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sky hawk(科普创作者)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编者按:为解码生命科学最新奥秘,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推出“生命新知”系列文章,精选生命科学领域前沿成果,第一时间用通俗语言进行解读。让我们深入生命世界,探索无限可能。
鹦鹉是鹦鹉目(Psittaciformes)动物的统称,是个拥有近400名成员的大家族,也是鸟纲中的一大名门望族。它们羽色绚丽夺目,性格活泼好动,叫声婉转、擅仿人言的特点,可以说是精准地踩中了大部分人的审美点!
群鹦荟萃,鸟中精灵
哪怕是对鸟类不太懂的路人,也能很轻松区分鹦鹉与其他鸟类。鹦鹉有两个极其显著的特征:第一,厚实而弯曲的鸟喙,可以轻松咬开坚硬的种子;第二,有别于一般鸟类的前3后1的足部,鹦鹉是前2后2的对趾足,不但宛如人手一样抓握东西,还能在笔直的树干、崎岖的岩壁上如履平地,尽显攀禽本色!
几种代表性的鹦鹉
(图片来源:wikipedia)
鹦鹉们多分布于除南极之外的南半球,少部分分布于北半球部分亚热带、温带地区,这其中尤以大洋洲和南美洲的鹦鹉种类最为丰富。
全球鹦鹉分布范围
(图片来源:wikipedia)
鹦鹉们大致可以分成三大家族:孤悬海外的新西兰鹦鹉总科(Strigopoidea)、呆毛发达的凤头鹦鹉总科(Cacatuoidea)以及分布最为广泛、形态差异最大的(真)鹦鹉总科(Psittacoidea)。
新西兰鹦鹉
(图片来源:Wikipedia)
凤头鹦鹉
(图片来源:Wikipedia)
真鹦鹉总科的代表
(图片来源:Wikipedia)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鹦鹉家族三大支系早在大约距今3800万年前的晚始新世,便已分家。
鹦鹉目内部分化时间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鹦鹉们虽然都长着千篇一律的弯钩嘴,但因为生态位存在差异,属于不同类群鹦鹉的鸟喙细看之下,依旧有着细微甚至显著的差异。一般而言,擅食坚果类食物的鹦鹉往往上喙比下喙更为厚实、尖长;而以彩虹吸蜜鹦鹉(Trichoglossus moluccanus)为首的各种吸蜜鹦鹉,它们的鸟喙更为窄而突出,以便深入花朵中舔食花蜜、花粉。
不同类型的鹦鹉鸟喙
(图片来源:美耐版《全球鹦鹉图鉴》)
鹦鹉不但羽色丰富多彩,体型上也是相去甚远,甚至有着近百倍的体型差。南美的紫蓝金刚鹦鹉(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从头到尾长达1米,但它并不是最大、最重的鹦鹉。新西兰特有的鸮鹦鹉,虽然体长不及紫蓝金刚鹦鹉,但体重却重达3公斤,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反观生存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几种侏鹦鹉(Micropsitta.sp),体长仅8~9厘米,体重也仅有10克,远不及鸡蛋重。
侏鹦鹉(左)与紫蓝金刚(右)的体型对比
(图片来源:Featured Creature/ledbestov)
美丽的鸟有很多,不少都是雄鸟花枝招展,而雌鸟朴素持家。可鹦鹉两性之间的颜值却十分平衡,完全到了“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地步。即便对一些动物学家来说,仅凭借肉眼判断性别都绝非一件易事,乃至有时候要用上DNA检测。
只有极少数的鹦鹉,外观差异明显到可以一眼辨雌雄。比如广义(环颈)鹦鹉属(Psittacula.sp)下大部分鹦鹉,其雄鸟脖子上都有圈黑色环纹;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us)雄鸟的蓝鼻子,雌鸟的白至褐色的鼻孔。而在男女有别这件事上,贯彻到最彻底的当属折衷鹦鹉(Eclectus roratus),雄鸟为翠绿色,雌鸟则娇艳的鲜红色。
这回你能看出谁是公的,谁是母的了吧?
