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留学英国,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剑桥硕士、牛津博士;25岁回国成为电子科技大学最年轻教授;26岁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8岁晋升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最年轻副院长。
90后女科学家刘明侦频频冲上热搜,有人称她是“人生赢家”、青年楷模,有人则骂她为“学术妲己”,依靠学阀家族不当得利。无论是臧是否,刘明侦皆不辩不争,只付一笑,俯首专心她的研究。因为她明白,科学技术上的难题,靠嚼舌头根子解决不了,最终还是实实在在的成果说了算。
刘明侦
“加油努力上剑桥”
1990年,刘明侦出生在重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中,她从小就对科学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在家庭的影响下,刚刚上小学的刘明侦就萌生了出国留学见识世界的梦想,她在单词书的扉页写下目标——“加油努力上剑桥”。
为了这个目标,她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尤其是英语。因为她知道自己不是天才,天赋不足必须靠努力去弥补。通宵达旦地背单词成为家常便饭,平时有机会就用英文与老师交流。但即使如此,刘明侦的剑桥梦也并非顺风顺水,虽然做了充分的努力和准备,但申请大学时,因分数之差还是与心仪的剑桥大学失之交臂,最终被布里斯托大学的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录取。
刘明侦没有被暂时的失意所困扰,18岁的她一个人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踏上了未知的布里斯托之旅。初到异国他乡,刘明侦面临着巨大的适应压力和挑战。虽然在国内考了雅思,但到了英国才发现,她只能听得懂部分日常交流用词,很多“英国方言”她根本听不懂,更何况课上老师讲的都是专业名词,这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感。
为此,刘明侦买来录音设备,每一堂课都坐在最前面,将老师讲的所有内容都录下来,回去反复地听,实验课上更是目不转睛的盯住老师,生怕落下哪一个步骤。对于不懂的知识点就去学校的图书馆里翻阅资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她的导师几乎每次去图书馆时都能看到刘明侦的身影,她的努力和不服输的性格由此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三年的努力,刘明侦本科毕业时从班里的倒数生变成了全系第一,导师听闻了她的剑桥梦之后,专门为刘明侦写了一封介绍信给剑桥大学,希望剑桥方面给这个女孩一次机会。
刘明侦被剑桥大学的导师接见并进行面试之后,拿到了进入剑桥的资格,终于圆了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刘明侦在剑桥厚积薄发,保持着本科学习时的作息和努力,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硕士阶段需要完成的所有学习任务。
23岁的刘明侦以第一作者身份发Nature
为报国攻关新能源
2012年9月,刘明侦正式踏入了牛津大学,步入光电光伏研发中心攻读博士学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顶尖级别的专家Henry j.snaith成为她的博士导师。
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催生了对更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技术的需求,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备受瞩目。刘明侦跟随导师开始了一项非常新颖的课题——关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的研究,如果研发成功,新能源电池将彻底取代对自然污染巨大的传统电池。这在当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被视为新能源领域的“天花板”。
我国是世界上太阳能生产与应用的第一大国,但传统太阳能产业具有成本高、效率低的不足。刘明侦把新型太阳能电池作为研究核心,也是存有小小的私心,她希望能够学成归来用最前沿的科技报效祖国。
为了缩小与牛津顶尖学生的差距,刘明侦每天近15个小时将自己封闭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在该领域的前沿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在Nature上发表。其中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独创性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困扰该领域向叠层电池及工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技术和基本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又是只用了一年时间,刘明侦就在牛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时受到国际上多家科研机构和外企的邀请。她可以选择留在光伏研究中心,在那里她会获得千万年薪的高回报;她也可以接受导师的推荐去法国工作,在法国一样可以获取高收入的薪资待遇。但刘明侦想要的并不是高薪,而是用科技为国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2015年,刘明侦谢绝了国外十几家机构和公司,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国内,接受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的邀请,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回国半年后,刘明侦组建起自己的团队,并且依托于“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努力推动新型太阳能电池及相应新材料在其他光学器件的应用,促进产业化生产,并且积极地突破国内当前传统太阳能产业困境。她干劲十足,依旧像在英国那样一天当作两天用,一忙就要忙到后半夜,学生都回去了她还在实验室里继续攻关。
第二年,刘明侦又牵头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中心”。这一中心成为连接电子科技大学化学相关的优势团队与学科的纽带,使化学与材料、能源、电子等热点方向强强联合,助推电子科大化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
回国第三年,刘明侦通过了组织考察和干部任职公示,正式成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副院长,也是该学院最年轻的副院长。
回国第2年,刘明侦牵头成立电子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中心
对待质疑一笑而过
刘明侦一次次的新成就和一个个的新头衔,数次把她送上热搜。高处不胜寒,远超同龄人的成就和荣誉,让外界泛滥起各种各样对她评价的声音。
有人翻出刘明侦的家庭背景,祖父是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领域的权威专家、中科院院士,还做过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父亲则是在田纳西大学和威廉玛丽亚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回国后创办了成都电子科大留学生科技创业有限公司。
于是,网络上有人开始带起节奏。认为她的学术成就过于夸张,甚至质疑她的学术道德。并言之凿凿地分析,她回国,是因为她的人脉都在国内,长辈已经为她铺好了路,甚至用上了“学阀家族”和“学术妲己”这样的字眼。
然而,这些质疑都缺乏实质性的证据,全部出自臆测。毋庸置疑,刘明侦能有今天的成果,肯定是和她的家庭培养分不开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有家庭资源的优势而自己没有,就“羡慕嫉妒恨”,无端开启污蔑之口。
个人成才离不开家庭的帮助,但更不能忽视个人的努力。刘明侦每一天15个小时呆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你可能在喝咖啡追剧或者逛街;她在布里斯托大学拿到全系第一名,得到剑桥、牛津导师们的赏识和推荐,想来也不会是因为看她家族的面子;而回国之后,刘明侦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Energy和Solar RRL上连续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获得“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兼任四川妇联副主席,成为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总不能说是她的家族控制了全中国的学界和政界吧。
备受质疑的刘明侦依旧笑对人生
其实,打开心胸,欣赏别人的优秀并没有那么难。在当今中国,为了吸引年轻的高层次人才,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打破常规,破例晋升早已不足为奇,像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这些年轻的创新型大学,之所以迅猛发展,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的国际视野和灵活机制。而电子科大这样的老牌大学,也早已更新观念。刘明侦就是在电子科大筹办的“百人计划”(即引进百位高精尖人才)背景下引进的。该校人才办公室主任马岚表示:“我们为青年人才来了之后落地生根,提供了20多项支持计划,为青年人才量身定做‘菜单’,为人才发展提供最好的支持。”
面对流言蜚语,刘明侦没有回击和辩解,她在一次开学典礼的致辞时说:很多人说我运气好,是的,我运气非常好,一路走来遇到了好父母、好老师、好领导、好同事、好团队,但更重要的是,我遇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相信只要足够努力,便有机会成功。
是的,“在这个时代,只要足够努力,便有机会成功。”——借刘明侦的话与那些质疑她、污蔑她的人一起共勉——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怕只能发一分光、出一分力,只要你做了,就总比空手挥舞着键盘做一名“键盘侠”要有意义得多。