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夏至,如期而至!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科学技术协会
桐庐县科协科普号,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
收藏

===

6月21日4时51分,迎来夏至节气。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也是**“日光盈满雨充沛,月池荷花闻蝉鸣,浮瓜沉李沐堂风,蒲扇藤椅望星空”**的美好时节。天光尚好,日子悠长,也愿你逐光生长,丰收在望。
夏至·一隅

执一笔纯真,画一隅烟火,赠你一方生趣。央视新闻《夜读》X水墨画家皇小小

特别呈现

夏至·时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月21日或22日,夏至节气。这是一个源于天文的节气,它代表了一种极致。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开始。

有一句情话与夏至相关,说的是:“这一天,想你的时间最长,梦你的时间最短。”

曾经有一位陕西的农民网友,在夏至的时候深有感慨,他说:“西瓜仿佛忽然之间变大了,玉米也在麦茬地里露出了一寸的青苗。田园的变化总是耐人寻味,特别是在这仲夏时分。你若两天没去地里走走,一定会觉得是大自然对它做了手脚。”

夏至面

每到一个节气,网友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吃什么?”

民谚说:“冬至饺子,夏至面。”

在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夏至吃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感觉此时“食汤饼”,然后“取巾拭汗”,可以“面色皎然”。所谓汤饼,类似现今的热汤面片儿。

就物候而言,黄河流域是“芒种三日见麦花”,随后“宿麦既登”。夏至时节恰好可以喜尝新麦,极有耕耘之后的成就感。所以“夏至面”,首先是有物质基础的。

据记载,旧时北京在夏至时“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直到今天,过了水的炸酱面,依然是很多人夏日之最爱。

夏九九

如同冬至起数九一样,夏至起也有数九的习俗,一个是冬九九,一个是夏九九。

古时冬也数九,夏也数九。尽管夏季南北气温梯度远比冬季小,冬九九歌谣具有显著的地域限定,夏九九歌谣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但夏九九歌谣为什么远不及冬九九歌谣那般流传呢?我觉得或许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冬闲夏忙,无暇仔细数;第二,严冬之苦甚于酷暑之苦;第三,夏季的天气更为多元和复杂,人们的关注点比较分散,不大可能只聚焦在气温方面;第四,夏九九说的是温度转变过程,而冬九九说的是生机的酝酿过程。那份守候,更为唯美,更值得人们憧憬。

夏九九歌谣的版本虽多,但是含义大同小异,这里举一例: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水节

“芒种夏至是水节”,梅雨季节来了。小暑时节才会陆续出梅,副热带高压随即北抬西伸,湿热的东南风盛行,代之以“桑拿天”。

民俗之中,人们将此时的东南风称为“黄雀风”。《风土记》里这样说:“南中六月则有东南长风至时,海鱼化为黄雀,故俗名黄雀风。”

按照农事谚语的描述,“夏至东南第一风,不种潮田命里穷”“夏至水满塘,秋天谷满仓”。

这时的降水,往往是热对流,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青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有一则通晓度很高的谚语,叫作:“芒种夏至是水节。”但各地的“水节”节气各不相同。真正符合“芒种夏至是水节”的,大体上是江南一带。很多谚语,体现了明确的地域上的适用性。

夏至·草木人间

夏至,

看草木,观山河。

叶子自在地光合作用,

花朵开合得随心所欲,

白天与黑夜此消彼长,

收获与成长自然而然。
夏至·纳凉五事

买蒲扇。“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燥热时扇一扇小蒲扇,比起空调更为温和,颇有情趣。若是自己画的扇面,更是美哉。

**入山林。**古人没有空调,但在夏天会“择泉石深旷、竹松幽茂处,偃仰终日”,说的是早上起来后,背上卧榻,找一个泉水深流、竹松茂密的地方,一躺一整天。对现代人来说,也值得借鉴。

**吃瓜果。**这时候,瓜果蔬菜层出不穷:西瓜清甜,桃子多汁,番茄满架,黄瓜垂挂。酷热的天气里,摘一篮瓜果,在凉水里浸一阵,洗净咬上一口,是夏日美食,更是夏日美事。

**吹晚风。**夏日的浅夜,荷风阵阵,白日的暑气渐退,最宜出门散步了,若是在乡下,蛙鸣、星月、萤火,加上一根老冰棒,简直不要太惬意。

**静心气。**还有一种消夏大法叫“心静自然凉”,对此,大诗人白居易也很赞同,“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在他看来,只要心无杂念,窗边自然就会有清风徐来。那么,也祝大家在燥热的夏日,平心静气,凉风自来。

这个夏天,你最期待什么“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