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用好我国亚热带区域这块农业发展宝地

科普平罗
通过视频、图文等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理论、科普知识
收藏

6月24日,为期4天的第四届亚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湖南长沙落幕。这场5年一办的国际会议,汇聚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位参会代表,交流、分享生态系统服务与农业生产协调、农业环境调控与绿色种植、畜禽绿色养殖与农牧复合、大数据与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政策导向和最新科研成果。

我国亚热带地区是世界同纬度气候最为独特的区域,属季风湿润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且雨热同期,最为适合农业生产。而全球同纬度其它区域普遍为内陆型气候(干旱半干旱草原和沙漠气候)或大陆西岸型气候(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发现,用好我国亚热带区域这块农业发展宝地,助推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此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等院士专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亚热带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挑战重重

我国亚热带区域主要指秦岭—淮河一线到两广一带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分之一。该区域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是我国传统农业主产区。

“可以说,我国亚热带区是最适合发展农业的区域,也有很多经验和技术可与世界上类似地区分享。但与此同时,我国亚热带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挑战。”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研究员、大会主席吴金水表示。

吴金水认为,当前亚热带地区的丘陵山区农业发展,还有较大潜力没有发挥,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难以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

他举例说,我国亚热带丘陵山区面积接近200万平方公里,林地、草山草坡、坡耕地生产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草山草坡,目前约有7亿亩可利用面积,如用来种草养畜,约可以节约近1200万吨饲料粮。

“亚热带区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对优质特色农产品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丘陵山区地形、土壤、生态特色多样,利于特色农产品生产,但目前基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发展难以满足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严重制约食物安全保障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吴金水说。

亚热带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呈下降趋势也是一大挑战。1990年开始,亚热带区域粮食生产地位逐步下降,进入“北粮南运”时代。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南方省份粮食占比由54%下降到40%,其主要原因与南方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量耕地被占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降低、农户生产积极性下降有关。

亚热带生态所所长、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陈洪松算了一笔账,如果按东北地区每年调出三分之一粮食产量约5000万吨估算,就相当于输出不少于400亿至500亿立方米的生态虚拟水,超过南水北调建成以来累计调水量700亿立方的二分之一。

陈洪松表示,“北粮南运”形成了与“南水北调”之间的矛盾,而随着北方粮食产区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种现象可能难以持续,亟需探讨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此外,气候不稳定加剧、土壤质量退化、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需加以解决。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也待进一步提升。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也需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表示,我国亚热带区域生猪产量约占全国的59%,但以玉米、豆粕为主的饲料主要靠从外部调入或进口,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资源未充分利用。

据悉,湖南秸秆可收集量年均约3000万吨以上,但饲料化利用率不到20%。“分散经营为主的种植业与集约化养殖业严重脱节,导致生产成本高且农业污染严重。”印遇龙表示,亚热带区以仅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的土地面积,消耗了全国近40%左右的化肥,养殖排放占全国总量高达50%左右,使其成为我国最严重的面源污染区域。

从全球看,亚热带包括约4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是欠发达国家,也正日益面临人口快速增长和贫困带来的压力。

此次参会的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教授托尼·奥·丹尼尔认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往往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气候变化研究也越来越关注包括亚热带在内的农业生产碳排放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包括政策、科学技术和推广在内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亚热带区域农业系统生产力,减少其对区域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

强化科技支撑走生态高值路

亚热带区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水面、林草地等资源丰富,区域耕地资源向国土资源拓展潜力巨大。目前,亚热带区域粮食作物产量约占全国40%,稻谷产量占比65%以上,猪牛羊肉产量占比为50%左右,更是油料、蔬果茶、淡水产品主产区,在我国食物安全保障中占重要战略地位。

“亚热带区域虽然面临人地矛盾突出、农业效益比较低、种养脱节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挑战,但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巨大,且地形、土壤、生态特色多样,有利于特色高值农产品生产。因此,亚热带区域农业应探寻生产生态功能耦合、质量效益突出的生态高值发展途径。”于贵瑞表示。

“与东北、黄淮海地区等以粮食安全保障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亚热带区域以丘陵山地为主,可利用生产饲草、水果、木本油料、木本粮食、林下经济植物等潜力巨大,以大食物观理念,可着重提升多元食物供给能力,保障南方食物安全。”于贵瑞表示。

于贵瑞进一步建议,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特色与优势,以多功能农牧耦合生态系统构建为目标,建立因地制宜的农业生态高值发展模式。加强亚热带区域农业生态高值发展科技力量,组建国家级研究平台,基于大食物观协同推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探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会议吸引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名专家学者与会。

印遇龙也认为,亚热带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在地理景观上高度交织,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互作关系密切,实现农业生态高值发展,亟需完善的涵盖区域生态环境保育-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系统的生态学综合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支撑。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在破解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上获得诸多重大成果,同时产出了一批创新理论和技术成果。

据研究,从全国来看,食物生产的水资源消耗、土地利用、活性氮排放和磷排放需要削减54%至95%,才能保持在安全界限内。而南方省份具有相对更大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农业生产的能力,将农业生产活动总体上从北向南转移,是食物供应和资源环境安全双重保障的一种潜在路径。

对此,吴金水表示,应在重视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粮食主产区的基础上,重新考虑“湖广熟、天下足”,提高对亚热带区农业生产与食物安全保障地位的认识,构建国家食物安全南方防线,避免“北粮南运”“南水北运”的矛盾越来越严峻。

“收获颇多,尤其是中国亚热带农业发展的一些措施令人印象深刻。”尼·奥·丹尼尔表示,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无疑是极其必要的。只有加强全球合作,汇集各国科学家的智慧,加快技术转让和知识共享,才能更快、更有效地解决亚热带地区农业面临的可持续问题,为该地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单位协办,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长沙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