(图片来源:wikipedia)
生态卫士,旗舰物种
鹦鹉和其他鸟类一样,也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传播种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一些鹦鹉与植物建立起互惠关系,其播种作用几乎是难以替代的。
比如前文提到的紫蓝金刚鹦鹉,它们主要以特定的棕榈树的种子为食,这些种子往往都是坚果,鹦鹉会在食用果肉后将种子散布到新的地方。这些鹦鹉通过啃食坚硬的果实,帮助棕榈树的种子发芽和生长。没有紫蓝金刚鹦鹉的参与,这些棕榈树的种子传播效率会显著降低。
鹦鹉与其“共生”的植物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鹦鹉与播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鹦鹉不仅会对植物的一系列生命周期产生影响,营养丰富的果实也为鹦鹉提供维持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能量。在更深层次上,借由鹦鹉的“播种行为”改造了一片地区植物群落的分布情况和数量,进一步塑造栖息环境的植被景观、为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带来积极的效应。
梦中情鸟,文化寄托
鹦鹉作为宠物饲养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的巴西;而鹦鹉第一次进入欧洲人视野还要等到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古印度,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鹦鹉(Psittacula eupatria)带回希腊。
马赛克画像中的亚历山大鹦鹉
(图片来源:柏林国家博物馆总馆)
而中国古人对鹦鹉的饲养至晚不晚于先秦,在古籍记载中,鹦鹉常被称为鹦母或鹦哥。随着之后,路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外界的交往逐渐增加,一些海外品种也畅通无阻地进入国内,以满足古代达官显贵的“鹦鹉热”。比如,宋徽宗就生动、写实地描绘一只从印尼群岛进贡而来的华丽吸蜜鹦鹉(Saudareos ornata),而当时称作五色鹦鹉。
徽宗不是个好皇帝,但一定是个好画家
(图片来源:wiki)
在文化领域,还有著名的陇山鹦鹉,它的形象频繁出没在从汉朝到唐宋的文人墨客笔下。到了南宋时期,因为地处陕甘交界处的陇山已非宋土,陇山鹦鹉不再仅是会说话的珍禽,更是失去国土的象征。
有种说法认为大紫胸鹦鹉(Psittacula derbiana)就是古人所说的陇山鹦鹉
(图片来源:wikipedia)
生存境况,喜忧参半
目前世界上约30%的鹦鹉物种都受到了栖息地丧失和非法贸易的威胁,特别是宠物贸易。一些中大型鹦鹉的人工繁育技术尚不够成熟,不足以满足“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市场需求,依旧需要捕获野外个体来补充。
其次,绝大多数鹦鹉人工选育时间较短,还没产生完全有别于野生个体的人工色系,存在繁殖场“洗白”野生个体的风险。
深受宠物贸易危害的非洲灰鹦鹉
(图片来源:The dodo)
一些种类的鹦鹉更是到了极度濒危的程度,像是《里约大冒险》的原型小蓝金刚鹦鹉(Cyanopsitta spixii),更是一度野外灭绝。2000年,人工种群最危险的时候,更是仅剩60只,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到了2022年6月11日,首批8只小蓝金刚鹦鹉被成功放归野外。
首批放归的小蓝金刚鹦鹉
(图片来源:CBC)
而另一方面,一些鹦鹉则趁着宠物贸易的浪潮,通过宠物弃养和逃逸,在他乡开枝散叶。一些成功融入当地自然环境,成为归化物种,把他乡做故乡,比如亚利桑那州的桃面牡丹、香港的小葵花凤头鹦鹉。
凤凰城的野化桃面牡丹
(图片来源:AZcentral)
另一些比如原产于南美的和尚鹦鹉,被引入到不少北美、西欧国家。它们适应能力强大,主食植物的它们有时候也会开荤啃尸体吃昆虫。不同于其它只会利用天然树洞、岩洞的鹦鹉,和尚鹦鹉会使用各种材料自己搭窝,还专爱在城市的电线杆上安家,还动不动几家鸟联合造个大巢,给电线杆子的输电和居民安全造成严重问题。除此之外,旺盛的食量也对当地农作物产生不少影响,农民眼中的害鸟。
在电线杆上筑巢的和尚鹦鹉
(图片来源:Your Observer)
参考文献:
1.Phylogenomic Analysis of the Parrots of the World Distinguishes Artifactual from Biological Sources of Gene Tree Discordance.
2.Witmer, M. C.; Cheke, A. S. (May 1991). "The Dodo and the Tambalacoque Tree: An Obligate Mutualism Reconsidered". Oikos. 61 (1): 133–137.
3.Dr. Roger Lederer (2020) A Brief History of Parrots
4.Blanco, G., Hiraldo, F., Rojas, A., Dénes, F. V., and Tella, J. L. (2015). Parrots as key multilinkers i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Ecology and Evolution 5, 4141–4160.
5.Dr. Roger Lederer (2020) A Brief History of Parrots
6.刘文飞著,中国古代鹦鹉的分布与变迁研究(2010)
7.【百科知识】刘小芳,《从宫廷神鸟到阳台宠物--鹦鹉旅行记》
8.维基百科相关内容
(注:文中拉丁文部分应为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