弥补短板的工作过程中,也可为科技馆体系的继续前行提供新动能。

三、创新之策:重新定义科技馆体系

“十三五”时期,科技馆体系已构建起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依托,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共同发展的“五位一体”结构。面向未来,“五位一体”的格局要如何突破自我、实现转型,是编制《规划》需要破解的第一个重要问题。第二个重要问题是,谁来担当科技馆体系未来发展顶层设计的重任?第三个重要问题则是,科技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从机制层面应如何解决。对以上三个重要问题,《规划》都给出了答案。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统领下,《规划》对新时代科技馆体系内涵外延进行了重新思考。赋予中国科学技术馆对科技馆体系顶层设计的重要职责;首次强调要建设省级科技馆体系,通过为省级科技馆赋权赋能,促进科普资源社会协同与共建共享;首次提出“省域统筹政策与资源、市域集散调配资源、县域组织落实”这一分级统筹的工作思路,以有利于明确不同层级的主体责任、推动资源有效配置。《规划》以省级科技馆体系建设为核心,提出构建“纵向一体、横向协同”的新型网状发展格局:“纵向一体”是指科技馆体系的管理架构纵向延伸,构建各负其责的层级体系;“横向协同”既要实现科技馆体系内部横向互通,也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技馆体系建设,推动全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这是科技馆体系重塑格局的重大转型,意在打通堵点、理顺节点,以机制创新保障“三基地一平台”高质量发展。

《规划》还明确了科技馆体系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方向着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着力推动科技馆科普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为制定“十四五”重点任务明确了方向。发展目标聚焦在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简称“三基地一平台”)上。“三基地一平台”不是割裂的、抽象的,而是统一的、具体的,每一座科技馆在具体工作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工作节奏的把握上、在阶段性任务的完成上有所侧重,但总体上都应朝这一目标不懈努力,实现场馆“三基地一平台”的功能拓展。

面向“十四五”,科技馆体系要坚持初心,致力于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致力于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要总结经验,直面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思考未来向哪里去;要在新时代的具体条件下,心怀“国之大者”,推动转型与创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述愿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以实现,而重新定义、重塑格局正是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先手棋”。

四、核心内容:《规划》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围绕坚持价值引领,推动供给侧改革,提升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规划》部署了“十四五”时期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并从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和发展经费三个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科技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任务,重点是推动场馆建设均衡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卓越科技馆;围绕“四个面向”深化供给侧改革;突出全国科技馆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建设。“卓越科技馆培育专项”的设立,是在科技馆体系建设中首次提出,意在通过选拔并重点培育5~10家科技馆,让科普服务水平出众、创新能力卓著的科技馆脱颖而出,在全国形成示范作用和“头雁效应”,并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馆打牢基础。

二是强化全国科技馆联动共享。这一任务以“连接·共享·服务”为理念,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连接、活动连接、智慧连接,促进全国科技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全国科技馆联动,是科技馆体系活起来、动起来、连得上的关键机制,中国科学技术馆作为科技馆体系的“中央厨房”,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

三是推动省级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这一任务以省级科技馆体系建设为核心,着力发挥省级科技馆的能动性,使其统筹省内科技馆联动共享;扶持中小科技馆建设发展,协调推进各省科技馆体系建设;创新科技馆体系运行模式和机制。

四是促进科技馆体系融合发展。这一任务旨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体系,加强开放共享、资源融通、社会协同、国际合作,优化科技馆体系生态。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为探索建立“馆校结合”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为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加强科技馆体系社会协同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抓手。

五是加强科技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将人才队伍建设单独列为一项重点任务,体现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理念,也反映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科技馆体系的重大意义。这一任务统筹专职人才、兼职人才和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三个层次的人力资源,通过加强培养培训、完善激励机制,以期造就一支总量充足、素质优良、专兼并重的人才队伍。

在部署重点任务的同时,《规划》还在制度、管理、标准、经费等方面加强保障:加强法制化建设;支持各级政府将科技馆体系纳入当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逐步建立科技馆评估制度,定期对科技馆运行状况进行评估;提升体系发展的规范化水平。

五、新在哪里:《规划》的特点

作为科技馆体系建设以来正式颁布的第一份专项五年规划,《规划》面向“十四五”,因应科普之变、适应公众日益增强的科普需求,在整体上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人的素质提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科普事业和科技馆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的现代化服务。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高被列入我国“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科技馆体系主要服务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因此,《规划》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中都注重突出“人”、体现“人”;在重点任务的设置中,关注对“人”的服务、关注增强科技馆的可及性和公众对科技馆科普服务的获得感,强调“见人见事”,避免“只建设施,不见人”。在关注服务对象的同时,《规划》将人才队伍建设单独设为一项重点任务,对科普工作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度重视,同样也是坚持“以人为本”。

二是坚持价值引领,突出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旗帜作用。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普的重要目的;但仅仅掌握科学知识并不必然会带来人的素质提升和社会进步。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科学思想和方法,是科学知识有效转化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推进器。《规划》强调,科技馆体系要将崇高的价值引领融入具体科普实践,在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方面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通过传播科学的思想观念,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助力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和创新生态。尤其对于科技馆体系的主体受众青少年来说,在科普中加强价值引领,能够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从小将正确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根植于心。

三是坚持规范管理,着力增强科技馆体系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我国科技馆建设初期的十几年间,基于历史原因和当时的认知状况,各地科技馆科普能力和展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直到2000年中国科协召开首次全国科技馆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中国科协系统《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之后,科技馆事业才整体步入有序发展的轨道。随着科技馆体系不断壮大,进一步发展需要规范运行的制度化保障。《规划》将“提高标准化水平”作为重要保障措施,并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推动制定《科技馆条例》等,都体现出对科技馆体系规范化运行的决心和意志。

四是坚持开放协同,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体系。科技馆体系建设需要各级各类科技馆各尽所能、共同努力;但同时,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无论哪支科普力量都无法“一家包办”,科技馆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有效协同的措施,实现“应连尽连”。《规划》首要注重科技馆自身的彼此连接,以“全国科技馆联动共享”实现馆际间的资源连接、活动连接、智慧连接,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规划》抓住“双减”政策提供的难得机遇,将“馆校结合”长效机制的建立作为科技馆与学校连接的方式。《规划》重视科技文化融合的趋势,以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的建立为契机,推动科技场馆和文化场馆的连接。以上种种,都是科技馆“破壁出圈”的努力方向,更是科技馆体系实现创新升级的举措。

六、结语

科技馆体系是中国科协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而提出构建的科普公共服务基础性工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经过近10年的试点和实践,科技馆体系建设已处于“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发展阶段。《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是新蓝图,为科技馆体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和充足的新动能。绘制蓝图不易,落实蓝图的任务更为艰巨,需要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心中有梦想,手中有蓝图,身上有力量,相信经过5年的奋斗,科技馆体系建设一定能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绩,以高质量科普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评论
德阳茶人
贡士级
科技智慧社会保障性工作,现代科技馆 。
202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